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毛迅

作品数:13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文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篇文化
  • 4篇诗歌
  • 4篇文学
  • 3篇代文
  • 2篇艺术
  • 2篇语言
  • 2篇中国现代诗
  • 2篇中国现代诗歌
  • 2篇中国现代文学
  • 2篇诗艺
  • 2篇文学研究
  • 2篇现代诗
  • 2篇现代诗歌
  • 2篇现代文
  • 2篇现代文学
  • 2篇境界
  • 2篇国文
  • 1篇当代文学
  • 1篇当代文学研究
  • 1篇新感觉

机构

  • 13篇四川大学
  • 2篇西南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重庆大学

作者

  • 13篇毛迅
  • 4篇李怡
  • 2篇毛苹
  • 1篇熊辉
  • 1篇袁继锋
  • 1篇张妮
  • 1篇李怡

传媒

  • 4篇现代中国文化...
  • 2篇江汉论坛
  • 2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理论与创作
  • 1篇当代文坛
  • 1篇郭沫若学刊
  • 1篇西南民族学院...
  • 1篇海南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0
  • 3篇1999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走向知识经济的人文姿态被引量:2
1999年
知识经济时代正在向我们靠拢,但经济学界在这种新的经济形态的指认方面一开始就出现了理论上的重大缺失:忽视了现代科学技术之外的其他“知识谱系”对知识经济的推动作用,如管理科学和人文科学等。本文试图在探究人文科学的产业价值的起点上,提出“人文经济”
毛迅毛苹
关键词:知识经济人文经济
五四:文化的断裂还是生长?——五四新文化运动价值二人谈
2009年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价值重估问题一直困扰着学界,其中,断定现代中国文学“断裂”了中国文学传统的声音一直占有相当的分量,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对此的回应虽然不断出现,但似乎都流于为“断裂”而掩饰,这样似乎还不足以直接面对“断裂”之说的挑战,究竟中国现代文学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存在这样的“断裂”,我们又当如何来评判这样的现象,在纪念五四新文化运动九十周年的今天,有必要认真回答这一问题。
李怡毛迅
关键词: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现代中国文学价值重估
我们的理想,我们的境界,我们的方式
2005年
李怡《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今天正式出版了。每一本新读物面世都会遇到读者这样的提问:这本出版物的宗旨何在?在当前名目繁多的文学与文化杂志当中,这样一个专业性的读物能起到什么作用呢?现在,我们就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我们编者的想法。毛迅这就是我们出书的意图,也是我们所要努力追求的目标,概括起来,可以称作是我们的理想、我们的境界与我们的方式。李怡首先。
毛迅李怡
关键词:现代性特征中国现代诗歌现当代文学研究文本细读现代性转型
民间生存信仰文化的价值——现代四川文化形态二人谈被引量:1
2010年
袁继锋:近年来有一个泛文化现象越来越受到关注,就是每年在各类媒体上关于所谓城市居民幸福度的热议。很多城市也越来越重视这个活动,纷纷将此当做城市魅力的标志。其中,成都在所谓人情交往、便利程度、文明程度。
毛迅袁继锋
关键词:四川文化信仰文化文化工业生存哲学北京文化巴蜀文化
欧化:汉语文学语言的疏离与生长被引量:5
2007年
面对"全球化"的浪潮,如何加强中国文学批评的主体性,这是当前学术界思考的重要问题。其中,如何清理、分析和估价百年来中国文学批评的一系列基本概念与术语则可以说是这一理论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只有对自己的理论的骨架与元素——概念体系作出新的审视与考察,才能够有效地说明我们已经走过的批评之路究竟是什么,其中又有着怎样的成就与问题,而这些概念体系所构成的理论大厦又在何种意义上是可靠的,在何种意义上又充满了锈迹甚至裂隙?总之,一个经过检查了的过去才是通向未来的坚实的基础。本期刊发的这一组笔谈是李怡教授目前正在发起的学术重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参与这一系列讨论的还有国内其他的学术刊物。
毛迅熊辉
关键词:欧化文学语言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化语言现象
主体化:异质诗学文化中的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艺术被引量:3
1999年
本文采取“整体描述”的方式,在中西诗学传统的理论背景上,考察了中国现代诗歌意象形态上的“风格化转变”:主体化艺术取向,并通过对中国现代诗歌主体意象的主要营建样式(原创、变异和譬喻)的详尽归纳与分析,呈现出了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艺术朝向西方诗学的“异质化”
毛迅
关键词:现代诗歌意象艺术
巴金:告别的与无法告别的被引量:2
2007年
我们要告别什么?李怡巴金之死是2005年末中国文化、中国社会与中国人生活当中的一件大事,对巴金的悼念一时间成为了全国媒体空前报道的内容,我想大家都印象深刻。但更重要的问题是,一个人的死对我们活着的人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才是今天应该追问的。我们不能仅仅为了举行一个追悼会,完成活人应该做的仪式。重要的是,一个人的离去对活着的人意义何在?这才是今天谈巴金的价值。
毛迅李怡
关键词:活着青春文学《寒夜》中国文化话语方式
论徐志摩诗艺的四种内在结构被引量:2
1999年
毛迅
关键词:美学境界诗歌创作戏剧性效果
巴蜀学派与当代批评被引量:3
2006年
李怡毛迅
关键词:学派自我展示区域文化知识分子众声喧哗语言
《卡比尔百吟》选译
2006年
郭沫若在谈到自己的作诗经过时,一再谈到卡比尔的影响。他说:我这个人非常孤癖,我的诗多半是种反性格的诗,同德国的尼采Niessche相似。我的朋友极少。我的朋友只可说是些古代底诗人和异域的诗人。我喜欢……印度的Kalidasa……(《致陈建雷书》)1920.7.26《新的小说》月刊二卷一期)我由太戈尔的诗认识了印度古诗人卡比尔(Kabir),接近了印度古代的《乌邦塞德》(《Upanisad》)的思想。(《创造十年》)当时日本正是太戈尔流行着的时候,因此我便和太戈尔的诗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新月集》、《园丁集》、《吉檀伽利》、《爱人的赠品》,译诗《卡比尔百吟》(One Hundred Poems ofKabir),戏剧《暗王室》我都如饥似渴地买来读了。在他的诗里面我感受着诗美以上的欢悦。”(《我的作诗的经过》1936.9.4)由此可见,郭沫若在思想和创作上所受卡比尔的影响之深。国内已很难寻觅《卡比尔百吟》,我们特请我驻印使馆工作人员胡金国同志代为找寻,蒙他热情相助,为我们找到该书。为了更深入地研究郭沫若思想和创作所受外国诗人和思想家的影响,特请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毛迅同志选译了《卡比尔百吟》若干首,供郭沫若研究者参考。
毛迅
关键词:诗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