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晓静

作品数:7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保定市妇幼保健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早产
  • 3篇早产儿
  • 3篇产儿
  • 2篇新生儿
  • 2篇血气
  • 2篇脑损伤
  • 1篇蛋白
  • 1篇电图
  • 1篇新生儿缺氧
  • 1篇新生儿缺氧缺...
  • 1篇新生儿缺氧缺...
  • 1篇新生儿缺氧缺...
  • 1篇新生儿窒息
  • 1篇行为发育
  • 1篇血红
  • 1篇血红蛋白
  • 1篇血气分析
  • 1篇血型
  • 1篇血型不合
  • 1篇血性

机构

  • 6篇保定市妇幼保...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作者

  • 6篇刘晓静
  • 2篇司志梅
  • 1篇司丽娟
  • 1篇支聪聪
  • 1篇江莲
  • 1篇李俊玲

传媒

  • 1篇中国食物与营...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SMOF营养支持在脑损伤早产儿神经功能康复中的作用研究
2025年
目的:研究多种油脂肪乳(SMOF)营养支持于脑损伤早产儿神经功能康复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4年8月收治的脑损伤早产儿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对症治疗,常规组给予常规营养支持干预,SMOF组给予SMOF营养支持干预。记录两组初排胎便时间、胎便转黄时间、体重下降最大幅度、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脂肪乳/氨基酸用量达3.0g/(kg·d)日龄、总热卡达110 kcal/(kg·d)日龄以及喂养不耐受、贫血、脑室出血、脑积水、脑室增大等并发症发生率。检测两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髓磷脂碱性蛋白(MBP)、S100β、白蛋白(ALB)、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前白蛋白(PA)水平。结果:SMOF组初排胎便时间(18.16±3.77)h、胎便转黄时间(42.56±5.07)h、恢复出生体重时间(9.21±1.55)d短于常规组[(19.81±4.05)h、(44.97±6.16)h、(9.94±1.74)d],脂肪乳用量达3.0g/(kg·d)日龄(5.98±2.36)d、氨基酸用量达3.0g/(kg·d)日龄(3.62±1.25)d、总热卡达110kcal/(kg·d)日龄(11.61±2.36)d、体重下降最大幅度(5.76±1.20)%与常规组[(6.14±2.23)d、(3.67±1.14)d、(11.74±2.25)d、(5.89±1.1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相关因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SE、MBP、S100β均较治疗前降低,且SMOF组治疗后NSE、MBP、S100β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治疗后ALB、RBP、PA均较治疗前升高,且SMOF组治疗后ALB、RBP、PA高于常规组(P<0.05)。SMOF组喂养不耐受、贫血、脑室出血、脑积水、脑室增大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MOF营养支持可改善脑损伤早产儿营养状态,抑制NSE、MBP、S100β的表达,促进疾病康复。
刘晓静司志梅马欢欢许晶晶田鑫
关键词:营养支持脑损伤早产儿神经功能
脑氧饱和度监测结合振幅整合脑电图对早产儿脑损伤神经行为发育的预测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脑氧饱和度(rSO_(2))监测结合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对早产儿脑损伤(BIPI)预测神经行为发育的临床意义,以利于早期采取相应措施,改善患儿预后。方法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116例BIPI作为观察组,选择非BIPI作为对照组,均行aEEG、rSO_(2)检查。比较2组aEEG评分、rSO_(2),对比观察组不同胎龄、脑损伤程度、神经行为发育情况患儿aEEG评分、rSO_(2),分析aEEG总分、rSO_(2)与胎龄、神经行为发育、脑损伤程度的相关性,分析aEEG总分、rSO_(2)对BIPI神经行为发育异常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连续性、睡眠-觉醒周期、下边界振幅、带宽和下边界值及aEEG总分、rSO_(2)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不同胎龄、脑损伤程度、神经行为发育患儿连续性、睡眠-觉醒周期、下边界振幅、带宽和下边界值及aEEG总分、rSO_(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aEEG总分、rSO_(2)与胎龄呈正相关(r=0.654、0.678,P<0.01),与脑损伤程度、神经行为发育呈负相关(r=-0.642、-0.747,P<0.01;r=-0.687、-0.659,P<0.01)。aEEG评分、rSO_(2)单独及联合预测BIPI神经行为发育异常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3、0.810、0.909,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大于单独预测。结论aEEG评分、rSO_(2)过低与BIPI胎龄、神经行为发育及脑损伤程度存在一定关联,联合检测aEEG评分、rSO_(2)可预测BIPI神经行为发育异常风险,指导临床早期采取干预措施,防止或减少后遗症发生。
