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石翠翠

作品数:27 被引量:53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上海市科委“登山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乙型
  • 9篇乙型肝炎
  • 9篇细胞
  • 9篇肝炎
  • 7篇病毒
  • 6篇乙型肝炎病毒
  • 6篇慢性
  • 6篇干扰素
  • 6篇肝炎病毒
  • 5篇小鼠
  • 5篇慢性乙型
  • 5篇慢性乙型肝炎
  • 5篇急性肝
  • 4篇基因
  • 4篇肝损伤
  • 3篇乙型肝炎病毒...
  • 3篇诱导基因
  • 3篇维甲酸
  • 3篇维甲酸诱导
  • 3篇维甲酸诱导基...

机构

  • 16篇上海交通大学...
  • 10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上海市计划生...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科学院
  • 1篇交通大学

作者

  • 25篇石翠翠
  • 12篇范建高
  • 11篇李光明
  • 10篇谢青
  • 8篇郭清
  • 8篇王晖
  • 7篇赵钢德
  • 5篇俞红
  • 5篇项晓刚
  • 4篇林兰意
  • 3篇余红
  • 2篇于合国
  • 2篇章瑞南
  • 2篇黄谦
  • 2篇贾妮娜
  • 2篇汪保灿
  • 2篇刁华
  • 2篇施敏
  • 1篇周惠清
  • 1篇徐正婕

