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军 作品数:27 被引量:31 H指数:2 供职机构: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文学 语言文字 文化科学 医药卫生 更多>>
沉郁悲怆的浪漫——论缪塞对沈宝基早期诗歌的影响 被引量:1 2013年 本文通过对比沈宝基的早期诗歌与缪塞著名的《四夜》组诗,发现沈宝基早期诗歌受欧洲"世纪末之子"缪塞的影响颇深,在沉郁、焦灼、幻灭相交织的精神痛苦中发出感伤主义的忧郁呻吟,诗歌总体特征表现为在悲伤的情绪和痴狂心理中塑造一种病态忧郁美。 梁海军关键词:感伤主义 大学,如何诗意地栖居 被引量:1 2012年 诗就是生命本身,诗教是人性的教育与生命的教育,大学教育应该是高品的诗与诗教。科学理论和诗在诗性自由上具有相通性与一致性;科学理论也是造物者的诗篇;科学理论具有实用性和诗性;诗性自由是科学创造力的核心,科学教育应该以诗性自由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巨擘与艺术泰斗,都有艺术情怀与科学素养;科学与艺术,都揭示表观的多样性与内质的统一性;科学与艺术,都创造美、表现美,都用美改善人;教育的应然目标与功能是改善人,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同等重要。科学与诗互包互容,科学家与诗人互生互长,科学教育与诗育互化互成;诗性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是培养科学家兼艺术家或艺术家兼诗人式大师的必要途径,是破解"钱学森之问"的最佳路线选择。诗性教育是大学迈向一流的开始,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需要充满诗性的教师、充满诗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充满诗性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今大学教育体制下存在两种极端,理工科教育往往不重视形象思维,文科教育则容易忽视逻辑思维,致使科学与艺术分离;只有跨越科学与诗之间的荆棘林,现代大学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人文精神与科学创新能力的人才。 梁海军关键词:诗意地栖居 创新型人才 知识创新 教育界 老舍在法国的传播与接受 2024年 “老舍是最有力、最真诚地表达了中国革命与东西方之间相遇必要性的现代作家之一。”①这是法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J. M. G. Le Clézio)为《四世同堂》法译本所撰序《师者,老舍》中表达的他对老舍的欣赏与敬佩。老舍因其创作中所蕴含的独特地域文化气质与人文洞察率先吸引了法国学界的目光,作品被全面翻译为法语,研究专家队伍不断得到扩充并逐渐形成主流观点的代系更迭。 梁海军 尹鹏凯关键词:《四世同堂》 勒克莱齐奥 现代作家 文化气质 老舍 女权主义视域下的法国丁玲研究 被引量:1 2022年 法国学界长期将丁玲视为女权主义者研究。本文立足于丁玲作品的法语译介、法语研究等接受状况,以期对这一现象做出回应。若把丁玲作品接受中的女性向选择趋势与法国社会文化语境内的女权特质作为其在法国被视作女权主义者之外因,那么丁玲创作内涵与法国女权理论的深刻契合则构成其内核。丁玲是否为女权主义者?国内外学界迄今尚无定论。女权主义视域下的法国丁玲研究,可为我们理解丁玲及其作品,提供更多观点、借鉴和补充。 梁海军 尹鹏凯关键词:女权主义 论培养法语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途径 2019年 论文围绕法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展开研究,认为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科研资料的搜集和阅读,文献研读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二是论文的撰写与发表,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锻炼;三是专业课、学科学术会议、专业研讨会等的学习与培训,提高学术思辨能力。论文论证深入浅出,期望对研究生教学和学术能力发展有一定的启示和参照作用。 梁海军 刘波关键词:法语 沈宝基与法国文学翻译 被引量:2 2019年 沈宝基的译事活动横跨了法国中世纪文学作品到20世纪法国诗选,涉及到了不同文学流派和不同风格的作家作品,为中国翻译文学增添了许多当时鲜有人知的瑰宝。沈宝基因其诗人的身份,他专注于法国诗歌的汉译,着重译介了象征主义诗歌、巴黎公社诗歌和雨果的诗歌。翻译的"创造性"原则是沈宝基译诗的主要特点。沈宝基的译事资料对我国翻译史的书写、翻译文学的建构以及对我们分析20世纪中国翻译文学的特点和影响有一定的史料参考价值。 梁海军关键词:沈宝基 翻译 勒·克莱齐奥对老舍家族叙事的接受 被引量:1 2021年 法国著名作家勒·克莱齐奥喜爱老舍的作品,称老舍为“师者”。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末,老舍重要的家族史作品《正红旗下》和《四世同堂》三部曲等陆续在法国翻译出版,而新世纪以来勒·克莱齐奥的一系列作品也隐含了更多的家族史因素。本文试图通过搜集勒·克莱齐奥针对老舍的文论、访谈等信息以及对比研究其与老舍创作的家族作品,探究勒·克莱齐奥对老舍家族叙事的接受。两位作家以家族叙事框架铺呈所处时代之特征及其影响下的人物情感,并充分与个人回忆相结合,展现日常生活图景。此外,他们仍奋力为“正在消失”的文明和族群发声。 尹鹏凯 梁海军关键词:勒·克莱齐奥 家族叙事 鲁迅是否因罗曼·罗兰的“托庇有了名” 2014年 美国的保罗·福斯特2001年春在《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杂志上发表了《中国国民性的讽刺性暴露——鲁迅的国际声誉、罗曼·罗兰对(阿Q正传)的评论及诺贝尔文学奖》一文,后经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2002级研究生任文惠翻译,发表于国内鲁迅研究权威刊物《鲁迅研究月刊》2004年第8期。虽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论文中一些常识性的知识做了删节”,但该文对尚存争议的某些历史问题言之凿凿,值得商榷。时光荏苒, 梁海军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 诺贝尔文学奖 翻译过程 中国国民性 “通灵者”的宇宙意识——论兰波对沈宝基诗歌创作的影响 被引量:2 2012年 本文从诗歌主题、审美方式和语言形式视角阐述了法国象征主义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兰波对沈宝基诗歌创作的影响。沈宝基诗歌受法国象征主义潜移默化的影响,他在诗歌的创作实践以及诗学理论的构建中表现出对象征主义诗歌的追求和维护。 梁海军关键词:沈宝基 宇宙意识 诗歌 1926至1936年鲁迅在法国的传播 2016年 本文叙述了1926至1936鲁迅及其作品在法国的传播之路及主客观影响因素。1926年《阿Q正传》法语版刊于《欧罗巴》(Europe),揭开了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传播与研究的第一页。此后十年,中国留法学生成为鲁迅在法国传播的主力军,引领了中国新文学进入西方研究者的视野。 梁海军关键词:阿Q正传 罗曼·罗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