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朋飞

作品数:30 被引量:145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9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长臂猿
  • 5篇无量山
  • 4篇栖息
  • 4篇栖息地
  • 4篇黑长臂猿
  • 3篇食性
  • 3篇乔木
  • 3篇种群
  • 3篇喀斯特森林
  • 2篇行为生态
  • 2篇叶猴
  • 2篇生态
  • 2篇乔木层
  • 2篇灰叶猴
  • 2篇海南长臂猿
  • 1篇动物
  • 1篇动物保护
  • 1篇动物行为
  • 1篇对印
  • 1篇性别差异

机构

  • 11篇中山大学
  • 10篇中国科学院
  • 6篇大理学院
  • 4篇西南林业大学
  • 3篇广西师范大学
  • 3篇大理大学
  • 2篇贵州师范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西北大学
  • 2篇中南林业科技...
  • 2篇哀牢山国家级...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广东省科学院...
  • 1篇安徽大学
  • 1篇广州大学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22篇范朋飞
  • 7篇蒋学龙
  • 3篇崔亮伟
  • 3篇李明
  • 2篇李保国
  • 2篇周岐海
  • 2篇张文
  • 2篇费汉榄
  • 2篇马长勇
  • 1篇杨光
  • 1篇杨锡福
  • 1篇范宗骥
  • 1篇刘少英
  • 1篇吴毅
  • 1篇路纪琪
  • 1篇江廷磊
  • 1篇彭华
  • 1篇罗文寿
  • 1篇胡义波
  • 1篇张璐

传媒

  • 5篇兽类学报
  • 3篇Zoolog...
  • 2篇生态学报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四川动物
  • 1篇中国科学:生...
  • 1篇野生动物学报
  • 1篇国家公园(中...

