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仁艺
- 作品数:10 被引量:27H指数:3
-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韶关市医药卫生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羊膜在儿童水平型斜视显微矫正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 2016年
- 目的:探讨羊膜在儿童水平型斜视显微矫正手术中的应用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5年12月于本院就诊并行显微斜视矫正术的56例(102眼)儿童水平斜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是否应用羊膜随机分为A组(28例52眼)和B组(28例50眼),术中两组患者均实施水平直肌后徙术,术后随访均≥6月,比较两组术后眼位情况。结果:26例(46.42%)儿童水平斜视患者术后眼位需调整,术后1周,眼位可调整24例(38眼),其中A组13例(20眼,38.46%),B组11例(18眼,36.00%),两组可调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0.066,P>0.05);术后3周,眼位可调整17例(26眼),其中A组11例(18眼,34.62%),B组6例(8眼,16.00%),两组可调整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4.651,P<0.05));术后5周,眼位可调整11例(16眼),其中A组9例(14眼,26.92%),B组2例(2眼,4.00%),两组可调整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10.127,P<0.01)。眼位调整后,A组26例患者眼位正位,正位率为92.86%,B组15例眼位正位,正位率为53.57%,两组斜视术后正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11.018,P<0.01)。术后所有患者均无感染和排斥,羊膜均未见脱出或移位。结论:部分儿童水平型斜视全麻显微矫正术后需行眼位调整,手术过程中应用羊膜效果确切,可明显延长眼位调整时间,提高了儿童斜视手术的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
- 谭叶辉廖武曾广川谢仁艺邵毅叶阳君贾晓静
- 关键词:羊膜儿童水平斜视
- 新鲜羊膜在儿童共同性斜视缝线调整显微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探讨新鲜羊膜在儿童共同性斜视缝线调整显微手术中的应用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方法:应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方法,依据眼科门诊就诊号将2010-01/2015-10在我科住院并行显微斜视矫正术的60例112眼儿童共同性斜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A组30例58眼行直肌后徙缝线调整联合羊膜移植术, B组30例54眼行单纯直肌后徙缝线调整术,斜视矫正术后随访均≥6 mo。 结果:斜视患者27例48眼术后眼位需调整,眼位需调整率为42.9%。术后1mo,眼位可调整18例29眼,其中A组16例26眼,眼位可调整率为44.8%,眼位可调整量平均为2.56±0.64 mm;B 组2例3眼,眼位可调整率为5.6%,眼位可调整量平均为0.52±0.28mm,两组比较眼位可调整率及可调整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477,P〈0.01;t=16.502,P〈0.01)。除3例患儿术后不配合眼位调整外,其余均在术后1 mo内行不同程度的眼位调整,眼位调整后, A组27例53眼眼位正位,正位率为91.4%, B 组16例28眼眼位正位,正位率为51.9%,两组比较斜视术后正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827,P〈0.01)。 结论:在儿童共同性斜视缝线调整显微手术过程中应用新鲜羊膜效果确切,可明显延长眼位调整时间及增加眼位调整量,提高了儿童斜视手术的可控性和成功率。
- 谭叶辉廖武曾广川何欢谢仁艺叶阳君
- 关键词:羊膜共同性斜视
- 增视能对屈光性弱视治愈患儿的立体视觉训练疗效分析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初步评价并分析增视能训练软件对屈光不正性及屈光参差性弱视治愈后患儿的立体视觉训练的疗效。方法应用国家医疗保健器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虚拟网络训练软件(增视能)对47例立体视功能异常的弱视治愈患儿进行立体视训练,年龄5—8岁,其中屈光不正性弱视29例,屈光参差性弱视18例,矫正视力≥0.8,训练时间3个月。采用颜少明《随机立体检查图》、Lang型和L型立体检查图以及同视机检测其训练前后近立体视、交叉视差及非交叉视差和远立体视锐度。结果屈光不正组训练前近立体视60″3例,占10.34%;远立体视锐度60″2例,占6.89%;交叉视差达100″4例占13.79%;非交叉视差达100″2例占6.89%。训练后近立体视达60″15例,占51.72%;远立体视锐度达60″11例,占30.03%;交叉视差达100″17例,占58.62%;非交叉视差达100″9例,占24.14%。屈光参差组训练前近立体视60″1例,占5.26%;交叉视差达100″1例占5.26%;非交叉视差及远立体视锐度均无正常者。训练后近立体视达60″9例,占47.37%;远立体视锐度达60″7例,占36.84%;交叉视差达100″10例,占52.63%;非交叉视差达100″6例,占31.58%。治疗前后两组立体视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增视能软件能有效改善屈光性弱视治愈患儿的远、近立体视觉;对屈光不正性弱视治愈儿的效果优于屈光参差性弱视治愈儿。
