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欢
- 作品数:44 被引量:92H指数:6
-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电气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 一种快速响应水体污染的监测系统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快速响应水体污染的监测系统,由产电子系统和电信号采集子系统两部分组成;所述产电子系统包括阴极、绝缘管、阳极金属管和外阻,阴极、绝缘管和阳极金属管由上至下依次连接,阴极与外阻通过导线连接,阳极金属管与外...
- 邓欢许静郭颖颖蒋玉颖魏琳钧钟文辉
- 文献传递
- 土壤产电微生物及其产电信号
- 产电微生物是一类能够将胞内代谢产生的电子传递到胞外的微生物。这种传递通常要通过一系列分布于膜内和膜外的细胞色素来完成。产电微生物主要为厌氧或兼性厌氧细菌,多分布于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另外少数真菌也具有产电功能。土壤中存在...
- 邓欢姜允斌钟文辉
- 关键词:产电微生物电信号
- 文献传递
- 一种利用土壤发电的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利用土壤发电的装置,该装置包括土壤电池组、充电开关和电解电容,所述充电开关和电解电容串联后通过导线与土壤电池组的两极连接;所述土壤电池组包括至少两个土壤电池,土壤电池相互串联形成土壤电池组;所述土壤电...
- 邓欢吴少松刘丽鲁雨钟文辉
- 文献传递
- 土壤微生物产电信号评价芘污染毒性的研究被引量:6
- 2014年
- 通过向土壤中加入葡萄糖促进微生物产电过程,研究了芘污染条件下土壤产电变化规律。利用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s,MFCs),实时、连续记录芘污染土壤产电电压。产电110 h后结束MFCs运行,采用循环伏安法检测芘对土壤微生物电化学活性的影响;结合PCR-DGGE及测序技术,分析芘对MFCs阳极表面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MFCs产电电量随芘浓度增加显著降低。循环伏安检测显示芘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的电化学活性。DNA序列分析表明,阳极细菌与已报道的产电细菌高度相似,包括Sporolactobacillus、Clostridium、Enterobacter、Bacillus及Ethanoligenens。芘降低了Bacillus丰度。
- 姜允斌钟文辉薛洪婧邓欢
- 关键词:微生物燃料电池循环伏安脱氢酶
- 一种基于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厨余处理和展示系统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厨余处理和展示系统,包括阳极、阴极、厨余收集室、水室、离子交换膜、电信号采集器、显示器、除臭管、曝气管、进气装置;所述厨余收集室和水室之间相互连通,采用离子交换膜分隔;所述阳极...
- 陈振翊邓欢钟文辉韩成姜允斌李涛许亚清
- 一种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及其制备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包括导电填料和集流体;所述集流体与电极材料连接,集流体可以收集导电填料的电流并传出;所述导电填料是将导电纤维和导电粉末分散在固体载体中制得。本发明构建...
- 周丰武鲁雨邓欢钟文辉
- 文献传递
- 一种基于浓差电池的水体重金属污染监测方法及装置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浓差电池的水体重金属污染监测方法及装置,通过在排污口附近和远离排污口的水体中安装电极构成浓差电池,当含重金属废水排放时,排污口附近水体的重金属离子浓度高于远离排污口水体的离子浓度,从而能够驱动浓差电池...
- 邓欢刘丽吴少松杨楚瑶吴俊霆钟文辉
- 文献传递
- 运行微生物燃料电池减排稻田土壤甲烷的研究被引量:6
- 2016年
- 为了研究稻秆还田条件下运行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s,MFCs)是否能有效减排稻田甲烷,本研究将添加质量分数0.5%稻秆的土壤装入MFCs反应器,淹水并种植水稻后运行MFCs.待水稻经历苗期、分蘗期、晒田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共98 d后,停止MFCs运行.在MFCs运行过程中实时连续记录电压,每周一次采用静态箱法搜集并检测反应器的甲烷排放通量.结果表明,MFCs电流在分蘗期逐步升高并达到峰值,并且运行MFCs显著降低添加稻秆土壤在苗期和分蘗期的甲烷累积排放通量.原因可能与产电菌和产甲烷菌竞争有机底物有关.MFCs运行98 d后,水稻株高、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物量,以及产量未受显著影响.本研究为稻田CH_4减排提供了一种潜在的绿色可持续的技术.
- 邓欢蔡旅程姜允斌钟文辉
- 关键词:稻秆还田产甲烷菌微生物燃料电池
- 一种利用土壤电信号预警水位的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利用土壤电信号预警水位的装置,属于新能源与环境生态技术领域。所述装置包括电压记录装置、阳极、桩柱、阴极组;所述桩柱下端与阳极连接;所述阴极组包括至少三块电极,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在桩柱上;所述阴极组的电极...
- 李晨露邓欢竹原钟文辉
- 希瓦氏菌Shewallena oneidensis MR-1合成硒纳米棒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索采用希瓦氏菌合成硒(Se)纳米棒,并阐明合成底物Se(IV)的浓度与细菌培养时间对生物合成的影响。【方法】将希瓦氏菌Shewallena oneidensis MR-1接种至Luria-Bertani(LB)液体培养基,分别以Se(IV)浓度0.1、1、10和100 mmol/L的Na2SO3作为电子受体,厌氧培养并绘制生长曲线。再将希瓦氏菌接种到含最适Se(IV)浓度的LB培养基中,在厌氧培养后第24和72 h离心获取沉淀。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和X射线衍射对沉淀进行分析。【结果】在Se(IV)浓度1 mmol/L的培养基中培养24 h形成的纳米棒沉淀截面直径约80 nm,长度2-3μm。而培养72 h形成的沉淀较大,超出纳米物质范畴。采用X射线能谱和X射线衍射确定纳米棒组成为单质Se。【结论】本研究为生物合成Se纳米棒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希瓦氏菌最适宜在1 mmol/L Se(IV)浓度下以及在对数生长期大量合成Se纳米棒,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 邓欢郑志勇赵峰
- 关键词: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