年份

  • 6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5
  • 3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7
  • 1篇2006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兽类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建设:十年回顾与展望被引量:3
2023年
兽类物种多样性高,分布广泛,与人类关系密切,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是世界上生态系统类型和兽类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多数生态系统的兽类物种资源情况仍未完全掌握,许多区域缺乏调查记录或长期监测资料。面对全球生态环境的急剧变化,我国兽类动物资源保护面临严峻挑战。中国兽类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以下简称兽类网)于2011年启动建设,结合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背景下的国家重大需求,以陆生兽类及其栖息地为研究对象,先后建立了55个监测样区,逐渐形成覆盖全国的监测网络,发表有关论著180余篇(部),其中红外相机工作日累计超156万天,获得图像775余万张;同时,推动建立了我国兽类多样性监测标准化技术体系和公共数据服务平台,对兽类群落组成、种群动态和行为变化以及关键驱动因子开展长期监测研究,为我国重要兽类资源保护、有害生物管控提供先进技术和科学数据支撑。本文回顾了兽类网的发展历程,系统梳理了在监测技术方法、编目发现、行为生理、种群、种间关系、群落和保护管理方面的监测与研究进展。未来需加强技术和学科交叉,聚焦多尺度、多维度、多营养级的综合研究应用,为全面、深刻地理解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全球危机做好科技支撑与服务。
肖文宏李学友权锐昌连新明李明聂永刚向左甫杨维康徐峰王杰周岐海范朋飞杨锡福刘伟孙悦华张礼标黄志旁黄华范宗骥肖治术
关键词:动物行为生态学保护管理
高密度猕猴种群的种内食性生态位分化
2024年
种间生态位分化是物种维持共存的重要机制之一.为减少资源竞争,部分物种在种内也出现一定的生态位分化.但是与种间生态位分化相比,关于种内生态位分化的研究很少.猕猴是全球分布最广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其食性泛化,能够适应多样的环境.位于深圳内伶仃岛的野生猕猴种群数量庞大、密度极高,近1000只个体生活在不足5 km^(2)的小岛上,不同猴群间家域重叠度高,且岛上食物资源丰富、无猕猴天敌,为探讨种内生态位分化提供良好条件.本研究基于对内伶仃岛四群猕猴食性观察,发现猕猴共取食来自120种食源植物的350种食物(同一种植物的叶、芽、花、果被作为不同食物),但不同群体无论是全年还是同一个月份取食的食物存在一定差异,该结果说明岛内猕猴可能出现种内食性生态位分化.多样化的觅食策略或许是食物资源丰富而缺少竞争者的小岛上能存在如此高密度猕猴种群的原因.
何远思樊宇轩范朋飞
关键词:食性觅食策略
中国灵长类动物保护的成就与挑战
2024年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导致全球灵长类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中国是北半球灵长类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但在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现代农业的扩张、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土地的过度开发,使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威胁。为此,中国实施了包括栖息地恢复和保护在内的多种生态保护措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某些地区的灵长类动物种群数量有所增加。该研究对中国灵长类动物的历史文献和实地调查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对中国灵长类动物的濒危状况进行了评估。尽管大多数灵长类物种的栖息地有所改善,种群数量也有所增长,但许多物种仍然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包括种群数量的减少。例如,缅甸金丝猴、东黑冠长臂猿和海南长臂猿等物种由于分布范围有限和种群数量极少,仍然特别脆弱。科学数据的缺乏以及保护生物学研究的不足,进一步加剧了这些挑战。此外,蜂猴、倭蜂猴、印支灰叶猴、肖氏乌叶猴和戴帽叶猴等物种的详细种群监测数据仍然缺乏,这严重阻碍了针对这些物种保护管理政策的制定。因此,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迫切需要开展专门的灵长类动物调查,实行跨境保护和区域合作,建立全面系统的数据库平台,对灵长类生物学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此外,加强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认识也至关重要。这些综合、系统的工作将为中国灵长类物种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李保国张河李明蒋学龙范朋飞周江郭松涛齐晓光李进华路纪琪夏东坡崔亮伟向左甫周岐海黄志旁黄乘明肖文胡慧建周智鑫陈明勇黎大勇范朋来杨寅潘汝亮
关键词:灵长类动物生物多样性栖息地破碎化
东黑冠长臂猿食性和时间分配的季节性变化:对冬季食物缺乏的适应
范朋飞费汉榄张文马长勇
关键词:喀斯特森林食性
基于微卫星的欧亚水獭个体识别和遗传多样性
2024年
种群数量和遗传多样性是保护濒危物种所需的基础信息。欧亚水獭(Lutra lutra)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曾经在我国分布广泛,但在20世纪经历了大规模的种群数量下降和分布区缩减。欧亚水獭相关研究十分缺乏,种群数量调查和遗传多样性等基础研究亟待开展。本研究采用非损伤性取样法,于2019—2020年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和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的主要河流共采集270个欧亚水獭粪便样品并进行DNA提取,基于9个微卫星位点和SRY基因分子标记进行个体识别和性别鉴定,进而使用非损伤性标志重捕法Capwire估计两地水獭的种群数量,并基于微卫星分型数据评估两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最终共有67个粪便样品(24.8%)成功分型7~9个微卫星位点并用于个体识别,共识别出玉树市10个个体、青川县30个个体,雌雄性比分别为4:5、15:14,两地各有1个个体未成功鉴定性别。估计研究区域内玉树的水獭种群数量为13只(95%置信区间:7~21只)、青川县的水獭种群数量为75只(95%置信区间:59~133只)。玉树、青川种群的平均观测杂合度H_(O)分别为0.680、0.664,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611、0.658,表明两个水獭种群均具有中等的微卫星遗传多样性。玉树、青川种群的平均F_(ST)为0.238,平均近亲繁殖系数F_(IS)分别为-0.121、-0.010,表明两个水獭种群之间分化显著,且种群内近交程度低。本研究是我国大陆地区基于粪便DNA对欧亚水獭进行种群数量估计和遗传多样性评估,可为我国水獭的保护提供重要的基础信息。
郑凯丹汪巧云范朋飞韩雪松肖梅谌利民谌利民张璐
关键词:粪便DNA微卫星种群数量
云南中部无量山黑长臂猿(Nomascus concolor jingdongensis)栖息地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和结构特征被引量:9
2007年
