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聪 作品数:19 被引量:178 H指数:8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天文地球 更多>>
冷湖地区油砂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8 2016年 柴达木盆地是中国油砂资源最为丰富的含油气盆地之一,对油砂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甚少。依据油砂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以探明冷湖地区油砂母质来源、沉积环境及成熟度。通过对柴北缘冷湖地区五号构造带古近系上干柴沟组8个油砂样品的质谱、色谱分析显示油砂常规甾烷呈不对称“V”字型分布,∑C21-与∑C22+的比值为0.73-2.16,4-甲基甾烷与常规甾烷比值为0.051-0.143,反映母质来源为水生生物和高等植物混源;C29ββ与C29(ββ+αα)的比值为0.350-0.532,C29ααα-20S与C2920(S+R)的比值为0.397-0.493,Ts与Tm的比值为1.106-1.148,C30βα与C30αβ的比值为0.082-0.189,反映油砂样品已达到成熟阶段。伽马蜡烷与0.5C31霍烷比值较低为0.117-0.423、且升霍烷未出现翘尾现象,反映油砂源岩为淡水沉积环境。降新藿烷C29Ts与C30重排藿烷较发育,说明其烃源岩与煤系有直接关系。该研究成果为冷湖地区油砂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梁晓飞 曹占元 吴远东 贺聪 张晓宝关键词:地球化学 沉积环境 成熟度 色谱质谱 油砂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在石油地质学中应用改进 被引量:5 2016年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SLM)被应用于石油地质学各方面的研究目前仍处于探索之中,为了更有效开发该仪器的功能应用于石油地质学领域,本文以东海盆地西湖凹陷秋月一井致密砂岩储层岩石薄片为例,应用CSLM观察和计算了孔喉直径、结构、形态和油气赋存状况,同时改进了孔隙度计算方法,提高了精度;以塔里木盆地顺904井志留系储层流体包裹体薄片为例,改进了测量油包裹体的气液比的方法,减少了油包裹体的荧光遮盖效应,提高了精度,并结合热动力模拟软件恢复了古压力值。 苏奥 陈红汉 贺聪 雷明珠 雷川关键词: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流体包裹体 气液比 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倒转成因分析及地质应用 被引量:13 2016年 为促进稳定碳同位素倒转现象在天然气地质勘探中的应用,通过调研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系统地梳理和归纳了天然气烷烃组分稳定碳同位素序列倒转的成因及原理,包括有机成因气与无机成因气混合、细菌氧化降解作用、不同类型天然气(油型气和煤成气)混合、不同源或不同期天然气(如原生气与次生气)混合、高温及高压作用(气层气和水层气混合、硫酸盐热氧化还原反应、瑞利分馏作用)以及天然气运移扩散效应等。分析认为,碳同位素倒转现象在天然气地质勘探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包括判识天然气的成因及来源,研究母质成熟度及天然气次生变化,反映气藏的地质特征(如成藏期次和沉积环境),以及判断天然气远景区等。 贺聪 吉利明 苏奥 吴远东 张明震利用预测有机碳含量探讨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有机质丰度空间分布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7 2017年 为了快速查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有机质丰度的空间分布特征,选取盆地南部不同地区的5口典型钻井,通过基于测井数据定量预测有机碳(TOC)含量的快捷方法,评价了不同钻井区域长9段~长4+5段烃源岩的TOC丰度,并对其差异性分布的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研究区西部和西南部延长组TOC含量以烃源岩评价标准中的"好"和"很好"等级为主,而盆地中部、东部和南部地区以"一般"和"好"等级为主。