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国安

作品数:46 被引量:121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福建省教委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5篇细胞
  • 14篇白细胞介素
  • 11篇坏死
  • 11篇白细胞
  • 10篇翼状胬肉
  • 10篇死因
  • 10篇肿瘤
  • 10篇肿瘤坏死因子
  • 10篇胬肉
  • 10篇坏死因子
  • 9篇血小板
  • 9篇白细胞介素6
  • 7篇血小板源
  • 7篇肝炎
  • 6篇血清
  • 6篇血小板源生长...
  • 5篇氧化氮
  • 5篇乙型
  • 5篇乙型肝炎
  • 5篇胃炎

机构

  • 24篇解放军第47...
  • 12篇福建省人民医...
  • 12篇中国人民解放...
  • 8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福建省立医院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作者

  • 46篇张国安
  • 26篇施水兰
  • 20篇陈紫榕
  • 16篇刘小朋
  • 12篇张俊华
  • 11篇金威尔
  • 9篇彭小斌
  • 6篇林颖
  • 5篇林颖
  • 5篇史玉波
  • 4篇刘小朋
  • 4篇郑英
  • 4篇张信
  • 3篇刘小朋
  • 3篇刘小朋
  • 3篇林华
  • 2篇温云海
  • 2篇张信
  • 2篇蔡立勉
  • 2篇王晨光

传媒

  • 5篇现代诊断与治...
  • 3篇吉林医药学院...
  • 2篇中国人兽共患...
  • 2篇福建中医学院...
  • 2篇眼科新进展
  • 2篇上海免疫学杂...
  • 2篇免疫学杂志
  • 2篇海峡预防医学...
  • 2篇航空军医
  • 2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眼视光学杂志
  • 1篇福建中医药
  • 1篇中西医结合肝...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年份