无量山是黑长臂猿景东亚种的唯一分布区,现栖息着98群500余只黑长臂猿。长臂猿是典型的树栖性灵长类动物,通过对无量山西坡大寨子地区250个样方的调查,分析了随海拔梯度升高,黑长臂猿栖息地植被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和结构的变化情况。共记录乔木111种,隶属于33科;木质藤本23种,隶属于18科。其中优势科主要有樟科(Lauraeeae)、木兰科(Magnoliaceae)、壳斗科(Fagaceae)、山茶科(Theaceae)和杜鹃花科(Eficaceae)。根据不同海拔乔木层物种组成的差异,该区可划分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2100-2300m)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2400-2600m)两种植被类型。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随海拔升高在两种植被类型中均呈下降趋势;均匀度指数(Pielou指数)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中呈下降趋势,在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中无明显变化。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中,阳坡的乔木物种多样性低于阴坡;而阳坡物种多样性在两种植被类型间差异显著。随着海拔的升高,乔木层的平均高度和上层乔木(Ⅰ层)的比例均逐渐降低,但下层乔木却呈上升趋势。6种优势乔木树种的种群年龄结构分析表明,该区植被的乔木层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
田长城蒋学龙彭华范朋飞周守标
关键词:黑长臂猿栖息地乔木年龄结构
云南哀牢山平河黑长臂猿栖息地乔木结构分析被引量:7
2007年
采用样方方法对栖息于云南省哀牢山平河(E101°17′16.1″,N24°20′09.5″,海拔2600m)的黑长臂猿(Nomascus concolor)栖息地乔木层结构进行了调查。调查中共记录到乔木57种隶属于23科37属;木质藤本植物9种隶属于6科8属。优势科主要为杜鹃花科(Ericaceae)、木兰科(Magnoliaceae)、山茶科(Theaceae)和壳斗科(Fagaceae)植物。主要树种重要值排序表明,露珠杜鹃(Rhododendron irroratum)为该地区最主要的优势种,在各坡位中均有广泛分布。乔木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在沟底明显降低,而乔木1层和2层所占的比例以及木质藤本的平均多度均随着坡位的下降而升高。与其他地区的长臂猿相比,哀牢山黑长臂猿的活动程度较低(10—22m),果实性食物种类较少。
孙国政范朋飞倪庆永方建玲蒋学龙
关键词:黑长臂猿栖息地结构行为生态
东黑冠长臂猿如何在喀斯特森林中生活?
黑冠长臂猿的栖息地和食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共测量911棵树,其中对838棵鉴定到种,属于40科、79属,114种,另外记录到26科,38属51种木质藤本植物,所有树的平均高度只有9米。据不完全统计,东黑冠长臂猿取食46种植...
范朋飞霍晟
关键词:栖息地取食行为生态保护
Polygynous Mating System and Behavioural Reason of Black Crested Gibbon (Nomascus concolor jingdongensis) at Dazhaizi,Mt.Wuliang, Yunnan,China被引量:12
2006年
The field research on five black crested gibbon groups, recently performed at Dazhaizi, Mr. Wuliang, Central Yunnan, China, showed that all groups in the local population consisted of one adult male, two adult females and 2 - 5 sub-adults, juveniles and itfants. The mean group size was 6.2 in August 2003 and 6.4 in August 2005. Two subadult males disappeared from their natal home range and three newborns were given birth in Group 3 (G3) and G4 during this study. The two adult females in G1, G2 and G3 gave births and/or carried babies but at different times. There was no aggressive or dominating behaviour observed between the two adult females. One floating female was first seen in G3's territory on April 15, 2005. The two resident females interrupted her duet with adult male and chased her. We did not observe adult male chased this floating female and she left G3's territory 10 days later. Sub-adult males often kept distance with the family, and they often sang solo bouts in their natal territory before they dispersed. The sub-adult males and females dispersed from natal territory and two adult resident females rejected the third one, which might were the reasons why the black gibbon groups were polygyny in Dazhaizi.
范朋飞蒋学龙刘长铭罗文寿
乔木层植被结构对印支灰叶猴夜宿地选择的影响
2024年
为了评估濒危灵长类印支灰叶猴(Trachypithecus crepusculus)现有分布区的夜宿地质量,并为亚洲疣猴栖息地植被的保护提供具体意见,于2010年1月—2022年12月对云南无量山印支灰叶猴夜宿地选择策略进行研究。通过长期行为监测确定猴群夜宿地位置,利用样方调查法对夜宿地地形、乔木层植被特征和食物资源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印支灰叶猴夜宿地内乔木的胸径[(33.92±6.09)cm]、基径[(38.94±8.36)cm]、树高[(16.10±2.86)m]和有藤乔木株数[(8.32±5.95)株]皆显著高于对照样方,其余生境变量与对照样方无显著差异,说明印支灰叶猴偏好在乔木高大且附生藤本植物丰富的区域夜宿,而地形、冠层覆盖度和食源植物丰富度等因素对印支灰叶猴夜宿地选择无影响。(2)就夜宿地内印支灰叶猴的食源植物而言,红梗楠[Phoebe rufescens,(0.67±1.60)株]、华南蓝果树[Nyssa javanica,(0.66±1.18)株]显著高于非夜宿地,罗浮锥[Castanopsis faberi,0株]、枹丝锥[Castanopsis calathiformis,(0.29±1.17)株]和黄丹木姜子[Litsea elongata,(0.59±3.31)株]显著低于非夜宿地,其余19种食源植物在夜宿地和非夜宿地之间无显著差异,说明食物资源丰富度不是猴群夜宿地选择的限制因素。(3)对调查样方环境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共得到7个环境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81.23%;非参数检验结果表明,高度因子和藤本因子贡献率高且对猴群夜宿地选择有显著影响;冠层盖度和灌木因子有影响,但主成分贡献率低于10.00%;地形因子、数量因子和乔木外形因子对猴群夜宿地选择无显著影响。总体上,无量山印支灰叶猴在选择夜宿地时因安全需求和便利需求主要受乔木层结构的影响,高大乔木丰富的低海拔森林可能提供更多高质量夜宿地资源,建议在无量山印支灰叶猴保护工作中重点关注低海拔森林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陆瑞杨云飞范琳琳范朋飞马驰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