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明
- 作品数:37 被引量:179H指数:8
-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四五四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南京军区医学科技创新课题南京军区医学科学技术研究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晶体停搏液与氧合血停搏液结合应用于重症心脏病手术心肌保护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回顾分析66例成人重症心脏病手术病人采用晶体停搏液与氧合血停搏液联合应用心肌保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6例采用晶体停搏液与氧合血停搏液联合心肌灌注方法的成人重症心脏病手术病人的体外循环的资料,包括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自动复跳率,心脏停搏时间,主动脉开放后心肌复跳时间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病例体外循环时间为63~268 min,平均(131.5±47.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38~146 min,平均(88.4±45.1)min,自动复跳64例(97%),心脏停搏时间15~220 min,平均(87.9±63.1)min。主动脉开放后心肌复跳时间5~700 s,平均(181±159)s。电击复跳2例(3%)。转中尿量300~800 ml,平均(422±110)ml。转中常规超滤及零平衡超滤,超滤液1 200~2 500 ml,平均(1 600±420)ml。术中出血量300~1550 ml,平均(630±240)ml,术中输血量600~1 200 ml,平均(840±230)ml。术后死亡1例(1.5%),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其余患者顺利出院。结论采用晶体停搏液与氧合血停搏液联合应用于重症心脏病手术心肌保护方法临床效果良好。
- 王国军游昕何绍明王敏
- 关键词:体外循环心肌保护
- 中等剂量芬太尼对快通道心脏手术麻醉的影响被引量:11
- 2007年
- 目的观察中等剂量芬太尼对快通道心脏手术麻醉的影响。方法选择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患者28例,采用中等剂量的芬太尼(30μg·kg^(-1))实行快通道心脏手术麻醉,观察患者苏醒状况并记录清醒时间和拔管时间。结果所有患者苏醒过程平稳,拔管时间均在术后6h之内。结论中等剂量芬太尼适用于拟住ICU患者的快通道心脏手术的麻醉。
- 周宁李辉何绍明
- 关键词:芬太尼心脏手术快通道心脏麻醉
- 阿片类药物在院前镇痛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12年
- 院前镇痛的情况特殊、意义重大,阿片类药物作为临床上主要的伤害性刺激镇痛药物,如何在院前环境中安全有效、简便易行地应用始终是个问题。近年来学者们对常用阿片类药物单一或复合用药的特点和优劣分别进行了一些研究,并对给药方案、给药途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等方面作了比较和分析。但目前此类药物在院前镇痛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有关药物使用率不高以及适应证把握等问题应值得关注。而多模式镇痛可能是未来院前镇痛的发展方向。
- 匡华勇江山何绍明
- 关键词:阿片类药物多模式镇痛
- 挥发性全身麻醉药物作用于电压门控型钠通道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7年
- 挥发性全身麻醉药物(简称"挥发性全麻药")(volatile anesthetics,VAs)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其分子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电压门控型钠通道(voltage-gated Na+channels,Nav)已被证实对VAs敏感-([1-2]),
- 黄金何绍明
- 关键词:结合位点分子作用机制
- 超前镇痛的近况被引量:26
- 2011年
- 超前镇痛无疑是在确实的实验依据基础上提出的,有着十分迷人的前景。尽管对其临床有效性的争议不断,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手术伤害刺激引起的CNS敏化的理念是公认的,有关超前镇痛的研究仍在继续与发展并将日趋成熟。本文主要对超前认识的镇痛、超前镇痛的常用方法、超前镇痛的现状进行了综述。
- 车邦民何绍明
- 关键词:超前镇痛预防性镇痛多模式镇痛围术期
- 创伤失血性休克出血未控制时的复苏策略研究近况
- 2010年
-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但对于未控制出血的失血性休克患者给予与大量快速液体复苏可导致血液丢失增多、凝血功能障碍及死亡率增高,新近提出了许多新的复苏策略,如延迟复苏、低压复苏和血管加压素复苏等。
- 雷黎明何绍明
- 关键词:创伤失血性休克控制出血凝血功能障碍血管加压素死亡率
- 全麻药在蛋白模型和离子通道的分子靶位及变构调节机制
- 何绍明
- 关键词:全麻药离子通道分子机制
- 挥发性全麻药作用于电压门控型钠通道的研究进展
- 背景:由于目前的实验已经证明电压门控型钠通道(voltage-gated Na+ channels,Nay)对所有全麻药是敏感的,因此它又被认为是与麻醉效应相关的重要分子靶位之一。最近报道的几种细菌Nay家族成员的原子结...
- 何绍明黄金
- 关键词:原子结构结合位点分子机制
- 酮咯酸氨丁三醇与地佐辛联合肌注用于模拟创伤早期镇痛临床研究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观察肌注酮咯酸氨丁三醇、地佐辛及两者联合使用对于模拟创伤早期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0例择期在腰麻下行胫腓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地佐辛组(D组)、酮咯酸氨丁三醇组(T组)、地佐辛和酮咯酸氨丁三醇联合组(L组)。术后待患者出现疼痛(VSA 5分)时,按分组予以肌肉注射各处理组药物,观察比较各组患者不同时点的静息和轻微活动时的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追加使用镇痛药的用量和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的次数、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等。结果在给药后2 h、4 h和6 h,T组的静息VAS评分、轻微活动时的VAS评分、追加使用镇痛药用量及PCIA次数方面,均多于D组和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D组给药后2 h和4 h的Ramsay镇静评分高于T组和L组(P<0.01),2 h内出现头晕的患者数高于T组和L组(P<0.05)。结论酮咯酸氨丁三醇与地佐辛的联合组的总体评价最优。酮咯酸氨丁三醇与地佐辛联合应用可能具有相加或协同的镇痛作用。
- 匡华勇方凯凯何绍明周宁
- 关键词:创伤早期镇痛地佐辛酮咯酸氨丁三醇
- 不同超滤方法用于婴幼儿先心病体外循环手术的围术期比较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比较不同超滤方法对于低体重先心病体外循环手术病人围术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改良超滤前后13例低体重(<15 kg)先心病体外循环手术病人的临床状况,其中常规超滤(CUF)组6例,常规超滤+改良超滤(CUF+MUF)组7例,对比指标包括转流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转流前后的血球压积及血红蛋白,术后引流量,术后呼吸机通气时间,ICU滞留时间,围术期红细胞悬液用量,呋塞米的使用情况。结果体外循环前后Hct、Hb和总细胞悬液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后呋塞米用量和胸腔引流量CUF+MUF组明显小于CUF组(P<0.05)。结论改良超滤技术可以改善婴幼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病人的器官功能及预后。
- 王国军何绍明
- 关键词:改良超滤体外循环婴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