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泽军

作品数:16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语言文字
  • 2篇政治法律

主题

  • 5篇庭审
  • 3篇语境
  • 3篇语言
  • 3篇被告
  • 3篇被告人
  • 2篇刑事
  • 2篇刑事庭审
  • 2篇叙事
  • 2篇英语
  • 2篇语用功能
  • 2篇顺应论
  • 2篇控辩双方
  • 2篇互动
  • 2篇话语
  • 2篇教学
  • 2篇公诉
  • 2篇公诉人
  • 1篇档案
  • 1篇档案评价
  • 1篇动词

机构

  • 15篇大连理工大学

作者

  • 15篇马泽军
  • 2篇胡文华
  • 2篇陈海庆
  • 1篇姜漫

传媒

  • 3篇西南农业大学...
  • 3篇浙江外国语学...
  • 2篇语文学刊
  • 2篇现代语言学
  • 1篇外国语
  • 1篇外语教育研究
  • 1篇辽东学院学报...
  • 1篇当代修辞学
  • 1篇辽宁警察学院...

年份

  • 3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维度、多层次的互动教学模式研究——以商务英语教学为例被引量:5
2012年
商务英语是一门与商业活动密切相关的特殊用途英语,具有交叉性和复合性的学科特点。鉴于此,在教学中要构建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文章旨在探索如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在不同情境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中使用语言的能力,把被动的英语教学模式转变为多维度、多层次的互动教学模式,探讨该模式下学生商务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的过程、方法和评价机制,在该教学模式下使学生的商务英语语用能力能够得到最富有成效的培养。
马泽军胡文华
关键词:多维度互动教学模式
学习档案在过程写作法中的应用策略
2011年
探讨学习档案在过程写作法中的应用,把档案评价和过程写作法相结合,通过论证档案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以提高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效果,从而调动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最终达到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目的。
胡文华马泽军
关键词:英语写作课程档案评价过程写作法
识解理论视角下庭审话语中控辩双方叙事对抗研究
2024年
查明事实真相是刑事庭审的主要目标。在刑事庭审过程中,叙事在庭审话语中发挥重要作用,因为控辩双方常常会以叙事的方式呈现证据与事实,构成证据链条。依据认知语言学中的识解理论,借助KH Coder软件呈现的庭审调查阶段叙事中的词汇共现情况,本文从四个方面:辖域与背景、视角、突显及详略度来探讨《庭审现场》节目中涉嫌故意杀人案的四个案件庭审调查阶段的话语中控辩双方的叙事对抗。研究发现:控辩双方叙事形成明显对抗。控方主要激活“故意杀人”的概念域,从客观识解视角,突显被告人系故意杀人,用详略度高的语言来描述案件过程,形成被告人“故意杀人”的形象。辩方主要激活“并非故意”这一概念域,从主观识解视角,突显被害人不当行为,用详略度低的叙述来模糊案件过程,形成被告人“非故意杀人”的形象。从认知角度分析庭审话语,有助于帮助人们从科学视角了解庭审叙事建构,更加充分发挥庭审功能,推动我国庭审实质化进程,使诉辩双方诉求得到充分展示,为法官科学、公正判决作出贡献。
马泽军王洁
从关联顺应论角度分析赵本山小品《相亲2》中的幽默效果被引量:1
2013年
语境对于理解语篇有着重要的意义。幽默是人们交际中一种特殊的现象,是一种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它可以化窘解难,增加生活中的乐趣。理解幽默离不开语境。小品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语言艺术表现形式,它主要是通过制造幽默、讽刺等效果给人们提供娱乐。赵本山的小品可谓是中国喜剧小品的代表。运用与动态语境关系密切的关联顺应论来分析赵本山小品《相亲2》中的人物对话及其产生幽默效果的原因,既为读者提供另一种理解幽默的视角,也为受广大观众欢迎的小品《相亲2》提供其产生幽默的理论依据。
姜漫马泽军
关键词:语境顺应论小品
趋近化理论视角下公诉人的话语策略研究
2024年
本文旨在运用Cap的趋近化理论,探讨刑事庭审中公诉人的话语策略。本文以张扣扣一案为语料,通过使用UAM corpus tool 3对语料进行人工标注,统计出公诉人话语的趋近化策略。研究发现:公诉人使用了三种趋近化策略,分别为空间、时间、价值趋近策略;三种趋近化策略在使用上存在不同的倾向性,其中,空间趋近的使用频次最高,在证明被告人犯罪事实方面起到了直接作用,其次是价值趋近,最低的是时间趋近;公诉人通过采用这三种趋近策略,构建了话语空间外部实体与话语空间内部实体之间的敌对性,强化话语空间外部实体的非法性,唤起外部逼近的威胁以寻求防御,进而合法化严惩被告人犯罪行为的举措。This study aims to apply Cap’s Proximization Theory to explore the discourse strategies of the prosecutor in criminal trials. Taking the case of Zhang Koukou as an example, this study manually annotated the corpus using UAM corpus tool 3 to analyze the proximization strategies employed by the prosecutor. The study reveals that the prosecutor uses three proximization strategies, namely spatial, temporal, and axiological proximization strategies. These strategies show different tendencies in usage: among which spatial proximization is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playing a direct role in proving the facts of the defendant’s crime, followed by axiological proximization, and temporal proximization. By employing these three strategies, the prosecutor constructs hostility between entities outside the deictic center and those inside the deictic center, strengthens the illegality of entities outside the deictic center, awakens external threats to seek defense, and thus legitimizes measures to severely punish the defendant’s criminal behavior.
