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小云

作品数:13 被引量:69H指数:6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江苏省淮安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清
  • 3篇耐药
  • 3篇抗体
  • 2篇蛋白
  • 2篇炎症
  • 2篇预后
  • 2篇脓毒
  • 2篇脓毒血症
  • 2篇葡萄球菌
  • 2篇侵袭性感染
  • 2篇球菌
  • 2篇细胞
  • 2篇基因
  • 2篇基因研究
  • 2篇降钙素
  • 2篇病原
  • 2篇病原菌
  • 1篇蛋白抗体
  • 1篇电离
  • 1篇动态检测

机构

  • 12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12篇张小云
  • 5篇唐朝贵
  • 4篇李前辉
  • 3篇林涛
  • 3篇姜玉章
  • 3篇陈滢
  • 2篇刘蓓蓓
  • 1篇林涛
  • 1篇郑绍同
  • 1篇王宏刚
  • 1篇张迎梅
  • 1篇吴建
  • 1篇付启云
  • 1篇王琼
  • 1篇孙海平

传媒

  • 2篇临床检验杂志
  • 2篇中国现代医生
  • 2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抗生素杂...
  • 1篇临床输血与检...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华临床感染...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4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不同年份分离株耐药元件基因比较研究被引量:10
2019年
目的调查两组相隔7年的鲍曼不动杆菌菌株可能存在的耐药基因状况及菌株间的亲缘关系。方法分别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2008年20株鲍曼不动杆菌,2016年20株鲍曼不动杆菌。菌种鉴定为鲍曼不动杆菌种特异mdfA基因与blaoyA基因PCR双重检测为阳性方确认为鲍曼不动杆菌。再用PCR方法检测32种β-内酰胺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15种氨基糖苷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10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最后对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UPGMA法)。结果2016年分离株对第三代头孢类药物、碳青霉烯类药物、氨基糖苷类药物、喹诺酮药物均为耐药。2008年分离株仅对第三代头孢类药物均为耐药,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均为敏感,对喹诺酮药物、氨基糖苷类药物分别有50.00%和60.00%的敏感性。2008和2016年分离株均检出blaADC和blaOXA-1,但bldOXA2册、blaOXA-23群只有2016年分离株均被检出。2008年分离株对第三代头孢类药物耐药主要与bldspc相关,2016年分离株对第三代头孢类药物、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主要与blaADC、blaOXA-2和blaOXA-23群相关。2016年分离株均测出aac(2)-I b、aph(3)-I、armA等3种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相关基因,而2008年分离株均无检出。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tmpU、tmp513、IS26和ISabal等4种也只有2016年分离株被全部检出。菌株亲缘关系分析可见2008和2016年不同年份分离株分成两个独立的簇群(A簇群和B簇群),2016年分离株聚集性更强相差系数更小。A和B族群均可分为两个亚簇群。A-1亚簇群有两个克隆播散,A-2、B-1和B2亚簇群各有一个克隆播散。其中2016年分离株B-簇群一个有14株菌构成的大克隆播散。分离株耐药元件检测阳性模式显示,2008年分离株仅携带2~7种耐药元件基因;2016年分离株则携带14种~16种耐药元件基因。结论多种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基因、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基因和�
付启云郑绍同连建春戴京京张小云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可移动遗传元件耐药
血清IgG_4水平升高患者临床和实验室指标的分析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研究血清免疫球蛋白G亚型4(IgG_4)升高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IgG_4水平检测对不同疾病诊疗的价值。方法2013年2月—2017年4月来我院就医的门诊及住院血清IgG_4水平升高(以国际推荐的血清IgG_4水平≥1.35 g/L为异常值)且诊断明确的患者共112例,根据诊断结果分为IgG_4相关性疾病组(8例)、风湿免疫病组(40例)、呼吸系统疾病组(31例)和其他疾病组(33例)。收集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4组疾病患者中,IgG_4相关性疾病患者的IgG_4水平明显高于免疫风湿疾病组、呼吸系统疾病组和其他疾病组(P<0.05)。根据实验室检查资料,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E和血沉这3项指标阳性率较高,分别为80.0%、80.0%和77.7%;IgG、血沉与IgG_4的水平呈正相关,而补体C3、C4、清蛋白、前清蛋白和IgG_4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IgG_4检测对IgG_4相关疾病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临床上对于免疫球蛋白、血沉水平升高,补体和清蛋白、前清蛋白水平降低等异常指标的患者,可及时检测IgG_4水平,结合不同部位的受累器官早期做出诊断。
嵇金陵姜玉章吴钦良靳德甫吴建刘蓓蓓张小云
关键词:IGG4相关性疾病自身免疫病
