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广明
- 作品数:42 被引量:139H指数:7
- 供职机构:山东省立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济南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垂体腺瘤的临床表现被引量:4
- 2009年
- 徐广明丁涛张永超
- 关键词:垂体腺瘤垂体瘤卒中内分泌功能激素分泌异常垂体前叶
- 经眶颧-海绵窦入路夹闭基底动脉瘤的应用解剖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探讨经眶颧-海绵窦入路增加基底动脉上段显露的方法。方法:在10例成人头颅标本上模拟了经眶颧-海绵窦入路,观察该入路对基底动脉上段的显露情况。结果:磨除前床突后形成的间隙为床突间隙,在前床突下表面,存在于颈内动脉与动眼神经间的膜为颈内动脉-动眼神经膜,沿此膜即可进入海绵窦,磨除后床突后,暴露鞍背、上斜坡,即可显露基底动脉上段。结论:经眶颧-海绵窦入路中磨除前床突和后床突,可增加对基底动脉上段的显露。
- 孙基栋曲元明刘军徐广明
- 关键词:眼眶颧弓海绵窦基底动脉
- 进行性双下肢麻木无力、呼吸困难
- 2011年
- 病历摘要患者,女,42岁,因进行性双下肢麻木无力2 a,呼吸困难6个月,于2011年2月10日到我院诊治。门诊以颅底凹陷,寰枢椎脱位,小脑扁桃体下疝收入院。患者于2 a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无力,行走不稳伴腰腿疼痛麻木。曾在当地医院行腰椎CT检查,
- 徐广明刘伟崔衍雷范胜强刘渤
- 关键词:双下肢麻木无力进行性小脑扁桃体下疝双下肢无力颅底凹陷腰腿疼痛
- 血管生成拟态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 2010年
-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中是否存在血管生成拟态(VM)及其意义。方法选取12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病理标本,进行HE染色、CD34-PAS双重染色,观察是否存在VM。结果9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组织中观察到存在典型PAS染色阳性、CD34染色阴性的管道,在这些管道中均可以找到红细胞。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组织中存在VM。
- 韩允杨伟范胜强徐广明
- 关键词: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血管生成拟态
- 颅内蛛网膜囊肿手术治疗108例分析
- 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IAC)的诊断、治疗及长期随访结果。方法收集我院2000至2009年收治颅内蛛网膜囊肿并得到有效随访的10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年龄1~75岁(平均24岁),男性75例,女性33例,病程2周~8年,...
- 曲鑫曲元明王国栋徐广明韩韬宋涛牟成志
- 关键词:颅内蛛网膜囊肿外侧裂区手术治疗
-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链反义寡核苷酸体内抑瘤作用的研究被引量:4
- 2003年
- 目的 探讨阻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链表达对裸鼠移植脑膜瘤的影响。方法 首先建立脑膜瘤裸鼠移植模型 ,观察转染PDGFB链反义寡核苷酸对移植瘤生长的影响。结果 PDGFB链反义寡核苷酸能够阻断裸鼠移植脑膜瘤表达PDGFB链 ,导致细胞增殖活性减弱 ,细胞生长受到抑制。
- 徐广明杨树源刘杰文
- 关键词:体内抑瘤作用脑膜瘤裸鼠反义寡核苷酸
- 微电极导向脑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观察(附70例报告)
- 本文介绍了微电极导向脑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观察,结果发现,近期疗效满意,微电极导向技术为PD立体定向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提供了较高的保障。
- 郝晓光徐广明张庆林孙金龙张珑王成伟宋涛
- 关键词:帕金森病毁损术微电极
- 文献传递
- Angiostatin对脑膜瘤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 2002年
- 陈刚庞琦徐广明王成伟端木建华王益华
- 关键词:脑膜肿瘤细胞凋亡ANGIOSTATIN
- 凝血酶敏感蛋白-1及相关因子对垂体瘤侵袭性影响的研究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探讨垂体瘤中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CD36、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取52例垂体瘤(侵袭性组24例,非侵袭性组28例)手术标本,采用RT-PCR检测TSP-1、CD36、TGF-β1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TSP-1、TGF-β1蛋白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垂体瘤侵袭性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与非侵袭组相比,侵袭组TSP-1 mRNA及蛋白表达较弱,TGF-β1 mRNA及蛋白表达则强于非侵袭性组(P〈0.05),两组间CD36 mRNA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肿瘤的大小组间、各内分泌功能分型组间TSP-1、TGF-β1、CD36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TSP-1、TGF—β1 mRNA及蛋白表达与垂体瘤侵袭性密切相关,提示其可能在垂体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能影响垂体瘤的侵袭性。
- 杨伟徐广明吴洪喜韩韬曲元明
- 关键词:凝血酶敏感蛋白-1CD36转化生长因子Β1垂体瘤
- 苍白球内侧部运动觉细胞空间位置测定及其意义
- 2003年
- 目的 研究苍白球内侧部运动觉细胞空间位置排列及其在苍白球毁损术中的意义。方法 对 34例病人苍白球内侧部运动觉细胞进行了空间位置测定 ,每例病人测定 5~ 1 3个部位 ,共记录 32 2个部位。结果 82(2 5 .5 % )个细胞随对侧肢体关节被动运动其放电频率有变化 ,其变化形式为放电频率或幅度的增加及减少。上肢的运动觉细胞主要集中在GPi的背侧和腹侧 ,而下肢的运动觉细胞更靠近GPi的中心部位。结论 上肢和下肢的运动觉细胞在GPi内有很明确的空间定位 。
- 徐广明庞琦张珑郝晓光王成伟张庆林
- 关键词:苍白球内侧部帕金森病微电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