申赵莹马泽军
关键词:话语策略
庭审语篇中转述话语的语用特征初探被引量:3
2017年
在庭审语篇中,转述话语常作为一种语言策略被庭审参与者所使用。文章以20场真实的刑事庭审案件转写文本为语料,以顺应论及目的原则为理论框架,对庭审语篇中转述话语的语用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庭审语篇中,转述话语的使用是说话者为了顺应动态的庭审交际语境和实现交际意图而作出的语言选择,在语用上呈现出转述视角多样、转述内容注重言语事实以及转述态度具有明显目的性等特征。
马泽军刘佳
关键词:顺应论语用特征
刑事庭审辩论话语中控辩双方的时空体建构与叙事对抗——以张扣扣杀人案庭审辩论话语为例被引量:1
2021年
刑事审判的主要任务是查明案件事实,对案件作出裁判。然而,案件通常发生在过去,法官需要根据法律规范和庭审中控辩双方话语所构建的证据链条来判断出案件事实。控辩双方由于目的、立场、社会角色不同,会在不同的意识凸显下作出不同的语言选择。具体而言,在构建证据链条的叙事中,双方会建构不同的时空体,其叙事版本会有较大的差异,甚至出现叙事对抗。本文以张扣扣杀人案庭审辩论话语为例,借助KH Coder软件,根据控辩双方在庭审辩论阶段叙事中的词汇共现情况,分析双方在不同的意识凸显下所建构的时空体及其所要实现的叙事功能,阐释庭审中叙事对抗出现的过程,以期为司法实践提供帮助。
马泽军杜雨霏
关键词:时空体叙事功能
庭审话语中情态动词的韵律特征及其人际功能实现被引量:8
2017年
Halliday的人际功能理论指出:语言除了可以传递信息之外,还具有表明说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等功能。通过这一功能,说话者使自己参与到某一情景语境中,表达自己的态度,并试图影响其他人的态度和行为。本文以真实的庭审案件转写文本为语料,以情态动词为切入点,对我国庭审话语中情态动词的韵律特征及其人际功能实现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情态动词的使用频率及其量值表征可以直接映射出庭审活动中的话语中心和各参与者间权力地位的不平等;在韵律特征方面,不同身份的参与者以目的为导向,有选择性地对情态动词加以强调,使其呈现出音高和音强的增强以及音长的延长等韵律特征,以促进其人际功能的实现。
马泽军刘佳陈海庆
关键词:情态动词韵律特征人际功能
我国当代庭审话语研究文献综述
2024年
自法律语言学诞生之日起,对于法律与语言的融合研究便日渐深入。其中,庭审话语作为一门机构性语言,因其规范性、严谨性及强烈的目的性为学者们所关注。国内学者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角度十分广泛,常常从不同的语言学视角进行融合性分析。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庭审话语”等为关键词对2002~2024年(9月)有关文献进行了检索,并对搜索成果进行整理分析,尝试从六个视角对我国当代庭审话语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阐释相关领域研究的整体面貌,揭示国内学者兴趣热点,增强我们对于法律语言学尤其是庭审话语理解的系统性与深刻性。Since the birth of forensic linguistics, the researches on the integration of law and language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in-depth. Among them, as an institutional language, courtroom discourse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scholars because of its standardization, accuracy and rigor, and strong purpose. Chinese scholars have done a wide range of studies in this field from different linguistic perspectives. By searching relevant literature from 2002 to 2024 (September) on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 with “courtroom discourse” as keywords, and sorting out and analyzing the result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g up the researches done on courtroom discourse from six linguistic perspectives, in order to better explain the overall picture of related fields of research, reveal the hot topics Chinese scholars are concerned with, and enh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forensic linguistics, especially courtroom discourse in a systematic and profound way.
董莉马泽军
关键词:法律语言学语言学视角
庭审中被告人转述话语的评价意义
2020年
在庭审语境中,各参与者话语选择及策略使用都是为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服务的。转述话语作为一种"建构性话语",常被庭审参与者所使用,借以对话语进行评价,表达主观看法。基于评价理论和目的原则,对13场刑事庭审中被告人的转述话语进行分析,探讨这一权力弱势方如何在使用转述话语时做出附加评价、表达态度以实现其交际目的。结果表明:当被告人转述与其目的冲突参与者的话语时,会使用消极评价来推卸责任,达到减轻责罚的目的;在转述与其目的一致参与者的话语时,根据语境会选择使用消极或积极评价,以此为自己辩解,表明事出有因,无主观故意等态度。研究被告人在不同目的关系下使用转述话语时的评价词汇及其表达的态度,旨在帮助法官、公诉人等法律从业人员更加了解被告人使用转述时的评价意义和态度表达,从而使法庭审判更加有效地进行。
马泽军郭雅倩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