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时湘
- 作品数:32 被引量:126H指数:7
- 供职机构: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天津市科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高效液相法分析光线照射和树脂吸附前后胆红素变化
- <正>胆红素是反映肝病患者肝功能及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高水平胆红素成为内源性毒素,可造成多脏器损害;黄疸水平过高时腹水回输的应用也受到限制。胆红素的毒性作用主要由未结合胆红素(UCB)引起,它以Ⅸα异构体为主,光线照射后...
- 李隽董伟林王凤梅肖时湘李岩钱绍诚
- 文献传递
- 拉米夫定联合疗法治疗乙肝早期肝硬化的初步观察
- 2007年
-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联合疗法治疗乙肝早期肝硬化的作用。【方法】67例乙肝早期肝硬化患者分为A组(n=32)和B组(n=35),两组治疗前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其中,A组给予拉米夫定,100mg/次,1次/d;B组除按上述方法服用拉米夫定外,同时给予舒肝饮丸,9g/次,3次/d;肝氨散,3.5g/次,3次/d,疗程为1年。观察治疗前后乙肝病毒学标志物、肝功能生化的改变。【结果】治疗后A组和B组均有良好的病毒学应答,但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的肝功能生化指标有明显改善,且联合治疗组肝功能的恢复优于单用拉米夫定组,特别是白蛋白水平的提高更为明显(P<0.01)。【结论】拉米夫定联合疗法在改善乙肝早期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方面更为有效。
- 肖时湘韩涛郑丽娜李岩张慧真钱绍诚阚志超吕洪敏
- 关键词:拉米夫定联合疗法肝硬化乙型肝炎病毒
- 血清胸腺素β4动态变化在肝衰竭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被引量:3
- 2011年
- 胸腺素β4(thymosinB4,TD4)是人体内主要的肌动蛋白调节分子之一。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发现血清胸腺素β4可以用于反映肝衰竭患者的预后状况。本研究则是在前期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通过监测随访期间肝衰竭患者血清胸腺素β4的含量变化,探讨其动态变化与患者预后及疗效判断的关系。
- 刘莹韩涛朱争艳肖时湘李岩郭震刘华李莹连佳
-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胸腺素
- 13C-美沙西丁呼气试验在老年肝硬化患者肝储备功能评估中的应用
- 目的 探讨13C-美沙西丁呼气试验(13C-MBT)是否能够用于评估老年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储备.方法 选取老年肝硬化患者147例,肝功能Chid Pugh A级53例,Chid-Pugh B级44例,Chid-Pugh ...
- 刘磊阚志超李岩肖时湘刘华李莹陈英庄茗
- 血浆置换疗法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 2007年
- 肖时湘韩涛张惠真
- 关键词:肝炎慢性重型血浆疗法
-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CK-18 M30水平的测定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检测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血清细胞角蛋白片段(CK-18 M30)的水平,探讨其与患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71例NAFLD患者血清CK-18 M30的水平并与44例健康人比较。同时比较其中6例接受水飞蓟宾或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好转前后患者血清CK-18 M30的水平。结果:NAFLD组患者血清CK-18 M30的浓度为(282.374 3±184.784 5)U/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00.088 8±32.482 8)U/L(P<0.001)。通过腹部B超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将71例患者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其血清CK-18 M30的浓度分别为(148.640 6±83.109 4)U/L、(278.633 3±142.630 2)U/L与(471.264 9±256.265 7)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NAFLD组患者血清CK-18 M30的水平与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呈正相关(r=0.449,P<0.001)。6例治疗好转的NAFLD患者治疗后血清CK-18 M30的水平([265.084 0±130.040 0)U/L]低于治疗前([435.906 5±243.338 9)U/L],但其治疗前后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160)。结论:NAFLD患者的血清CK-18 M30水平明显升高,对于判断NAFLD的严重程度具有一定价值。
- 董秋艳韩涛朱争艳李岩肖时湘刘莹刘欢郭震
-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凋亡
- 恩替卡韦或其联合阿德福韦酯补救治疗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应答不佳的慢性乙型肝炎被引量:17
- 2011年
