张冰
- 作品数:3 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河北省保定市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甲泼尼龙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4的调节作用被引量:6
- 2021年
- 目的探讨甲泼尼龙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IL-4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河北省保定市第一医院117例A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三组,每组39例。三组均予以环磷酰胺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A组予以甲氨蝶呤治疗,对照B组予以甲泼尼龙治疗,观察组予以甲氨蝶呤联合甲泼尼龙治疗,三组均连续治疗12周。比较三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三组治疗前后胸、腰椎活动度,Bath AS病情活动指数量表(BASDAI)、Bath AS功能指数量表(BASFI)评分,血清高迁移率蛋白1(HMGB1)、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IL-4、IL-17水平和IL-17/IL-4。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A、B组[92.31%(36/39)比74.36%(29/39)、69.23%(27/39)](P<0.05)。治疗12周后,观察组BASDAI、BASFI评分低于对照A、B组,胸、腰椎活动度大于对照A、B组[(3.36±1.03)分比(4.62±1.19)和(4.98±1.25)分、(3.70±0.89)分比(4.36±0.96)和(4.64±0.95)分、(4.96±1.17)cm比(4.18±1.02)和(3.98±1.15)cm、(5.93±1.32)cm比(5.02±1.15)和(4.92±1.25)cm](P<0.05);治疗12周后,观察组血清HMGB1、MMP-3、IL-17、IL-17/IL-4低于对照A、B组[(20.25±6.41)μg/L比(27.81±7.63)和(29.26±7.31)μg/L、(4.83±1.06)μg/L比(9.26±1.25)和(9.71±1.28)μg/L、(13.41±5.06)ng/L比(17.62±5.61)和(19.06±6.14)ng/L、0.51±0.27比0.92±0.41和1.04±0.45](P<0.05),IL-4高于对照A、B组[(26.15±4.94)ng/L比(19.16±5.14)、(18.32±5.26)ng/L](P<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泼尼龙联合甲氨蝶呤治疗AS,可明显降低血清HMGB1、MMP-3水平,调节血清IL-17/IL-4,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 李新政井磊张冰
- 关键词:脊柱炎强直性甲氨蝶呤甲泼尼龙基质金属蛋白酶-3
- 阿托伐他汀预防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后再狭窄的效果分析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预防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ASO)腔内治疗后再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0例LASO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腔内治疗(包括球囊扩张、支架置入联合内膜剥脱及取栓)。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抗凝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抗凝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口服,连用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第1、3、6个月的血脂水平、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下肢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血管通畅率。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研究组患者总胆固醇[术前与术后1、3、6个月分别为(4.90±1.02)、(4.07±0.76)、(3.82±0.53)、(3.64±0.35)mmol/L]、CRP[术前与术后1、3、6个月分别为(31.60±13.32)、(19.24±9.45)、(9.84±6.43)、(6.34±3.82)mg/L]和IMT[术前与术后1、3、6个月分别为(1.08±0.25)、(1.02±O.27)、(0.92±0.22)、(0.81±0.16)mm]均呈现出下降趋势,而对照组患者无明显变化,两组间术后第3、6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总胆固醇、CRP和IMT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患者不同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第1天和术后1、3个月血管通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术后6个月研究组血管通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4.5%(52/55)与74.5%(41/55),χ2=7.637,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明显降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腔内术后的血脂和炎症水平,明显提高血管通畅率。
- 何涛李云松李健张冰夏铁成
-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阿托伐他汀再狭窄
- 药物洗脱支架植入与球囊扩张治疗膝下动脉病变的临床效果
- 2015年
- 目的比较药物洗脱支架植入与单纯球囊扩张治疗膝下动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68例膝下动脉病变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单纯球囊扩张治疗,观察组在球囊扩张基础上植入药物涂层裸支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病变部位的皮温、经皮氧分压(TcPO:)、踝肱指数(ABI)以及复发率。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TcPO2[(35.4±4.5)mmHg]及ABI(0.85±0.04)明显高于对照组[(28.2±3.5)mmHg、0.62±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35、2.185,P均〈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患者皮温[(32.4±4.3)℃]、TcPO:[(34.3±4.2)mmHg]及ABI(0.80±0.0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8.6±3.7)℃、(26.4±3.6)mmHg、0.53±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54、2.648、2.064,P均〈0.05)。观察组复发率(5.9%)明显低于对照组(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63,P〈0.05)。结论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治疗膝下动脉病变临床效果优于单纯应用球囊扩张。
- 何涛戎红旗李健张冰夏铁成
- 关键词:药物洗脱支架球囊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