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仁鹏
- 作品数:46 被引量:159H指数:8
- 供职机构:湖南省儿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Ⅲ型食管闭锁并发胃穿孔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总结Ⅲ型食管闭锁并发胃穿孔的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21年1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623例先天性食管闭锁患者中7例术前并发胃穿孔患者资料,均为Ⅲ型食管闭锁,其中男性6例,女性1例,入院时年龄1~3 d,平均(1.5±0.7)d;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3例,气促发绀3例,呕吐1例。均经食管造影检查确诊为Ⅲ型食管闭锁。入院后因突发腹胀、呼吸困难加重,腹部X线片提示气腹,考虑胃穿孔。经腹腔穿刺抽吸处理后腹胀缓解,呼吸困难好转。4例行急诊手术,其中1例采取开胸气管食管瘘结扎+食管端端吻合+开腹坏死胃壁切除胃修补术,3例采取胸腔镜下气管食管瘘结扎+食管端端吻合+开腹胃穿孔修补术;3例放弃手术。结果4例手术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1~2年,平均随访(1.5±0.3)年,有1例出现吻合口狭窄,经球囊扩张治疗后痊愈;无一例并发吻合瘘或气管食管瘘复发;4例经口喂养均正常,生长发育良好,体重增长较好。3例放弃手术治疗患者死亡。结论Ⅲ型食管闭锁并发胃穿孔病情进展快,诊治难度大。腹腔穿刺抽吸是有效的紧急处理方式。胸腔镜下气管食管瘘结扎、食道端端吻合术及开腹胃壁修补术是可行的。
- 李明周崇高肖咏邹婵娟赵凡夏仁鹏许光李碧香
- 206例新生儿消化道穿孔诊治分析
- 目的 新生儿消化道穿孔是新生儿外科及小儿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现总结分析新生儿消化道穿孔的疾病种类、手术方式及预后,为新生儿内、外科医师,超声及放射科医师提供诊治思路及参考.方法 收集2010 年...
- 夏仁鹏李碧香周崇高王海阳许光邹婵娟马体栋赵凡
- 启动子DNA超甲基化与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结肠组织中GFRα1低表达的关系研究被引量:7
- 2020年
- 目的探讨DNA甲基化在调控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SCR)患儿肠道组织中GFRα1基因表达及HSCR发病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对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24例HSCR患儿(HSCR组)及同期18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对照组)的手术样本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实时定量PCR及免疫印迹实验检测两组患儿结肠组织内GFRα1、DNMT1、DNMT3A和DNMT3B的表达水平。采用亚硫酸氢盐处理后测序检测两组患儿结肠组织内GFRα1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结果HSCR组GFRα1 mRNA及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8±0.17和0.55±0.13,均较对照组(0.97±0.36和0.99±0.16)显著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SCR组GFRα1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0.67±0.23比0.34±0.1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DNA甲基化水平与其mRNA表达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477,P<0.05)。HSCR组DNA甲基转移酶DNMT3B mRNA及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19±0.54和2.83±0.54,均较对照组(1.02±0.33和1.69±0.57)显著上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和0.021)。相关性分析显示,DNMT3B蛋白表达水平与GFRα1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显著正相关(r=0.408,P<0.05)。结论巨结肠患儿结肠组织中DNA甲基转移酶DNMT3B的过度表达可能引起GFRα1启动子区DNA超甲基化,导致GFRα1表达缺陷,这可能是HSCR发病的重要原因。
- 赵凡李碧香周崇高许光马体栋夏仁鹏
- 关键词:HIRSCHSPRUNG病DNA甲基化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 腹腔镜治疗小婴儿卵巢囊肿的体会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治疗小婴儿卵巢囊肿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3例小婴儿卵巢囊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在腹腔镜下(采用三孔操作法)行手术治疗。【结果】11例患儿手术顺利,成功,2例因囊肿巨大、电凝钩分离困难,术中中转开腹。手术时间30~60min,术后6~8h开始进食,无并发症发生,术后5d痊愈出院。【结论】如术前考虑中下腹部的卵巢囊性肿块,且肿块最长直径〈15cm,采用腹腔镜下探查手术是一种合理的并值得推荐的治疗小婴儿卵巢囊肿的手术方法。
- 王睿周崇高李碧香王海阳许光邹婵娟夏仁鹏
- 关键词:腹腔镜检查婴儿
- 过敏性紫癜并发小肠套叠一例
-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常累及皮肤、关节、胃肠道及肾脏,多发于学龄期儿童。发病有明显季节性,以冬春季多见,夏季较少[1]。大约2/3的过敏性紫癜患儿有胃肠道的表现[2]。阵发性腹痛被认为是过敏性紫癜患者最常见...
