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红梅
- 作品数:18 被引量:54H指数:4
- 供职机构:唐山工人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唐山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项目河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超选择性动脉溶栓并术后局部亚低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和S-100蛋白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4年
-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并术后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NSE和S-100蛋白的影响。方法选取具备溶栓指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尿激酶静脉溶栓,观察组予以超选择性动脉溶栓并术后局部亚低温治疗。于溶栓前后不同时点比较NIHSS评分及血清NSE和S-100蛋白含量,比较两组血管再通及临床疗效。结果溶栓后两组血清NSE均逐渐降低(t观察组=5.46—7.10,P〈0.01;t对照组=3.52~5.71,P〈0.05或P〈0.01),且观察组血清NSE均低于对照组相应时点(t=3.23~4.12,P〈0.05)。对照组溶栓前~溶栓后第1天、第3—7天血清S-100蛋白含量变化有统计学意义(t=3.41、4.50,P〈0.05);观察组血清S-100蛋白含量逐渐降低(t=3,40—5.52,P〈0.05或P〈0.01),溶栓后第7、14天均低于对照组(t=3.79、4.83,P〈0.05)。溶栓后30min观察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t观察组=6.83,t对照组=5.92,P〈0.01);溶栓后各时点观察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相应时点(t=3.81~6.77,P〈0.05或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8.33%、73.33%,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78.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21,P〈0.05)。结论超选择性动脉溶栓并术后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溶栓后血管再通率较高,术后患者神经损伤恢复较快,血清NSE和S-100蛋白含量快速降低,效果显著优于单纯静脉溶栓。
- 吕燕华曹亦宾郭红梅庄严王海英王素洁刘静华
- 关键词:超选择性动脉溶栓局部亚低温治疗
- 以神经系统损害为首发症状的卟啉病7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11年
- 血卟啉病又称血紫质病,系由遗传缺陷造成血红素合成途径中有关的酶缺乏导致卟啉产生和排泄异常所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卟啉代谢产物可引起多器官功能受损,常累及神经系统,甚至以神经系统损害为主要表现,因其临床症状多样,缺乏特异性,故极易误诊[1]。
- 王海英马建国曹亦宾刘静陈丽丽王丹丹庄严郭红梅
- 关键词:卟啉病神经系统损害误诊
- 国产基因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犬急性脑栓塞模型的实验研究
- 郭红梅胡文立马建国曹亦宾吕宪民杨磊刘丽娟秦伟项宁
- 该课题通过建立犬急性脑栓塞模型,使用新的溶栓药国产基因重组人尿激酶原(Pro-uk)与传统的溶栓药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尿激酶(UK)及生理盐水进行随机对照实验。该实验证实了Pro-uk溶栓治疗血管开通率...
- 关键词:
- 关键词:急性脑栓塞缺血性脑卒中溶栓药物动物实验
- 结核性与化脓性脑膜炎患者血浆及脑脊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对照研究被引量:24
- 2017年
- 目的对照研究结核性与化脓性脑膜炎患者血浆及脑脊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为两类脑膜炎的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4-2015年医院诊治的化脓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组)与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组)患者临床资料各50例,患者入院后均行血浆及脑脊液中氯化物、蛋白、糖、腺苷脱氢酶、乳酸检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结果化脓性脑膜炎组血浆及脑脊液氯化物、乳酸浓度高于结核性脑膜炎组,腺苷脱氢酶低于结核性脑膜炎组,血浆蛋白浓度高于结核性脑膜炎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脓性脑膜炎组脑脊液与血浆氯化物比值、乳酸比值高于结核性脑膜炎组,蛋白比值、腺苷脱氢酶比值低于结核性脑膜炎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核性与化脓性脑膜炎患者血浆及脑脊液中氯化物、蛋白、腺苷脱氢酶、乳酸浓度及比值存在一定差异,对两种脑膜炎的鉴别诊断提供临床价值。
- 吕燕华王海英庄严佟旭郭红梅尤莉曹亦宾
- 关键词: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
-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现状被引量:5
- 2005年
- 急性脑梗死死亡率、致残率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诸多困扰.自从1996年美国FDA批准t-PA作为溶栓药以来,目前溶栓治疗仍作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之一.缺血半暗带理论为溶栓治疗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现将近几年国内外溶栓治疗的情况及一些进展总结如下.