传媒

  • 8篇实用肝脏病杂...
  • 4篇肝脏
  • 3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世界临床药物
  • 1篇肝博士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毕业后医...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4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Orionin对急性肝衰竭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对肝组织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冬凌草甲素(Oridonin)对脂多糖/D-氨基半乳糖氨(LPS/D-Gal)联合诱导的急性肝衰竭(ALF)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对肝组织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取150只小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30只。采用LPS/D-Gal腹腔注射建立小鼠ALF模型,设生理盐水对照组、Oridonin对照组、LPS/D-Gal诱导模型组和LPS/D-Gal处理及不同剂量Oridonin干预组。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肝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α、IL-1β和IL-6 m RNA水平。结果模型组小鼠48 h存活率为0.0%(0/30),而两个Oridonin干预组小鼠48 h存活率分别提高至64.5%(19/30)和80.6%(24/30,P<0.01);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模型组小鼠肝细胞呈大块或/和亚大块坏死,肝小叶结构消失,残存肝细胞肿胀、空泡变性,肝窦肿胀充血,炎细胞浸润。Oridonin干预组小鼠肝细胞坏死、空泡变性和炎细胞浸润等较模型组有明显的改善;模型组小鼠血清ALT和AST水平分别为(345.3±54.1)U/L和(500.2±53.5)U/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3±0.6)U/L和(117.1±9.8)U/L,P<0.01],两个Oridonin干预组分别为(303.9±39.5)U/L和(340.6±2.8)U/L及[(130.2±38.3)U/L和(209.8±36.2)U/L,P<0.05];模型组小鼠肝组织TNF-α、IL-1α、IL-1β和IL-6 m RN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两个Oridonin干预组肝组织TNF-α、IL-1α、IL-1β和IL-6 m RNA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 Oridonin对LPS/D-Gal诱导的ALF小鼠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肝组织细胞因子水平有关。
邓怡林于合国施敏石翠翠范建高李光明刁华
关键词:急性肝衰竭脂多糖冬凌草甲素细胞因子小鼠
氧化苯砷体外对大鼠原代肝星状细胞活化的阻抑作用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氧化苯砷(PAO)对肝星状细胞(HSC)活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SD大鼠原代HSC,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HSC形态的改变;以25、50、100、150和200nmol/L浓度PAO处理活化的HSC—T6细胞,以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评估PAO的细胞毒性;分别以25、50、100nmol/L浓度的PAO处理离体培养4d的HSC 72h,并设对照组,采用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细胞OL—SMA和I型胶原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原代HSC离体培养过程中仪一SMA表达量逐渐升高,与培养1d时(0.762±0.062)比,培养4d时其d—SMA蛋白表达【(1.51-t-O.045),P〈0.05】显著升高;PAO在25-100nmo/L浓度范围内对活化的HSC无明显的细胞毒性,但能浓度依赖性抑制活化的HSC α-SMA和I型胶原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结论离体培养4d时,HSC呈初始活化状态。PAO在25-100nmol/L范围可浓度依赖性地阻抑离体培养的HSC的自发激活,提示PAO有潜力成为一类新型的抗肝纤维化药物。
仝艳艳李光明邓怡林石翠翠黄福德范建高
关键词:肝星状细胞体外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中维甲酸诱导基因-I的表达及功能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HBV感染后维甲酸诱导基因I(RIG-1)在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MoDC)中的表达和功能,并了解RIGI和MoDC在HBV感染疾病进程中的作用。方法采集28例HBV感染者外周血,21例为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7例为急性乙型肝炎(AHB)患者;1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采用CD14免疫微珠分离纯化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IL-4联合诱导培养7d成为树突状细胞(DC),用水泡性口炎病毒(VSV)感染刺激RIG-I活化。在不同时间点收集细胞抽提RNA,实时定量PCR检测RIG-I、干扰素启动子刺激基因1(IPS—1)和IFN-β的表达。正态分布数据采用方差分析,连续性变量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VSV感染活化RIG-I后,CHB、AHB组和健康对照组的RIG1mRNA表达水平在16h(2.44±2.03,19.54±3.15,21.48±8.39;F=7.451,P=0.002)和24h(2.68±2.93,10.31±3.88,14.01±5.04;F=7.908,P=0.001)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PS-1在CHB和AHB组中的表达在16h(2.05±1.08,1.99±1.56)和24h(2.27±2.16,3.24±1.21)均高于健康对照组(16h:0.60±0.31,F=7,246,P=0.003;24h:1.08±0.73,F=13.598,P=0.01)。CHB组中IFN-β水平在16h和24h均低于AHB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RIG-I和IPS-1在HBV感染者MoDC中的表达明显异常,提示RIGI信号通路可能被HBV干扰,RIG—I和MoDC的功能缺陷在HBV感染和慢性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赵钢德谢青王晖安宝燕周慧娟贾妮娜林兰意石翠翠郭清俞红
关键词:树突细胞维甲酸基因疗法干扰素类
警惕生活中的铅中毒——一例偏方引起的肝损伤被引量:1
2023年
