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恒
- 作品数:70 被引量:68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非体外循环辅助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处理
- 2004年
- 目的 总结32例非体外循环辅助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s grafting,OPCAB)术后处理的临床经验,并对其进行初步探讨。 方法 2000年12月-2003年11月我们共完成OPCAB 32例,其中2支病变5例,3支病变15例,4支病变9例,5支病变3例。采用乳内动脉、桡动脉和/或大隐静脉共移植血管99支,平均每例3.1支。 结果 无手术死亡,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平均术后辅助呼吸时间10±2.5小时,平均ICU监护治疗时间72小时,术后早期发生心律失常12例,术后切口感染5例,胸骨骨不连2例。术后平均住院17.6±4.5天。术后短期随访显示临床效果满意。 结论 OPCAB可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手术方法之一,术后早期适时尽早拔出气管内插管,调整血容量,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和及时处理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是术后早期处理的关键。
- 李一粟马建珍张红超于鲁峰秦斌仲京陈元恒徐金星张立莉魏贤珍王维新万士杰
- 关键词: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处理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
-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 2014年
- 目的探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及其外科治疗。方法 1994年1月—2013年12月手术治疗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15例,经增强血管CT(CTA)、磁共振扫描(MRI)、超声心动图(UCG)确诊。右腋动脉及腔房管插管建立体外循环。Bentall手术8例,Bentall手术加半弓置换4例,Bentall手术加主动脉弓全弓置换及术中降主动脉支架置入术(孙氏手术)3例。结果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42.6±16.3)min,平均心肌阻断时间(80.2±9.5)min,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时间(20.1±6.7)min。死亡1例。结论外科手术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较为理想的方法;尽早诊断及手术,消除假腔、置换病变血管、重建分支血管是手术的基本原则。
- 李令珂朱俊明张红超侯迈徐金星陈元恒
-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手术治疗
- 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的外科治疗(附25例报告)被引量:6
- 2005年
- 本文回顾分析矫治的 2 5例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 ,探讨不同手术方式矫治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的效果。结果表明 ,全组无手术死亡 ,人工双孔二尖瓣和保留先天双孔二尖瓣的病人 ,二尖瓣无返流及狭窄。 1例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二尖瓣成形及避免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是矫治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手术的关键。
- 侯迈万士杰王维新于鲁峰仲京陈元恒
- 关键词: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二尖瓣外科治疗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返流手术死亡
- 主动脉内隧道矫治主—肺动脉间隔缺损
- 1993年
- 主—肺动脉间隔缺损是较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我院遇到一例右肺动脉发自升主动脉的主一肺动脉间隔缺损病例,经升主动脉内隧道修补矫治成功。现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病例报告 患儿女性,6.5岁,1993年2月12日入院。生后6个月因上感就诊时发现心脏杂音,平时易感冒,活动量小,有劳力性心慌气急,无紫绀及蹲踞,心尖搏动弥散,心界扩大,胸骨左缘第三肋间收缩期杂音3/6级伴细震颤,心尖区收缩期杂音2/6级,P_2亢进,上下肢血压分别为13/8和16/9kPa,周围血管征阴性。
- 万士杰于鲁峰陈元恒徐金星仲京郑光明侯迈李勇
- 关键词:矫治主-肺动脉间隔缺损
- Ⅰ型永存动脉干手术矫治一例
- 1999年
- 王维新解士胜陈元恒徐金星仲京侯迈
- 关键词:手术矫治先天性心脏缺损病例报告
- 主动脉瓣膜置换术弧形连续缝合的合理性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通过观察主动脉瓣的解剖特点,评价主动脉瓣置换术时对人工瓣缝合圈采用弧形连续缝合的合理性。方法对32例非心脏原因死亡患者的未固定的新鲜人体心脏主动脉瓣环直径、瓣叶高度、弧长以及距冠状动脉开口下缘的高度分别进行测量。结果瓣叶附着瓣环处最低点(谷底)与最高点(交联)相差12mm左右,冠状动脉开口下缘距瓣环的谷底左冠状动脉为14mm,右冠状动脉为15mm。结论主动脉瓣置换术时采用弧形连续缝合法,即按照主动脉瓣的自然弧形在人工瓣瓣裙各进针点也呈弧形均匀分布,其对合严密,缝线张力小,具有合理性;弧形连续缝合主动脉根部不会发生皱缩,瓣环谷底在原位不抬高,冠状动脉开口处保留足够的空间,人工瓣坐落后不会发生冠状动脉开口堵塞。
- 万士杰陈元恒于鲁峰王维新仲京徐金星
- 关键词:主动脉瓣膜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左冠状动脉连续缝合法人工瓣进针点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旁路血管的选用及维护
- 2002年
-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正确选取和维护旁路血管的经验 ,以防止旁路血管的阻塞、保证手术的成功。方法 采用不接触取血管技术制取旁路血管材料 ,术后积极抗凝同时维持正常血压和血糖。结果 15例冠心病患者术后循环稳定 ,未发生围术期心肌梗死 ,心绞痛症状消失 ,心功能得到改善。结论 术中采用不接触取血管技术 ,操作仔细、轻柔 。
- 侯迈万士杰王维新于鲁峰秦斌仲京陈元恒徐金星张红超
-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乳内动脉大隐静脉桡动脉旁路血管
- 完全性心上型肺静脉畸形引流的治疗
- 2005年
- 目的探讨完全性心上型肺静脉畸形引流的治疗方法。方法手术治疗3例,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矫治术。2例采用联合法,1例采用心上法。结果3例均存活,无远期死亡。结论心上法矫治完全性心上型肺静脉畸形引流可获得良好的显露和足够大的吻合口,手术对心脏的损伤小,可降低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 李令珂仲京于鲁峰陈元恒杨玉红
-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应用碘气染色显示传导束的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
- 1997年
- 我们应用碘气染色显示传导束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应用于临床。结果显示:动物实验碘气喷射后右束支呈棕褐色,并经心电图及病理证实;临床应用10例,(其中室间隔缺损6例,法乐四联症4例)染色清晰,除2例法乐四联症有右束支阻滞外,其余心电图均无变化,T3、T4及酶学亦无明显改变。本结果表明碘气染色简便有效,无毒副作用,对于复杂先心病避免术中传导束损伤具有重要意义。
- 万士杰解士胜陈元恒徐金星仲京于鲁峰郑光明王维新侯迈李令珂
- 关键词:体外循环碘染色动物实验心脏传导系统
-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个体化介入封堵与外科手术治疗的随访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比较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个体化介入封堵和外科手术的中长期疗效。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心脏中心住院治疗的pmVSD患儿共109例,其中接受介入封堵治疗61例,外科手术治疗48例,观察手术成功率、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转归、对心功能(EF、FS)及心电指标(ptfv1、Macruz)的影响,并随访3年,通过心电图、心脏彩超、胸片等检查观察患儿术后疗效及中长期效果。结果介入封堵组治疗成功率为96.72%,外科手术组治疗成功率为100.00%,介入封堵组总并发症发生率(22.95%)与外科手术组(3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介入封堵组及外科手术组心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封堵组及外科手术组术后心电图ptfv1、Macruz值均较术前明显缩短(P<0.05),术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介入封堵治疗pmVSD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中长期疗效与外科手术相当。
- 王静田建伟张颖李利陈元恒朴龙松黄丛春
- 关键词:外科手术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个体化介入封堵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