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坚士

作品数:30 被引量:243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9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5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8篇珠母贝
  • 8篇马氏珠母贝
  • 4篇点带石斑鱼
  • 4篇生长性状
  • 4篇石斑
  • 4篇石斑鱼
  • 4篇螺旋藻
  • 4篇斑鱼
  • 3篇性状
  • 3篇藻蓝蛋白
  • 3篇数量性状
  • 2篇淡水
  • 2篇钝顶螺旋藻
  • 2篇多态
  • 2篇多态性
  • 2篇性腺
  • 2篇血清白蛋白
  • 2篇盐度
  • 2篇胰岛
  • 2篇胰岛素

机构

  • 25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上海水产大学
  • 1篇黄冈师范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25篇林坚士
  • 12篇向文洲
  • 12篇何毛贤
  • 10篇刘文广
  • 6篇何慧
  • 6篇董俊德
  • 5篇曾呈奎
  • 4篇胡超群
  • 4篇何妙娟
  • 4篇邹记兴
  • 4篇吴伯堂
  • 2篇李耀国
  • 2篇韦国建
  • 1篇相建海
  • 1篇王汉奎
  • 1篇李庆欣
  • 1篇张偲
  • 1篇章之蓉
  • 1篇管云雁
  • 1篇谢科

传媒

  • 3篇高技术通讯
  • 3篇海洋通报
  • 2篇热带海洋学报
  • 2篇南方水产科学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水产科技
  • 1篇热带海洋
  • 1篇中国藻类学会...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7
  • 2篇2005
  • 1篇2004
  • 5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1996
  • 1篇1992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马氏珠母贝的养殖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马氏珠母贝的养殖方法。本发明方法是在养殖过程中,将马氏珠母贝与华贵栉孔扇贝按照比例养殖。采用本发明方法养殖马氏珠母贝,可以显著提高马氏珠母贝的生长速率以及存活率,降低贝体的附着生物量,缩短贝的养殖时间,增...
刘文广何毛贤林坚士
文献传递
海水藻蓝蛋白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以海水螺旋藻为原料提取藻蓝蛋白的制备方法。目前所报道的藻蓝蛋白的制备方法,均采用低盐度的淡水培养基培养螺旋藻,经反复冻融破碎细胞后,用冷冻高速离心方法进行固液分离,硫酸铵盐析、0-4℃透析、上色譜柱、多次梯度洗...
向文洲何慧林坚士董俊德何妙娟吴伯堂曾呈奎
文献传递
一种马氏珠母贝优良育珠母贝的培育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氏珠母贝优良育珠母贝的培育方法。在野生马氏珠母贝某一群体中,以壳宽大于20mm,同时壳宽/壳高比大于0.35的选择方法选留个体作为繁育亲本;从繁育亲本中,挑选性腺成熟的雌性个体30以上,雄性个体20个以上,...
何毛贤林坚士刘文广
文献传递
多重极端微藻的筛选及其特性研究
向文洲何慧吴华莲谢科肖伟林坚士
本项目经过广泛的分离和筛选工作,得到了一系列适应极端条件的微藻藻种,包括适应极端pH、盐度、氧化和强离子辐射、紫外线等条件的藻种,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耐极端盐碱、可诱导积累虾青素的绿藻MCl,以及抗极端辐射、氧化和紫外辐射的...
关键词:
关键词:微藻
一种提高海水珍珠质量的细胞小片处理液及处理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海水珍珠质量的细胞小片处理液及处理方法。所述的细胞小片处理液是将每毫升含有2~4μg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0.1g牛血清白蛋白,余量为RPMI-1640培养基的细胞小片处理原液用海水稀释10倍而获...
何毛贤林坚士刘文广
文献传递
马氏珠母贝生长性状QTL鉴定及基因型选择效应分析
2017年
对马氏珠母贝生长性状QTL411871进行初步验证,然后建立两种基因型组配:♀AT×♂AT(30号)和♀TT×♂AT(31号),对其实际的基因型效应进行分析。结果显示,QTL411871在验证群体中与闭壳肌重显著相关(P<0.05),优势基因型为AT。在30和31号基因型组配中,QTL411871与生长性状关联不显著(P>0.05),AT基因型的遗传效应小,但仍是个体生长性状均值最大的基因型。QTL423886标记在30号组配中与壳高、壳长和总重显著相关(P<0.05),其AG基因型个体的壳高、壳长和总重显著大于GG基因型;而在31号组配中与生长性状关联不显著(P>0.05)。基于这2个QTL标记在30和31号组配中分别构建二倍型,发现在30号组配中二倍型C1(ATAG)和31号组配中D1(ATAA)型对马氏珠母贝的生长最为有利,可作为优先的基因型组合。该结果为开展马氏珠母贝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了指导。
