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索超重或肥胖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患病率及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阜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196例儿童青少年住院患者,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及临床数据。采用相关性及逻辑回归分析探讨抑郁障碍患者血尿酸水平、HUA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超重或肥胖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HUA患病率为35.20%(69/196)。HUA与住院次数、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水平、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肌酐、自杀意念及抗抑郁药种类均相关(P均<0.05)。回归分析指出,高水平BMI、血肌酐及伴自杀意念均为超重或肥胖抑郁障碍青少年伴HUA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超重或肥胖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住院患者HUA患病率较高,且与高水平BMI、血肌酐及自杀意念密切相关。
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是一类广泛而普遍的公共卫生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患病率均较高。然而,目前对NSSI的治疗手段较为缺乏。本文从神经调控技术角度出发,探讨NSSI行为可能的新型治疗方法。既往文献表明电惊厥治疗(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迷走神经刺激(vagus nervi stimulation,VNS)或深部脑组织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对NSSI行为可能有效,且临床副作用较少。但仍需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来评估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同时探索其合适的治疗靶点、刺激参数及作用机制。
目的: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期间,问题性网络使用(problematic internet use,PIU)发生率较前明显升高。本研究拟探讨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PIU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童年情绪障碍儿童青少年患者,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及临床数据,采用中文版杨氏网络成瘾量表(IAT)评估患者PIU的严重程度。结果:PIU组与非PIU组患者在疾病类别、自身健康水平、体育锻炼、每周早饭次数、入睡困难、夜间多醒、师生关系、家庭经济情况、遭受网络欺凌、自杀意念及自杀行为等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分析显示,精神障碍患儿共病PIU与较差的健康水平,较少的体育锻炼及每周早饭次数,较差的师生关系、睡眠质量及家庭经济状况,遭受过网络欺凌、既往存在自杀意念或行为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较差的自身健康水平、较差的师生关系是精神障碍患儿伴PIU的危险因素。结论:与不伴PIU的精神障碍患儿相比,伴PIU的患儿表现出更多的不良生活方式、睡眠质量欠佳、较多的行为障碍。而PIU的解决可能有效缓解精神障碍儿童的病情程度,同时为疾病预后带来一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