华池、合水和瑶曲地区有机质富集层主要集中在长7段,达到"很好"烃源岩标准的连续厚度约30m,志丹地区有机质富集层集中在长9段,达到"很好"等级的连续烃源岩厚约20m,它们形成于延长组层序Ⅰ或层序Ⅱ的高位体系域中;而宜川地区不发育有机质富集层段。研究认为,沉积相的展布和演化是导致延长组有机质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控制因素,火山活动和沉积速率的变化加剧了有机质丰度的空间差异,而深部热流体活动和古气候条件等可能也是延长组有机质丰度差异分布的影响因素。 贺聪 吉利明 苏奥 张明震 吴远东关键词:有机质丰度 烃源岩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三叠系延长组典型陆相烃源岩干酪根有机显微组分(孢粉相)特征及其意义 干酪根有机显微组分作为烃源岩质量评价的常规指标,在国际上通常以孢粉相(Palynofacies)替代.它是介于煤岩学和孢粉学的一项交叉研究,常被应用于烃源岩质量评价和古环境分析等领域.但由于地球生命体系演化,海陆生物属性... 张明震 吉利民 贺聪 吴远东关键词:油气勘探 干酪根 显微组分 古环境重建 半开放体系下流体压力对烃源岩HTHP模拟产物产率及镜质体反射率的影响 被引量:5 2016年 为探究半开放体系中流体压力对烃源岩热演化和成烃过程的影响,利用高温高压(HTHP)模拟仪,在一定半开放体系中,对采自钻孔的泥岩样品进行恒压和增压2个系列的生烃模拟实验。恒压实验中沥青、热解油和气态烃产率高峰分别出现在350℃、450℃和520℃,产率依次为1.82mg/g、4.86mg/g和2.67mL/g,对应镜质体反射率(R_O)分别为0.68%、1.72%和3.0%。增压实验中,沥青、热解油和气态烃产率高峰也分别出现在350℃、450℃和520℃,产率依次为0.56mg/g、5.41mg/g和2.61mL/g,对应R_O值分别为0.56%、2.42%和2.74%。表明在半开放体系中,流体压力的升高虽不利于沥青形成,但可能会通过促进热解油的形成,从而使总液态烃产率升高。同时,流体压力的升高可能不利于气态烃的形成,会降低气态烃产率。指示在不同的热演化阶段,流体压力对有机质热演化和成烃过程有不同的影响。此外,增压实验中所得残渣总有机碳(TOC)含量均低于恒压实验,表征生烃潜力的相关指标S_2、I_H、H/C也均低于恒压实验,表明高流体压力虽可提高有机质成烃效率,但在促进有机质成油的同时也降低了残渣的生烃潜力。不同热演化阶段流体压力对有机质成熟度的相关指标T_(max)值和R_O值也有不同影响,热解油大量生成阶段T_(max)值、R_O值随流体压力升高明显增加。 吴远东 张中宁 孙丽娜 贺聪 吉利明 苏龙 夏燕青关键词:流体压力 生烃潜力 成熟度 琼东南盆地崖城区泄压带流体活动特征及成岩响应 被引量:7 2016年 基于琼东南盆地西部崖城地区10余口钻井的实测钻井资料,以及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探针、古压力热动力学模拟、有机地球化学、阴极发光、铸体薄片和碳酸盐胶结物碳氧同位素组成等多项测试分析,剖析了超压顶界面分布以及附近的泄压带流体活动特征,同时揭示了流体活动造成泄压带岩场响应。研究区泄压带可能位于超压顶面附近地层;地层测试、泥浆密度、测井曲线和速度谱资料确定了崖城区现今超压顶面深度主要分布在3 000-4 000 m,而且由构造高部位向低部位加深;各井超压顶面附近的泄压影响范围不同,具体范围可由镜质体反射率Ro得到。现今超压顶面与古超压顶面(泄压流体排放期)深度变化较小。泄压带流体具有相对高温高压、含有酸性和烃类等特征,流体活动使得泄压带成岩场的温压条件和孔隙流体介质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了水-岩作用;主要表现为:①泄压带地层的Ro和黏土矿物出现提前转变趋势;②有机质Tmax异常小和S1/(S1+S2)异常大;③泄压带储层发生的热流体酸性溶蚀导致次生孔隙带发育;④长石颗粒钠长石化,自生石英和碳酸盐胶结物异常发育,其为深部超压有机流体排放的产物。总之,研究区超压顶面附近的泄压带可能为天然气与优质储层及盖层耦合有利聚集带,是今后琼东南盆地天然气勘探的现实区域。 苏奥 陈红汉 贺聪 翟普强 刘妍鷨 雷明珠关键词:流体活动 琼东南盆地 流体压力对半开放体系有机质模拟生烃产率和镜质体反射率的影响 被引量:6 2016年 为了解压力对有机质热演化和成烃过程的影响,利用高压生烃模拟仪,在一定半开放体系中,对采自钻孔的泥质烃源岩样品进行了恒压与增压2个系列的生烃模拟实验。