韦国建李耀国林坚士何毛贤
关键词:马氏珠母贝数量性状位点生长性状
热带地区钝顶螺旋藻的大量培养被引量:7
1992年
于1989年6月—1990年6月,运用开放式半连续培养的方法在海南省三亚市鹿回头海滩建113m^2养殖池,进行海水螺旋藻大量培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①海水螺旋藻藻种SCS品系(1984年引进非洲乍得湖Spirulina platensis经分离选育,驯化为海水螺旋藻藻种SCS品系)适宜在热带地区进行大量培养;②用海水培养螺旋藻不需调pH值;③循环使用培养液可以节约肥料和药品,是降低成本的途径之一;④海南省海岸线长,南部气温高,日照充足,在那里生产海水螺旋藻产量高[12.01g/(m^2·d)]、质量好(粗蛋白含量67.28%)。以上几点说明海南省南部滩涂可以大规模生产海水螺旋藻。
吴伯堂林坚士向文洲曾呈奎
关键词:螺旋藻
点带石斑鱼的亲鱼培育、产卵受精和胚胎发育被引量:63
2003年
在水泥池人工养殖条件下 ,对人工诱导性逆转的“功能性雄性”、天然雄性及天然雌性点带石斑鱼 (Epinephelusmalabaricus)亲鱼进行强化培育 ,自然产卵受精。 2 0 0 2年繁殖季节 ,共获 3cm以上的点带石斑鱼苗 14 5万尾。亲鱼培育、产卵受精和胚胎发育的程序 :(1)经过强化培育的亲鱼 ,自然产卵受精 ,受精率平均 81% ,最高 97% ;(2 )成熟的“人工变性雄鱼”的精子头部呈球型 ,精子头径约 3 7— 6 1μm ,尾长 12 4— 4 4 5 μm ;在水温 2 6℃、盐度 3%、pH7 9条件下 ,精子游动时间最长超过 5 8min ,精液中 90 %精子在 31min停止游动 ,与天然雄亲鱼的精子无异 ,可作为生产雄亲鱼的来源 ;(3)在东山岛 ,产卵期由 4月初持续到 11月中旬 ,产卵高潮集中在 4月底至 5月底、9月底至 10月初。在 2 4h内 ,自然产卵通常从 16 :30持续到次日 1:30 ;(4 )产卵适宜水温为 2 3 5— 2 8 6℃ ,最适产卵水温为 2 5 5—2 6 5℃ ;(5 )水温 2 6℃时 ,受精卵在盐度 2 82 %— 2 96 %的海水中呈悬浮状态 ,盐度 2 82 %以下时下沉 ,盐度 2 96 %以上时上浮 ;(6 )在水温 2 4 9— 2 7 6℃、盐度 3%— 3 3%、pH7 6— 8 2的情况下 ,胚胎发育时间为 2 1h。
邹记兴常林向文洲胡超群林坚士
关键词:点带石斑鱼亲鱼培育产卵受精胚胎发育
不同贝龄华贵栉孔扇贝数量性状的通径分析被引量:47
2012年
对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3月龄、6月龄、7月龄、9月龄和15月龄的4个数量性状(壳高、壳长、壳宽和体质量)进行了测量,分析了性状间的表型相关性及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4个数量性状两两间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形态性状与体质量间,壳长对体质量的相关系数较高,壳宽对体质量的相关系数较小。通径分析显示壳宽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最小,除7月龄外,壳高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大于壳长。相关指数分析的结果与通径分析结果相似,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相关指数为0.910~0.943。经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4个月龄时期壳高、壳长和壳宽对体质量的线性回归方程。研究表明,在6月龄后以壳高为主要选择指标,可达到对体质量的选择,研究结果为华贵栉孔扇贝选择育种中选育指标的确立提供了理论指导。
刘文广林坚士何毛贤
关键词:数量性状通径分析华贵栉孔扇贝
点带石斑鱼仔鱼营养转换期的摄食与生长被引量:21
2003年
利用人工繁殖受精卵孵化出的点带石斑鱼仔鱼,在盐度3%、pH7.9、水温26℃的情况下,对其营养转换期的摄食与生长情况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1)点带石斑鱼卵为少黄卵。仔鱼刚孵出时水面漂浮、偶尔旋转,逐渐转向水中上层倒挂悬浮,至卵黄囊消失时,能水面平游、集群、趋弱光、避强光。仔鱼这种运动生活习性的转变是卵黄囊和油球营养向混合型营养和外源性型营养过渡的生理变化相适应的。(2)仔鱼孵出后第1d,卵黄囊容积由0.0339mm3缩小到0.0054mm3,消耗量达84.07%。油球直径也由0.21mm减缩到0.11mm,缩小程度为47.6%。这与第1d器官发育旺盛有关。(3)卵黄囊和油球营养持续72h,混合营养期仅24h。仔鱼转入外源性营养后,随着口径的增大,饵料由牡蛎受精卵和担轮幼虫、超微轮虫,逐渐向褶皱臂尾轮虫过渡,而且可摄食微囊饲料,摄食比率和摄食强度逐渐增加。充分摄取富含DHA、EPA的适口饵料是后期仔鱼生存的物质基础。(4)饥饿仔鱼初次摄食发生在孵出后72h,摄食率仅为18.1%,而且是“滤食”,96h后逐渐转为主动摄食,120h记录到最高的初次摄食率为70%,此后逐步下降。仔鱼如果在孵出后第8d仍不能建立外源性营养关系,即进入PNR期,第10~11d初次摄食率下降为0,第13天全部死亡。(5)仔鱼在初孵时的平均生长速率为0.25mm/d。
邹记兴向文洲胡超群林坚士
关键词:点带石斑鱼仔鱼摄食人工繁殖受精卵孵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