刘晓静司志梅马欢欢许晶晶田鑫
关键词:脑氧饱和度振幅整合脑电图脑损伤神经行为发育胎龄
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不同时期光疗治疗的效果评价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观察足月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不同时期光疗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新生儿中的ABO血型不合溶血病患儿76例,将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监测和记录光疗过程中血清胆红素变化,比较2组血清胆红素峰值、住院时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平均血清胆红素峰值(205.20±34.20)μmol/L低于对照组(261.15±37.40)μmol/L(P<0.01),观察组平均每日胆红素下降(25.6±7.1)μmol/L多于对照组(22.1±6.1)μmo1/L(P<0.05),观察组平均光疗疗程(4.5±1.1)d短于对照组(6.5±1.0)d(P<0.01)。结论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达到考虑光疗标准时即予光疗为主综合治疗,可降低血清胆红素峰值,缩短平均光疗疗程及减少不良反应。
刘晓静
关键词:血型不合光疗法
新生儿脐动脉血pH值联合1minApgar评分检测的应用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脐动脉血pH值联合1minApgar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分娩新生儿20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临床诊断胎儿窘迫92例,无胎儿窘迫114例。胎儿娩出后立即行脐动脉血气分析和1minApgar评分,依据是否胎儿窘迫和1minApgar评分分组,并追踪新生儿结局。结果(1)胎儿窘迫组中脐动脉血pH值〈7.20者70例(76.1%),无胎儿窘迫组中为56例(4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新生儿1minApgar评分〉7分者中脐动脉血pH值〈7.20者46例(40.4%),而Apgar评分≤7分者中为73例(7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脐动脉血气及Apgar评分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的预测:HIE发生26例。Apgar评分≤7分对HIE诊断敏感度为88.5%,特异性为61.7%;pH值〈7.20对HIE诊断的敏感度76.9%,特异性45.0%。联合检测对HIE诊断的敏感性为90.5%,特异性为55.0%。结论血气分析是Apgar评分的补充,二者结合能增加对HIE诊断的特异性。
刘晓静
关键词:血气分析APGAR评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应用脐动脉血气评价新生儿窒息临床研究
支聪聪司丽娟刘晓静李俊玲
课题选用分娩单胎新生儿共250例(足月儿206例,早产儿44例)为观察对象,以上新生儿均无先天性疾病或遗传性疾病。在新生儿娩出后呼吸之前立即用两把止血钳夹住近新生儿端的一段长约15 cm的脐带,令其与新生儿和胎盘隔离,立...
关键词: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脐动脉血气分析注射器
促红细胞生成素不同用药时机治疗早产儿贫血的效果研究被引量:13
2017年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早产儿贫血中的治疗时机,以及对不同胎龄早产儿贫血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2月于保定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贫血早产儿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晚治疗组及早治疗组,各30例。早治疗组和晚治疗组分别在出生第2周、3周开始每周给予EPO750 U/kg,并在应用EPO 1周后给予口服铁剂至出生后5周。对照组常规治疗,仅出生第2周开始给予口服铁剂至出生后5周。分别于各组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测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网织红细胞计数(Ret)、铁蛋白(SF)、叶酸、维生素B_(12)水平,记录各组治疗期间输血治疗例数。结果治疗后,晚治疗组Hb、HCT、Ret水平高于对照组,早治疗组Hb、HCT、Ret水平高于对照组、晚治疗组(P<0.05)。晚治疗组与早治疗组叶酸、维生素B_(12)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无差异(P>0.05),而早治疗组SF治疗前后差值高于晚治疗组(P<0.05)。早治疗组中,大胎龄儿与小胎龄儿治疗后叶酸、维生素B_(12)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而大胎龄儿Hb、HCT、Ret、SF水平高于小胎龄儿(P<0.05)。治疗期间,对照组、晚治疗组、早治疗组输血率分别为63.3%(19/30)、43.3%(13/30)、36.7%(11/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9)。早治疗组中,小胎龄儿输血率(6/15)与大胎龄儿(5/1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出生第2周早期应用EPO可改善早产儿贫血程度,且对大胎龄儿的治疗效果优于小胎龄儿,但尚不能完全避免输血。
刘晓静刘晓静
关键词:贫血红细胞生成素血红蛋白输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