- 郭红梅胡文立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溶栓药FDA批准缺血半暗带T-PA
- 不同溶栓药物治疗犬脑栓塞时血浆u-PA变化的实验研究
- 2008年
- 目的观察不同溶栓药物治疗犬脑栓塞后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的变化,及其与血管开通情况的关系。方法自体动脉血凝固后制备栓子,使用介入方法建立犬脑栓塞模型。栓塞后2小时,证实血管闭塞情况。不同药物溶栓后,观察血管开通情况及实验前后u-PA的变化。结果Pro-uk溶栓组6只中血管开通5只,UK溶栓组6只中开通2只,NS组5只中开通1只。Pro-uk组0h、2h、3h血浆u-PA的值分别为(0.933±0.259)ng/ml,)25.963±2.758)ng/ml,)8.160±2.299)ng/ml;0h与2h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h与3h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h与3h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ro-uk组2h、3h血浆u-PA高于UK组及N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血浆u-PA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犬CE后纤溶系统的变化,血管开通率较高组血浆u-PA增高明显。犬CE后2h和Pro-uk、UK溶栓后2h均出现了血浆u-PA水平增高。
- 郭红梅胡文立杨磊秦伟项宁
- 关键词:脑栓塞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 依达拉奉治疗老年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机制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老年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SIP)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13例老年SIP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57例)和对照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加上静脉滴注依达拉奉,比较两组血清丙二醛(MDA)、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情况。结果两组接受治疗后,血清MDA的浓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小,而T-SOD浓度、NIHSS评分随治疗时间推移而增加。入院当天,两组血清MDA、血清T-SOD浓度、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在入院治疗后第3、7、14天,研究组血清MDA〔(6.7±5.2)mol/ml、(5.4±3.4)mol/ml、(4.9±3.3)mol/ml〕显著低于对照组〔(7.7±4.6)mol/ml、(7.2±4.2)mol/ml、(6.9±4.4)mol/ml〕(均P<0.05);研究组在入院治疗后第3、7、14天时的血清T-SOD〔分别为(80.7±10.5)nU/ml、(85.9±13.6)nU/ml、(95.8±11.1)nU/ml〕显著低于对照组〔(72.6±14.9)nU/ml、(74.8±20.2)nU/ml、(80.1±13.2)nU/ml〕(均P<0.05);入院治疗后第7、14天,研究组NIHSS〔(6.5±2.6)分、(5.2±3.0)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8±2.2)分、(6.9±2.3)分〕(P<0.05)。结论依达拉奉可能通过抗脂质过氧化、防止内皮损伤等途径帮助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 吕燕华曹亦宾郭红梅庄严王海英王素洁刘静华
- 关键词: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依达拉奉
- 尿激酶原治疗犬急性脑栓塞的实验性研究
- 2008年
- 建立犬颈内动脉系统栓塞模型,血管造影证实颈内动脉(ICA)系统血管栓塞后2 h,经静脉给予尿激酶原、尿激酶或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后2 h造影观察血管开通情况;治疗后8 h取病理学观察出血情况。发现尿激酶原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血管开通率高于尿激酶组;出血情况3组相似。提示尿激酶原组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组血管再通率相当,但对其出血副作用的评价还需进一步研究。
- 郭红梅杨磊秦伟项宁胡文立
- 关键词:脑栓塞溶栓尿激酶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 颅内静脉窦血栓伴肺栓塞1例
- 2008年
- 郭红梅曹亦宾马建国崔海燕
-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脑血管造影术血栓溶解疗法
-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现状
- 本文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进行了论述.文章介绍了静脉溶栓、动脉溶栓、静脉溶栓和动脉溶栓相结合、静脉溶栓和超声波溶栓相结合、激光与溶栓等治疗方法.
- 郭红梅胡文立
- 关键词:脑梗死溶栓治疗静脉溶栓动脉溶栓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