血清抗C1q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狼疮性肾炎中的临床诊断价值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血清抗C1q抗体与疾病活动及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110例SLE患者和6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抗C1q抗体的水平.110例SLE患者按LN判定标准分为LN组(41例)和非LN组(69例).比较分析其与补体C3、C4、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及疾病活动性指标抗双链DNA(anti-double-stranded DNA antibody,anti-dsDNA)抗体的相关性,并通过联合检测抗核小体抗体(anti-nucleosome antibodies,AnuA)及抗dsDNA抗体判断其在LN中的临床价值.结果SLE患者中血清抗C1q抗体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11.90±23.83)U/mL vs(2.73±4.18)U/mL,P<0.05].LN患者血清中抗C1q抗体水平与抗dsDNA抗体、hs-CR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补体C3、C4含量水平呈显著负相关.联合检测抗C1q抗体、抗dsDNA抗体和AnuA显著提高LN的诊断价值.结论抗C1q抗体水平能反映SLE的疾病活动程度,并与SLE肾损害相关,联合检测抗C1q抗体、抗dsDNA抗体和AnuA有助于LN的诊断.
张小云姜玉章唐朝贵张迎梅刘蓓蓓连建春
关键词:抗C1Q抗体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
MALDI-TOF MS在血流感染快速鉴定病原菌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结合短时培养在快速鉴定血流感染病原菌中的应用。方法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微生物室2020年11月至2021年12月血培养报告阳性的标本进行革兰染色分类,并采用4h和6h短时培养法及MALDI-TOF MS技术快速鉴定感染病原菌并实时报送病区单元。结果4h短时培养革兰阴性菌共351株,339株(96.6%)细菌鉴定到种属,与24h鉴定结果相同,11株无鉴定结果,1株鉴定错误;6h短时培养革兰阳性菌共216株,212株(98.1%)鉴定到种属,与24h鉴定结果相同,3株无鉴定结果,1株鉴定错误。跟踪321株革兰阴性菌的临床反馈,287例(89.4%)给予临床关注,89例(27.7%)进行药物调整,238例(74.1%)临床疗效良好;跟踪183株革兰阳性菌的临床反馈,其中150例(82.0%)给予临床关注,49例(26.8%)进行药物调整,131例(71.6%)临床疗效良好。结论MALDI-TOF MS技术结合短时培养方法可有效提高血流感染病原菌鉴定准确率,改善血流感染患者抗菌药物治疗时机。
张小云李前辉林涛潘胜男刘万波唐朝贵
关键词: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血流感染
尿液培养1188株病原菌及其耐药率分析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分析尿液细菌培养中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选择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门诊及住院患者送检的3 271例尿液标本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 271例尿液标本共检出病原菌1 188株,总检出率为36.3%,其中革兰阴性菌799株,占67.3%,以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阳性菌257株,占21.6%,以屎肠球菌为主,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真菌132株,占11.1%,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呋喃妥因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有较高的敏感性,耐药率分别为0.4%、6.5%、13.9%,对喹诺酮类耐药率为75.3%~77.3%,对青霉素类和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率为45.9%~93.4%,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的大肠埃希菌223株,占48.3%;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及氯霉素显示有较好的敏感性,耐药率分别为0.0%、11.4%,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在57.1%~94.3%;白色念珠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较高,耐药率最高为12.9%。结论泌尿道感染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及白色念珠菌为主,肠杆菌科细菌及肠球菌属对常用抗菌药物喹诺酮类及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较高,应重视泌尿道细菌感染的病原菌培养,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林涛唐朝贵李前辉张小云陈滢孙海平
关键词:泌尿道感染尿液细菌培养病原菌耐药性
血清降钙素原动态检测对脓毒血症诊断和预后的应用价值分析被引量:22
2018年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的动态水平在鉴别脓毒血症及评估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6—2018-06入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感染性疾病患者125例,根据是否伴有脓毒血症分为观察组(脓毒血症组)72例和对照组(非脓毒血症组)53例,根据患者住院期间生存状况将脓毒血症患者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所有患者入院后分别在第1,3,5天采集静脉血检测PCT,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进行差异性分析,评估PCT水平变化对脓毒血症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结果:与对照组\[(12.3±21.7)ng/ml,(8.0±14.2)ng/ml,(6.9±14.2)ng/ml\]比较,观察组第1,3,5天PCT水平均升高\[(53.3±67.0)ng/ml,(34.5±51.1)ng/ml,(22.9±41.7)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6,P<0.01;t=4.19,P<0.01;t=3.03,P<0.05)。存活组第1天PCT水平为(73.1±74.1)ng/ml,显著高于死亡组(30.0±49.1)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5,P<0.05),第3天和第5天PC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存活组PCT水平显著下降。结论:PCT的检测可显著提高脓毒血症的诊断,早期检测对预测脓毒症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脓毒症患者治疗过程中PCT水平持续下降,生存率则明显提高。