- 任小军潘美华庄建福叶梅谢仁艺
- 关键词:弱视虚拟现实软件立体视弱视
- Keratograph5M眼表综合分析仪对共同性水平斜视患者的眼表评价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评价共同性水平斜视人群的眼表健康状况,并探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征集共同性水平斜视患者,采用新一代的Keratograph5M眼表综合分析仪检测患者双眼首次非侵入式测量泪膜破裂时间(NI-TBUT-f)、平均非侵入式测量泪膜破裂时间(NI-TBUT-ave)及泪河高度(TMH),采用相关统计分析方法比较不同斜视类型、眼别、性别对检测指标的影响,及各测指标间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研究征集了年龄在8-58岁的共同性水平斜视患者118例(236只眼),检测结果为,TMH(O.16±0.05)mm、NI-BUT-f(9.70±6.13)s、NI-BUT-ave(11.85±5.94)s,它们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NI-BUT-f明显短于NI-BUT-ave(P=0.00);除外男性的泪河高度值比女性略低(P=0.02),斜视类型、眼别及性别对检测结果无明显影响;相比年长者,25岁及以下者的泪膜破裂时间明显缩短(P=0.00)。结论儿童及青少年的眼表健康情况令人堪忧,应引起临床工作者高度重视。
- 杨梅潘美华谢仁艺何欢王海燕林晓滨
- 关键词:斜视泪膜破裂时间眼表
- 4~10岁A—V综合征术后立体视重建影响因素观察
- 2012年
- 目的观察A—V综合征患者术后重建的影响因素。方法4.10岁A—V综合征住院患者共97例,其中V征71例,外斜V征48例,内斜V征23例,平均年龄6.3岁;A征26例,外斜A征21例,内斜A征5例,平均年龄5.9岁,随访时间8—16周,平均10.7周。术前、术后采用同视机和Tnmils和分别测定远,近立体视。观察指标包括:发病年龄、病程、术后眼位和水平斜视类型。结果97例患者中,术后正前方及下方均正位的患者共88例,术后分别有27例(30.68%)和35例(39.77%)获得了远立体视和近立体视,比例高于术后欠矫或过矫组。发病年龄组间比较,术后立体视获得比率〈3岁组低于≥3岁组(P〈0.05);病程≤2年患者的术后获得立体视的比例明显高于病程〉3年的患者(P〈0.05);外斜V或A征组术后的立体视获得比例要高于内斜V或A征组,组间近立体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P〈0.05),远视力比较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V型斜视术后立体视的重建与发病年龄和病程相关,因此早期发现,正确的诊断与治疗有助于双眼单视的恢复。
- 任小军潘美华修阳晖谢仁艺
- 关键词:立体视手术
- 羊膜在延迟性可调整性斜视矫正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 目的: 探讨羊膜在延迟性可调整性斜视矫正手术应用的可能性。
方法: 用30只新西兰白兔进行预期的,由隐蔽观察者实行的对照研究。把60只兔眼随机分为两组,羊膜组与对照组。在对实验兔上直肌行后徙术之后,在羊膜组将一片人...
- 谢仁艺
- 关键词:羊膜斜视手术生物材料
- 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手术治疗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探讨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1年8月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确诊的13例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患者的手术方式,观察手术前后眼位、斜视度数、患眼上转功能及双眼视功能的变化。根据被动牵拉试验的结果选择手术方式。2例行患眼内外直肌向上直肌移位术(Knapp手术)合并水平斜视手术,1例行患眼1/2内外直肌与上直肌连接(Jensen)术,5例行患眼下直肌后退合并或不合并水平斜视手术,2例行患眼下直肌后退联合1/2内外直肌向上直肌移位加后固定术(Foster手术),1例行健眼下斜肌切断及上直肌后退术,1例行健眼下斜肌转位及上直肌后徙术,1例行患眼下直肌后退联合健眼上直肌后退术。结果 8例患者术前下直肌被动牵拉试验阳性,10例患者术后眼位矫正达临床治愈(≤10 PD),5例患眼上转功能从术前的不过中线(-4)到术后的仅轻度不足(-1),2例患者手术前后均保存有双眼视觉,其余患者手术前后均没有双眼视。术后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没有出现明显的并发症。结论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患者临床表现个体差异明显,需要根据其不同的临床检查结果设计个性化手术方案,被动牵拉试验的结果对术式的正确选择至关重要。
- 庄建福潘美华任小军修阳晖谢仁艺
- 关键词:眼肌麻痹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