恒压系列中,沥青、热解油和气态烃产率高峰分别出现在350℃、520℃和520℃,产率依次为6.17mg/g、12.07mg/g和4.14mL/g,对应镜质体反射率(R_O)分别为0.9%、3.0%和3.0%,排烃次数分别为4次、21次和21次。增压系列中,沥青、热解油和气态烃产率高峰分别出现在350℃、500℃和520℃,产率依次为12.56mg/g、24.87mg/g和2.59mL/g,对应R_O值分别为1.1%、3.1%和3.1%,对应排烃次数分别为5次、43次和44次。表明在半开放体系中,排烃次数受到温度和排烃压力阈值的共同控制,温度升高引起生烃强度增加,在同一排烃压力阈值条件下,体系内压力不断上升,达到排烃压力阈值上限,导致排烃次数增加,而排烃次数增加可能有利于液态烃的形成。流体压力的升高可能会促进沥青和热解油的形成,导致液态烃产率升高。同时,流体压力的升高也可能不利于气态烃的形成,会降低气态烃产率。流体压力对有机质R_O值的影响在不同温度阶段不尽相同,400~500℃区间R_O值随流体压力升高明显增加。 吴远东 张中宁 吉利明 孙丽娜 贺聪 苏龙 夏燕青关键词:流体压力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热水沉积作用与烃源岩发育的关系 被引量:24 2017年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优质烃源岩的形成可能与热流体活动密切相关,但一直缺乏直观且有效的证据支持。通过连续采样的高分辨率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延长组整体上是具有较多陆源输入的非典型热水沉积,但在长7-3段优质烃源岩沉积期热流体输入显著增强。热液指标Al/(Al+Fe+Mn)、(Fe+Mn)/Ti比值与TOC丰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高达-0.89和0.89,表明热水沉积与烃源岩之间具有密切关系,即热液输入强度越大,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越高。Al/(Al+Fe+Mn)比值与P/Al、P/Ti、TS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1、-0.80和-0.89,指示热水沉积与烃源岩之间存在的关系可能缘于热水活动能够促进湖面古生产力的提高和底水缺氧环境的形成,在烃源岩发育过程中提供充足的有机质来源和良好的有机质保存条件。研究表明,热水沉积是潜在的富有机质烃源岩,元素定量指标相关性分析是揭示两者之间关系的一种有效途径。 贺聪 吉利明 吉利明 刘颖 苏奥 吴远东 李剑锋关键词:热水沉积 烃源岩 元素地球化学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基于原油配比混合实验的显微荧光光谱特征研究(英文) 被引量:2 2016年 显微荧光光谱已经成为流体包裹体系统测试分析中较为成熟的一项技术,可用于区分不同类型的原油与油包裹体,从而为研究含油气盆地的油气成藏历史提供重要依据。不同来源的原油在运聚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混合作用,为了有效识别这一类地质过程,基于不同比例的原油配比混合实验,研究原油混合后的显微荧光光谱的具体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原油混源使得显微荧光光谱参数λmax ,QF-535和CIE-XY发生了非线性变化,具体表现为混源后原油的荧光光谱参数均介于两个端元油之间,混源油中某一端元油的比例越大,其荧光光谱参数越靠近这一端元油。在CIE-XY色品图中主要表现为非线性渐变的荧光颜色特征。光谱谱形的改变主要表现为谱形由“单峰型”变为“双峰型”和“三峰型”,同时主峰波长和次峰波长保留了两个端元油的信息;QF-535与混源比例可建立曲线用来定量计算两端元油的相对贡献度。综合上述荧光光谱参数和谱形的变化特征,利用原油和油包裹体的显微荧光分析,识别出东海盆地西湖凹陷 A 气田有三种不同类型原油充注,中间还发生了一次原油混源作用,即蓝绿色荧光原油和黄色荧光原油发生了混合,定量计算其混源程度为介于47%-55%。 苏奥 陈红汉 贺聪 雷明珠 雷川 王萍关键词:原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