- 目的对拉米夫定(LAM)初治耐药后,LAM联合阿德福韦酯(ADV)应答不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采用恩替卡韦(ETV)单药或ETV联合ADV进行补救治疗,比较两种补救方案的疗效。方法对LAM初治耐药后应用LAM联合ADV应答不佳的40例患者,分别应用ETV1.0mg/d(14例)及ETV0.5mg/d联合ADV10mg/d(26例)两种方案进行补救治疗,至少观察48周,定期监测HBVDNA、肝肾功能、HBV标志物等指标。根据资料不同分别采用t检验Wilcoxon检验或,检验。结果两组患者采用补救治疗前的基线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采用两种补救方案治疗后,两组患者HBVDNA水平均有下降,但ETV联合ADV组下降幅度较大。补救治疗24周时,ETV1.0mg组有28.6%(4例)达到HBVDNA转阴,ETV联合ADV组则有80.8%(21例)达到HBVDNA转阴,χ2 =8.469,P=0.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8周时,ETV1.0mg组仍仅有4例患者HBVDNA转阴,而ETV联合ADV组全部26例患者均达到HBVDNA转阴。补救治疗24周时,ETV1.0mg组有42.9%(6例)患者ALT复常,ETV联合ADV组有92.3%(24例)患者ALT复常,χ2 =9.337,P=0.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8周时,ETV1.0mg组有57.1%(8例)患者ALT复常,而ETV联合ADV组所有患者均达到ALT复常。补救治疗48周时,ETV1.0mg组有1例患者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ETV联合ADV组有4例患者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结论对于LAM耐药后LAM联合ADV应答不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ETV联合ADV的补救方案较ETV单药1.0mg的方案更为有效,可以实现更好的病毒学及生物化学应答。
- 邢晶韩涛刘磊李莹李隽李岩肖时湘
- 关键词:乙型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
- 预防性套扎治疗肝硬化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的影响因素
- 2009年
- 目的:探讨预防性套扎治疗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的影响因素。方法:63例肝硬化伴重度食管静脉曲张患者行预防性套扎后,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活动度分别观察2年内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发生率、病死率。结果:Child-pughA级29例患者2年内无一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B级24例患者2年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5例,C级10例患者2年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4例并死亡(P﹤0.05);血小板计数≥50×109/L33例患者两年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5例,死亡2例,<50×109/L30例患者2年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4例死亡2例(P>0.05);凝血酶原活动度≥40%患者50例2年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5例,无死亡病例,<40%患者13例2年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4例,死亡4例(P﹤0.05)。结论:肝脏储备功能越好预防性套扎治疗效果越好,凝血酶原活动度越高预防性套扎治疗效果越好,反之即预防性套扎治疗效果越差;血小板计数的高低对预防性套扎治疗的效果无明显影响。
- 肖时湘韩涛李岩阚志超
- 关键词:肝硬化结扎术
- 13C-美沙西丁呼气试验在老年肝硬化患者肝储备功能评估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 探讨应用13C-美沙西丁呼气试验(13C-MBT)评估老年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储备的作用. 方法 选取老年肝硬化患者147例,肝功能Chid-Pugh A级53例,Chid-Pugh B级44例,Chid-Pugh C级50例.同时选取老年慢性肝炎患者26例及健康老年志愿者1 5例作为对照.行13C MBT、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检测,计算Chid-Pugh计分,绘制丰度曲线、代谢速率曲线;分析13C MBT的主要参数与常规肝功能指标之间的关系. 结果 老年健康对照组、慢性肝炎组及肝硬化组患者随肝脏疾病的进展,13C MBT的主要参数值逐渐下降,13C-MBT肝功能分级与Child-Pugh分级判定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状况一致率为87.8%(kappa=0.82,P<0.01).肝硬化患者13C MBT参数值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GGT)无相关性(P>0.05),与血清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呈正相关(P<0.01),与血清总胆红素、Child-Pugh计分呈负相关(P<0.01). 结论 13C-MBT是一种能够反映老年肝硬化患者肝细胞储备功能安全、无创的检查方法,是临床肝功能生化检测、Child-Pugh分级评价肝功能的有益补充.
- 刘磊阚志超李岩肖时湘刘华李莹陈英庄茗
- 关键词:肝硬化肝功能试验
- 预防性套扎治疗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的疗效观察
- 2009年
-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门脉高压症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且易反复发作,病死率高,首次出血1周内病死率可高达25%~50%,因此如何控制或预防首次出血的发生是治疗和改善肝硬化重度食管静脉曲张患者预后的关键。
- 肖时湘韩涛薛冬云李岩张慧真阚志超
- 关键词:食管和胃静脉曲张结扎术内窥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