- 夏仁鹏卢琪尹强周小渔
- 关键词:小肠套叠急性肠套叠
- 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结肠组织中配对盒基因6低表达的分子机制被引量:6
- 2020年
- 目的探讨配对盒基因6(paired box 6,PAX6)在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SCR)患儿结肠组织内低表达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24例HSCR患儿巨结肠根治术后痉挛段结肠组织为HSCR组,同期18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手术切除坏死肠段两端正常结肠组织为NEC组作为对照。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及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两组结肠组织内PAX6的表达水平,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两组结肠组织中PAX6启动子区组蛋白H3K9乙酰化水平及E1A结合蛋白p300(EP300)结合水平。结果HSCR组PAX6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NEC组(0.13±0.05比1.08±0.45,0.41±0.12比0.82±0.12),PAX6启动子区组蛋白H3K9乙酰化水平和EP300结合水平也明显低于NEC组(0.45±0.17比1.38±0.59,0.32±0.15比1.45±0.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SCR组PAX6表达水平与其启动子区组蛋白H3K9乙酰化水平成正相关(r=0.664,P<0.05),H3K9乙酰化水平与EP300结合水平成正相关(r=0.624,P<0.05)。结论HSCR患儿结肠组织中PAX6低表达可能与其启动子区EP300结合减少导致H3K9乙酰化水平下调有关。
- 赵凡周崇高许光马体栋夏仁鹏李碧香
- 关键词:先天性巨结肠
- LRIG3基因过表达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K-N-MC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免疫球蛋白样蛋白3(LRIG3)基因过表达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K-N-MC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K-N-MC细胞,分成空白对照组(A组,不转染任何载体或质粒)、载体组(B组,转染载体)和LRIG3过表达组(C组,转染含LRIG3基因过表达质粒)。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法检测LRIG3、Cas⁃pase-3和Caspase-9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Transwell试剂盒检测细胞侵袭能力,AV-PI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水平,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结果C组Caspase-3和Caspase-9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以及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细胞增殖率和细胞侵袭能力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而A组和B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LRIG3过表达可以抑制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K-N-MC细胞增殖和侵袭,促进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促进Caspase-3和Cas⁃pase-9表达有关。
- 彭琨周崇高夏仁鹏赵凡马体栋李碧香
- 关键词:神经母细胞瘤基因过表达细胞增殖细胞侵袭
- 新生儿肠闭锁147例诊治分析被引量:14
- 2018年
