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亮 作品数:7 被引量:16 H指数:3 供职机构: 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一种方便腹腔镜下脑室-腹腔分流的腹腔穿刺套针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方便腹腔镜下脑室‑腹腔分流的腹腔穿刺套针,包括:C形管、挤压组件、上顶组件和钩针;所述C形管的对应C形管开口的内部侧壁上卡设有滑槽,滑槽上可拆卸的安装所述上顶组件,通过上顶组件可以将放置于C形管上的引流管... 王贵春 姚亮 田学丰 方严凤计算机辅助塑型钛网与手工塑型钛网修补颅骨缺损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比较计算机辅助塑型钛网与传统手工塑型钛网修补颅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颅骨缺损修补的86例患者,其中44例为手工塑型钛网(手工塑型组),42例为计算机辅助塑型钛网(计算机辅助塑型组)。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计算机辅助塑型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手工塑型组[(82.3±7.1)min vs(126.9±9.3)min,(P<0.01)];计算机辅助塑型组钛钉使用数量明显少于手工塑型组[(8.1±1.2)个vs(11.9±1.6)个,P<0.01];计算机辅助塑型组术后共发生并发症2例,发生率为4.8%,手工塑型组共发生并发症9例,发生率为20.5%,计算机辅助塑型组术后发生并发症明显低于手工塑型组(P<0.05);计算机辅助塑型组塑型满意度明显高于手工塑型组(97.6%vs 72.7%,P<0.01);术中出血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计算机辅助塑型钛网由于术前已预塑型,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工作量,降低了手术风险及并发症发生,提高了塑型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金传兵 王贵春 姚亮关键词:钛网 颅骨缺损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脑梗死临床分析 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脑梗死的发病原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对2007年1月~2012年6月我科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脑梗死21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按GOS评分,恢复良好13例,轻度残疾4例,中度残疾2例,自动放弃治疗1例,死亡1例。结论脑梗死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早期诊断和治疗,完善预防措施是降低残死率、提高生存质量的关键。 金传兵 朱光宇 姚亮 李亚东 陈丹关键词:高血压 脑出血 脑梗死 手术 有创颅内压监测在半球性脑肿胀合并薄层硬膜下血肿术后的应用 2016年 目的探讨有创颅内压监测在半球性脑肿胀合并薄层硬膜下血肿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半球性脑肿胀合并薄层硬膜下血肿术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放置有创颅内压监测)及对照组(未放置颅内压监测),分别在预后、肾功能损害发生率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有创颅内压观察组预后良好率34.6%,对照组预后良好率30.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肾功能损害率26.9%,对照组肾功能损害率43.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我们观察到术后颅内压持续高于25 mm Hg的患者多数预后不良。结论有创颅内压监测不能改善半球性脑肿胀合并薄层硬膜下血肿患者的预后,但可明显减少肾功能损害发生率,同时对患者预后判断有一定帮助。 曹永胜 吕波 陈丹 姚亮 李亚东关键词:脑水肿 颅内压 中枢性呼吸衰竭的抢救与治疗 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中枢性呼吸衰竭并反复自主呼吸停止的抢救与治疗措施。方法分析总结抢救4例中枢性呼吸衰竭并自主呼吸停止的治疗经验。结果 1例左小脑半球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中枢性呼吸衰竭自主呼吸反复停止14 d抢救成功,半年后生活自理。1例基底节丘脑出血术后反复出现呼吸停止3 d抢救存活,6个月后呈植物状态。1例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术后呼吸停止31.5 h者45 d出院时为植物状态。1例颈部刀刺伤致高颈髓损伤和硬脊膜下出血逆流致枕大孔区血肿患者在伤口清创缝合时呼吸骤停(约1 h),带呼吸囊人工呼吸做CT检查确诊后急诊手术,术后9 h呼吸恢复,6 h后再次停止,呼吸机维持17 d终因病情恶化死亡。本组4例最终存活3例。结论患者中枢性呼吸衰竭后自主呼吸停止是非常危重的紧急情况之一,大部分患者因病情危重不能成功复苏而死亡,但仍有部分患者经及时抢救、合理治疗,呼吸还能恢复并存活,临床不应放弃。 方经宏 姚亮 王贵春关键词:呼吸衰竭 高血压脑出血 颅脑损伤 一种方便腹腔镜下脑室-腹腔分流的腹腔穿刺套针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方便腹腔镜下脑室‑腹腔分流的腹腔穿刺套针,包括:C形管、挤压组件、上顶组件和钩针;所述C形管的对应C形管开口的内部侧壁上卡设有滑槽,滑槽上可拆卸的安装所述上顶组件,通过上顶组件可以将放置于C形管上的引流管... 王贵春 姚亮 田学丰 方严凤复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7 2015年 颅内动脉瘤是脑血管病中的高发病之一,其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死率与致残率都极高。自90年代以来,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技术有了明显的进步,但针对颅内巨大、宽颈、梭形、微小、夹层及假性等复杂动脉瘤,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仍充满挑战。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逐步成熟和介入材料的不断完善,目前,对于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治疗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现将其现状及进展综述如下。 姚亮 曹永胜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