  • 1篇2013
  • 5篇2002
  • 5篇2001
  • 11篇2000
  • 11篇1999
  • 5篇1998
  • 3篇1997
  • 1篇1996
  • 4篇1995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细胞因子对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被引量:9
2000年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在翼状胬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 ,采用MTT比色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 (tumornecrosisfactor,TNF -α)、血小板源生长因子 (platelet-derivedgrowthfactor,PDGF)和γ -干扰素 (interferon -gamma,IFN -γ)对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TNF -α和PDGF可明显促进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且均呈剂量依赖效应 ;但IFN -γ对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却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 :TNF -α和PDGF可促进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在翼状胬肉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IFN -γ是一种成纤维细胞增殖的负性调节因子 。
张俊华金威尔林颖张国安
关键词: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细胞因子细胞增殖
翼状胬肉细胞因子分泌因子分泌特性的改变及调控
张俊华金威尔林颖张国安
该课题组在国内率先揭示了TNF-a、IL-6、PDGF在翼状胬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建立了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系,对TNF-a、IL-6、PDGF、IFN和r-IFN和清开灵注射液联合手术治疗翼状胬肉预防其复发,取得了很好的...
关键词:
关键词:翼状胬肉细胞因子分泌因子
翼状胬肉的细胞因子检测被引量:24
1999年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α)、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growthfactor,PDGF)在翼状胬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检测技术和细胞生物活性法,检测30例翼状胬肉患者组织的体外培养上清液中TNFα和PDGF的含量。结果翼状胬肉组的组织培养上清液中的TNFα和PDGF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球结膜组(t=2.827,P<0.01;t=3.011,P<0.01),进展期组与静止期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t=2.374,P<0.05;t=2712,P<0.05)。结论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可能与TNFα和PDGF的异常分泌有关。
张俊华金威尔林颖林颖
关键词:翼状胬肉肿瘤坏死因子PDGF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一氧化氮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
2002年
施水兰刘小朋李华张国安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病血清一氧化氮
不同丝裂原和治疗方法对胃癌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被引量:2
1995年
采用ELISA法测定的22名进展期胃癌患者和20名健康献血员血浆TNF含量分别为19.2±15.2和4.8±1.4ng/ml,前者比后者升高显著(P<0.05)。用PHA、rIL-2和TFD单独与联合诱导的LAK细胞培养上清TNF含量,胃癌患者均比献血员高,有显著性差别(P<0.05);联合诱导组优于单独诱导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治疗(手术+化疗+中药+复合细胞因子)和单一治疗均可使TNF进一步升高。但综合治疗组优于单一治疗组(P<0.05),这对胃癌治疗有指导作用。
刘小朋张信陈紫榕张国安林华郑英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胸腺因子D白细胞介素-2
胃癌病变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的表达
2000年
目的 探讨血小板源生长因子 (PDGF)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对 18例胃癌、3 6例慢性胃炎和15例对照组 ,应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Warthin starry法检测Hp ;采用细胞生物活性法测定胃癌、胃炎组织和胃癌细胞株MGC80 3培养上清液中的PDGF活性。结果 Hp感染率在胃癌组和胃炎组无显著性差异。胃癌、胃炎组织和胃癌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均能测到PDGF活性 ,胃癌组要明显高于胃炎组。PDGF可明显促进胃癌细胞的体外增殖 ,且呈剂量依赖关系 ,抗 PDGF抗体却可明显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
张国安张信施水兰张忠王晨光刘小朋
关键词:胃癌胃炎血小板源生长因子
胸腺因子D对飞行员IL-6诱生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
1998年
利用MTT比色法和ELISA法研究了飞行员白细胞介素6(IL-6)活性的变化及胸腺因子(TFD)对飞行员IL-6诱生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飞行员的血清IL-6活性和IL-6诱生水平分别为11.2±4.6U/ml和10.14±2.46ng/ml,均明显高于地勤人员。
张国安刘小朋陈紫榕施水兰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6胸腺因子D飞行员
胃病患者胃液中乙肝病毒标记的检测被引量:2
1997年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标记(HBVM)向胃腔释放的可能。方法 用ELISA法检测246例胃病患者胃液的HBVM。结果 慢性浅表性胃炎(CSG)、CSG合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A)、CSG合并慢性萎缩性胃炎(CAG)、CSG+DUA/CAG和胃癌(Ca)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检出率分别为5.9%、10.5%、14.8%、19.0%和37.9%;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分别为52.9%、47.3%、31.1%、33.3%和84.5%。除CSG+DUA/CAG外,胃癌HBsAg与其他各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除CSG外,胃癌的抗-HBc与其他各组比较也有非常显著性差异。246例中未检出抗-HBs、HBeAg、抗-HBe和抗-HCV阳性者。结论 提示HBV在感染肝细胞合成过剩时,不仅游离于血液和其它体液,也向胃腔释放——腔释放。
陈紫榕刘小朋张国安施水兰李龙洋林华温云海
关键词:胃疾病十二指肠溃疡胃液
胃炎患者胃窦IL-6活性和TNF-а含量的检测被引量:8
1998年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胃粘膜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产生的影响及IL6和TNFα在Hp相关性胃炎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用生物活性法和放免法检测慢性胃炎患者粘膜体外培养24小时后IL6和TNFα的水平。结果:Hp阳性胃炎患者胃窦IL6活性和TNFα含量均明显高于Hp阴性的患者和正常对照组;且IL6活性和TNFα含量呈正相关。合并活动性胃炎者胃窦TNFα含量也明显高于非活动性胃炎,但两者胃窦IL6活性却没有明显的差异。结论:Hp感染可诱导胃粘膜的炎症细胞合成和释放IL6和TNFα。
张信张国安刘小朋王晨光叶玉祥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胃炎
白细胞介素6预测术后感染的临床研究
1999年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在手术后感染过程中的变化及其预测价值。方法采用IL6依赖性细胞B9增殖反应MTT法检测42例手术患者手术前后IL6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手术前患者的IL6活性均小于2U·ml-1,手术后3小时内IL6活性即开始明显升高,24小时达到高峰,术后未发现感染者,IL6活性从术后第2天即迅速下降,而术后合并感染的患者,IL6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对术后患者进行IL6活性的动态观察。
张国安张信刘小朋施水兰史玉波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6手术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