- 目的探讨新生儿肠闭锁的部位、类型及影响各型肠闭锁病死率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先天性肠闭锁患儿病例资料,包括性别、胎龄、胎次、产前发现与否、分娩方式、入院日龄、手术方式及术中所见、合并畸形、并发症及预后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147例患儿,男69例,女78例;早产儿40例,足月儿107例,双胎3例;入院日龄1h^62d;产前发现32例。因合并21三体综合征术前放弃2例;145例患儿术后证实闭锁部位为回肠67例(46.2%)、空肠43例(29.7%)、十二指肠26例(17.9%)、结肠9例(6.2%),病理分型依次为Ⅰ型42例(29.0%)、Ⅱ型8例(5.5%)、Ⅲa型65例(44.8%)、Ⅲb型15例(10.3%)、Ⅳ型15例(10.3%)。因病情重放弃治疗死亡22例(14.9%),其中7例因短肠综合征及胎粪性腹膜炎术中放弃治疗,6例因术后慢性功能性肠梗阻放弃治疗,5例出现吻合口瘘需再次手术放弃治疗,1例术后发生小肠结肠炎放弃治疗,1例出现吻合口瘘造瘘后全身重度感染放弃治疗,2例因合并21三体综合征术前放弃治疗。结论新生儿肠闭锁需根据闭锁部位及病理类型确定手术方案,合并短肠综合征、发生功能性肠梗阻和吻合口瘘是影响治疗及预后的重要因素。
- 夏仁鹏周崇高王海阳李碧香许光邹婵娟马体栋赵凡
- 关键词:肠闭锁吻合口瘘短肠综合征肠假性梗阻
- 3例双胎对称性胸腹联体儿的治疗及文献复习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 总结3例双胎对称性胸腹联体儿诊治经验,为联体儿围术期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1年12月本科收治3例双胎对称性胸腹联体儿诊断及手术分离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双胎对称性胸腹联体儿,其中1对男性,2对女性;其中男性双胎合并复杂心脏病伴循环呼吸衰竭死亡,丧失手术时机.另2对胸腹联体儿于出生后16d和43 d分别进行胸腹联体分离术,手术成功,术后随诊5年和2年,4例患儿生长发育良好.结论 双胎对称性胸腹联体儿术前应综合评估其重要脏器共用情况和畸形程度,制定个体化手术分离方式及手术时机,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及术后监护工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而此类患儿合并严重心脏畸形或共用重要脏器融合程度高者对手术耐受力极差,多不具备分离条件或在术前已死亡。
- 邹婵娟李碧香周崇高王海阳许光夏仁鹏
- 关键词:双生
- 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104例诊治分析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总结不同胎龄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以2012年12月至2020年6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新生儿内科收治的10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性别、胎龄、发病日龄、出生体重、首发症状、入院时吸氧及气管插管情况、气腹情况、出现症状到手术的时间、穿孔位置、胃壁肌层缺损长度、手术方式、合并消化道畸形情况、合并其他畸形情况、留置胃管时间、呼吸机使用天数、呼吸衰竭、心力衰竭、低蛋白血症、败血症、开始喂养时间、总住院时间、静脉营养天数、吻合口瘘、再次手术、预后及病理结果等临床资料,并评估治疗效果。结果104例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患者中男73例(70.2%),女31例(29.8%);出生胎龄25.43~41.43周,平均(34.4±2.7)周,出生体重840~3900 g,中位数2090 g;足月儿17例(16.3%),早期早产儿45例(43.3%),晚期早产儿42例(40.4%);发病日龄0.3~19.0 d,中位数2.1 d;术前气腹率95.2%;胃穿孔位置:胃前壁大弯侧78例(75%),前壁小弯侧10例(9.6%),后壁大弯侧7例(6.7%);胃穿孔长度0.5~10.0 cm,中位数6.0 cm;除4例术中放弃治疗外,其余均行一期胃修补术;足月儿与早产儿的平均出生胎龄(38.47周vs.33.63周)、平均出生体重(3.21 kg vs.1.95 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腹发生率(82.4%vs.97.7%)、存活率(70.6%vs.8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早产儿与晚期早产儿的平均中位出生胎龄(32.57周vs.35.29周)、平均出生体重(1.64 kg vs.2.28 kg)、中位呼吸机使用天数[1.3(0.5,2.5)d vs.0(0,0.5)d]、呼吸衰竭发生率(86.7%vs.38.1%)、败血症发生率(22.2%vs.4.8%)、存活率(73.3%vs.9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气腹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与95.2%,P>0.05)。结论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多发生于早产儿,胃穿孔的位置多在胃前壁大弯侧;早期早产儿较晚�
- 冯勇周崇高李碧香许光邹婵娟夏仁鹏赵凡马体栋肖咏彭琨李明
- 关键词:胃穿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