吴钦良嵇金陵张小云
关键词:降钙素原脓毒血症预后
金黄色葡萄球菌侵袭性感染分离株细胞毒素与侵袭毒素基因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金黄色葡萄球菌不仅可致皮肤软组织感染,并可致败血症、骨髓炎、关节炎等侵袭性感染[1-4].为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毒素基因和侵袭性毒素基因的状况以及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我们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住院患者无菌部位体液分离的一组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了10种细胞毒素基因与9种侵袭毒素基因检测,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
唐朝贵张小云林涛李前辉陈滢
关键词:葡萄球菌属细胞毒素类基因
CD32抗体诱导产生的人CRP对小鼠急性肾损伤自噬的研究
2018年
[目的]探讨人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对急性肾损伤(AKI)自噬的影响.[方法]在术前2 h经腹腔注射25μg/mL体血容量(体血容量等于小鼠的克质量乘以0.08)的抗CD32抗体诱导小鼠体内人CRP的产生,然后构建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模型,分Sham组、野生型小鼠组(CRP-Wt-I/R组)、表达人CRP基因的转基因小鼠组(CRP-Tg-I/R组),比较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术前2h和术后0h、24h、72h小鼠体内CRP的变化,术后24h、72h时间点获取肾脏标本.HE染色后观察肾脏组织的病理变化,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的表达情况,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肾脏组织的自噬现象.[结果]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术后24 h、72 h时间点,CRP-Tg-I/R组肾小管上皮细胞Beclin-1蛋白的表达明显下降(P〈0.01),看不到自噬小体.[结论]人CRP下调AKI肾脏组织的自噬活性.
嵇金陵汤钱球张小云
关键词:疾病模型IGGC反应蛋白质
炎症性肠病患者粪便钙卫蛋白水平分析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分析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粪便钙卫蛋白(fecal calprotectin,FC)水平。方法选择2020年4月—2021年3月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及病房收治的IBD患者98例。收集同期体检健康者37例作为健康人对照组。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两组FC含量,并收集血液常规检测、血液学生化检测指标数据,分析两组各指标差异。结果IBD组患者FC水平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显著高于健康人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分别为-7.058、-6.704,P<0.001)。FC水平与NLR呈正相关(r=0.636,P<0.001),与总胆红素(TBil)、总蛋白(TP)、清蛋白(Alb)、钙离子(Ca)呈负相关(r分别为-0.529、-0.341、-0.404、-0.341,P<0.05),与血红蛋白(Hb)无相关性(r=-0.176,P=0.101)。结论FC水平在IBD患者中显著升高,可作为肠道炎症指标。
嵇金陵张小云王宏刚靳德甫刘本姜玉章
关键词:粪便钙卫蛋白炎症性肠病
炎症和凝血指标在脓毒血症诊断和预后评估中价值分析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常见实验室炎症和凝血指标对脓毒血症和非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鉴别以及对脓毒血症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1—2017-12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脓毒血症患者68例(感染组),非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86例(非感染组)。患者入院24h内检测降钙素原(PCT),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C),血小板(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凝血酶原(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对脓毒血症患者和非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进行差异性分析,评价PCT,PLT,PDW,MPV,PT和APTT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结果:感染组患者PCT,MPV,PT和APTT水平(18.79ng/ml、10.95fL、17.1s、49.8s)均高于非感染组(2.09ng/ml,10.25fL,15.6s,42.4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125.5×109/L比157×109/L)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WBC和NC以及PDW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组中死亡者的PDW、PT(16.45fL、18s)均明显高于幸存者(14.1fL、16.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T,MPV,PT和APTT的检测可以早期区分脓毒血症和非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PDW和PT可以反映脓毒血症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以及预后情况。
王琼汤钱球张小云嵇金陵
关键词:脓毒血症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降钙素原预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