偏方,有时候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奇效,其神秘之处就在于成分不明,性质不定,不可言传。然而,也正是由于它的不可言传,有时候也会产生难以预测的潜在危险。偏方背后的秘密小王今年32岁,在上海工作,平日体检指标看起来基本正常,但是有一个疾病困扰了他多年——癫痫。听到刺激性或者响亮的喇叭声后,他就容易癫痫发作,表现为突然出现耳部嗡鸣,然后晕倒(持续2分钟左右);平时有不自觉的手抖。
石翠翠
关键词:铅中毒肝损伤体检指标癫痫发作偏方
RIG-I诱导IFN的产生障碍在HBV持续感染中作用的研究
目的:维甲酸诱导基因-I(RIG-I)是近几年发现的胞浆中能够识别病毒RNA并诱导干扰素表达和分泌的重要模式识别受体,在抗病毒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前期研究发现RIG-I在HBV感染中起一定作用,本文对RIG-I在诱导...
赵钢德谢青石翠翠王晖项晓刚林兰意郭清余红
关键词:HBVRIG-IIFN干扰素
文献传递
CDK抑制剂(AT7519)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2021年
目的探索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AT7519对四氯化碳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不同浓度(20μmol、10μmol、5μmol)AT7519预处理1 h再以LPS刺激4 h,RT-qPCR检测AT7519对促炎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此外,建立小鼠四氯化碳急性肝损伤模型,将3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药物干预组,检测小鼠血清转氨酶水平,并行HE、免疫组化染色评估肝组织病理学变化,以及RT-qPCR检测肝组织中促炎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结果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中,LPS刺激模型组IL-6、IL-1β和TNF-α的mRNA分别为(299.8±6.1)、(8198±360.1)、(172.0±5.9),较正常对照组(1.1±0.1)、(1.1±0.0)、(1.0±0.0)显著升高(P<0.05);而不同浓度AT7519干预组均可显著下调上述促炎细胞因子,20μmol AT7519处理组IL-6、IL-1β和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为(6.5±0.4)、(275.2±10.4)、(41.5±1.0),10μmol AT7519处理组为(36.7±5.4)、(1585±26.0)、(106.2±12.2),5μmol AT7519处理组为(71.7±7.1)、(1615±77.9)、(147.8±11.5),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且效果呈剂量依赖性。小鼠四氯化碳急性肝损伤模型中,模型组小鼠血清ALT、AST水平分别为(1116±197.0)U/L、(966±157.3)U/L,AT7519干预组ALT、AST水平分别为(230.6±103.1)U/L、(247.8±110.7)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病理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肝组织可见肝细胞大片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干预组小鼠上述病理变化均明显减轻。此外,干预组小鼠肝组织促炎细胞因子IL-6、IL-1β和TNF-α的mRNA水平为(1.6±0.7)、(1.6±0.5)、(2.1±0.9)较模型组的(10.7±5.3)、(4.6±1.5)、(16.4±3.0)均显著下调(P<0.05)。结论AT7519对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有显著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少炎性细胞浸润、抑制促炎细胞因子表达有关。
刘彦君黄鹤鸣付荣石翠翠范建高张元元罗成李光明
关键词:四氯化碳急性肝损伤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炎性细胞细胞因子
RIG-Ⅰ诱导IFN的产生障碍在HBV持续感染中作用的研究
目的:对RIG-Ⅰ在诱导HBV感染IFN产生中的影响进行研究,希望对阐明乙型肝炎慢性化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以RIG-Ⅰ表达载本flagRIG-Ⅰ-full转染培养与6孔板中的HepG2、HepG2....
赵钢德谢青石翠翠王晖项晓刚林兰意郭清余红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免疫应答
美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解读被引量:17
2017年
2017年7月17日Hepatology杂志在线发表新版美国《菲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该指南是对2012年版美国肝脏病学会、美国胃肠病学会、美国胃肠病学院联合发布的实践指南的更新旧。该指南主要依据:(1)对最新发表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国际文献(截至2016年8月)的总结和分析;(2)美国医师评估健康实践和设计实践指南手册;(3)美国肝脏病学会的指南政策;以及(4)本文作者和独立审稿人对NAFLD诊疗的相关经验。该指南可供临床医生和卫生技术人员参考。指南的实施在临床上应该因人而异。
石翠翠范建高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铅中毒伴胆汁淤积型肝损伤1例
2024年
铅中毒在临床中并不少见, 因其临床症状隐匿多样, 容易误诊或漏诊。1例32岁男性患者服用一种治疗癫痫的民间作坊自制偏方3个月余, 出现腹痛、便秘, 在外院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 急性肝炎", 症状好转后出院。后因突发较剧烈腹痛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急诊科, 为明确肝损伤病因转入消化内科。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胆汁淤积型肝损伤和贫血, 外周血见嗜碱性点彩红细胞, 血铅水平为1 557.02 μg/L;进一步检测发现偏方中的铅含量极高。予以驱铅治疗后, 患者症状明显缓解, 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通过复习相关病例报道发现, 铅中毒导致的肝损伤多表现为转氨酶升高, 胆汁淤积并不常见, 进行驱铅治疗后预后良好。
石翠翠章瑞南李光明范建高汪保灿
关键词:铅中毒胆汁淤积肝损伤偏方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低病毒血症临床治疗的挑战与策略
2025年
HBV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影响着2.5亿人的健康。尽管抗HBV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在接受抗病毒治疗后出现低病毒血症(LLV),即未达到病毒转阴,HBV DNA载量持续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水平(20~2000 IU/mL)。LLV常由多种因素导致,如病毒的高度稳定性、抗病毒药物难以完全清除病毒、宿主免疫因素、耐药性等,增加了抗病毒治疗的难度。此外,LLV同样会对肝脏造成损害,最终可能进展为肝细胞癌等严重结局。本文旨在综述乙型肝炎LLV的诊断、影响因素、临床意义及其治疗策略。
甘惠琳石翠翠李光明
关键词:乙型肝炎慢性病毒载量抗病毒药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