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念鲁
- 作品数:32 被引量:49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 试论外汇的概念
- 1988年
- 在国际金融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外汇"是一个最普通和常见的概念;但同时它又是一个最基础和重要的概念,很有必要不断深化对其的认识.本期特刊出两篇文章,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
- 吴念鲁
- 关键词:支付手段自由兑换出口商进口商外币
- 有关我国外债问题的几点认识
- 1990年
- 今年9月1日至5日,中国金融学会、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在大连联合举办了“全国外债管理学术讨论会”。来自中央有关部委及全国各地的金融界、经济界的专家、学者40多人出席了会议。代表们围绕当前我国对外筹资的国际环境与对策,我国外债承受能力及“八·五”时期外债形势,当前外债管理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如何渡过偿债高峰以及对现行外债管理体制的改革途径与对策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和积极的建议。这里,我们从会议收到的论文中选择几篇加以刊登,以飨读者。限于版面,原文发表时有所删改。
- 吴念鲁
- 关键词:外债管理体制还本付息利用外资外债结构外汇储备
- 外汇留成问题专题讨论
- 1986年
- 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和东北国际金融学会最近召开学术讨论会,就外汇留成制度及西方金融体制改革问题进行了学术讨论。在此本刊仅就外汇体制和现行的外汇留成制度怎样改革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这一问题摘登几位同志的发言,供大家参考。
- 吴念鲁张忠如周八骏陈恩良王咸辉余航乔瑞李延平
- 关键词:外汇制度中国银行外汇市场现汇外汇资金
-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吴念鲁代所长谈金融体制改革中四个问题
- 1986年
- 近年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步子不大。最根本的原因,是金融理论界和决策机构对于金融体制改革的起步和突破口的选择摇摆不定。在金融改革与经济改革的关系上,有时认为金融改革应提前,有时又认为应该滞后,现在则认为应该同步进行。
- 吴念鲁
- 关键词:基层银行经济改革信用工具
- 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 1986年
- 出席中国金融学会第二届年会的专家学者畅谈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问题,我们选取其中部分发表,以飨读者。
- 刘光第吴念鲁曾康霖郑良芳杨培新连华冯大麟赵效民周骏戴相龙李麦秋唐赓尧林震峰周汉荣
- 关键词:金融体制改革中央银行专业银行企业化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金融机构经济体制改革
- 关于实行现汇留成和开放外汇市场的建议
- 1988年
-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外贸体制改革正沿着各外贸企业开始实行自负盈亏、放开经营、工贸结合、逐步推行代理制的总方针进行。今年外贸的轻工、工艺、服装三个行业首先实行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试点,彻底打破贴补的大锅饭,外汇留成的比例提高到80%。这样,它们在经营出口业务中出现的亏损,可以从用留成外汇经营进口业务和在外汇市场按调剂价卖出外汇等所得的收益得到补偿。
- 吴念鲁
- 关键词:外汇市场外汇留成经济体制改革
- 我国外汇储备的状况及加强管理的建议
- 1989年
- 关于如何加强和完善我国外汇储备管理问题,近来国内外有关人士都提出了不少宝贵的建议,但是各方面对我国外汇储备的构成、性质和作用还缺乏透彻的了解。本期特发表有关这方面的文章,以期引起关心该问题的同志进行探讨。本刊还将增辟版面,欢迎踊跃来稿,就该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
- 吴念鲁张颖
- 关键词:外汇储备管理外汇贷款国家外汇储备外汇管理外汇资金
- 金融资本全球化是否历史发展的必然——全球资本流动动因分析被引量:13
- 2000年
- 资本流动的全球化是金融全球化的组成部分 ,受到经济周期及贸易因素 ,国际利率调整 ,资本帐户管理政策 ,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 ,以及跨国公司和有关国际组织的政策意图等因素的影响 ,是历史发展客观必然因素和有关国家或组织人为推动两种力量融合的结果。资本流动的全球化发展过程具有前所未有的复杂性 ,其收益分配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但是 ,这种复杂性和不均衡性并不影响金融资本全球化发展的客观持续性。
- 吴念鲁鄂志寰
- 关键词:资本流动金融资本全球化
- 美国高利率政策及其影响
- 1981年
- 美国的高利率政策是里根政府振兴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 里根政府在今年初上台时,美国经济困难重重:工业生产停滞,失业现象严重,政府债台高筑,外贸连续五年出现巨额逆差,特别是通货膨胀率连续两年达到两位数,即1979年的13.3%和1980年的12.4%,这种情况只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发生过。里根在讲话中惊呼:
- 夏治沔吴念鲁
- 关键词:高利率利率政策里根政府失业现象逆差
- 对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的分析与思考
- 1990年
- 一国的国际收支完全平衡,即收支相抵余额为零只是一种理论抽象。从实践的角度考察,国际收支的平衡总是相对的,不平衡反而是绝对的。即使国际收支已经失衡,由于导致失衡的原因不同,失衡的性质也大不相同。因此,评价一国国际收支的状况不能采用孤立的、静止的方法,而应当联系该国的社会再生产周期变动、综合国力和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战略诸多因素作综合的、动态的分析。近几年,国家的宏观经济决策与管理部门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都积极采取措施解决我国国际收支方面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的分析与思考》一文对此作了较全面的分析。
- 吴念鲁毛晓威
- 关键词:国际收支调节国际收支状况利用外资国际收支逆差宏观经济决策对外经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