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建

作品数:24 被引量:59H指数:6
供职机构: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腹腔
  • 8篇腹腔镜
  • 7篇膀胱
  • 6篇切除
  • 5篇肿瘤
  • 5篇膀胱癌
  • 4篇输尿管
  • 4篇尿道
  • 4篇尿管
  • 4篇切除术
  • 4篇结石
  • 4篇根治性
  • 4篇后腹腔
  • 4篇后腹腔镜
  • 3篇碎石
  • 3篇浸润性
  • 3篇浸润性膀胱癌
  • 3篇灌注
  • 3篇膀胱灌注
  • 2篇单孔

机构

  • 24篇蚌埠医学院第...
  • 1篇安徽省芜湖市...

作者

  • 24篇李建
  • 17篇李庆文
  • 12篇张家俊
  • 11篇陈志军
  • 10篇薛胜
  • 8篇汪盛
  • 7篇王成勇
  • 7篇刘建民
  • 6篇方习武
  • 6篇刘贝贝
  • 3篇周文生
  • 3篇张青川
  • 3篇韩锋
  • 3篇杨小淮
  • 2篇常睿
  • 2篇杨帅
  • 1篇韩峰
  • 1篇王跃
  • 1篇伍宏亮

传媒

  • 6篇蚌埠医学院学...
  • 2篇临床泌尿外科...
  • 2篇解剖与临床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安徽医学
  • 1篇包头医学院学...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4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4
  • 8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9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解剖性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快速寻找并处理肾蒂体会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解剖性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快速寻找并处理肾蒂技巧。方法: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43例,根据肾蒂寻找和处理方式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21例采用传统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于肾脏背侧肾门隆起处寻找肾蒂;观察组22例行解剖性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沿下腔静脉表面(右侧)或腹主动脉表面(左侧)寻找肾蒂。比较2组肾蒂寻找并处理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淋巴结清扫数量、引流管拔出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43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观察组肾蒂寻找并处理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淋巴结清扫数量多于对照组(P<0.05);2组术中及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2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管拔出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剖性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采用下腔静脉或腹主动脉表面法寻找并处理肾蒂,解剖层面清晰,操作视野好,可快速寻找并处理肾蒂血管,并提高淋巴结清扫数量,有助于手术规范化、标准化及技术快速推广。
薛胜李庆文刘建民陈志军王成勇李建刘贝贝方习武张家俊
关键词:肾切除术后腹腔镜肾蒂
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失败常见原因分析及对策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失败的常见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对12例应用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输尿管镜难以通过扭曲狭窄的输尿管5例,结石被炎性息肉包裹导致无法窥见1例,均行开放手术;输尿管镜进镜或碎石时结石上移,进入肾盂或肾盏6例,其中上段结石3例,中段结石3例,结石上移输尿管镜下无法找到,术中放置双J管,术后配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术碎石。结论:结石移位、输尿管走行迂曲或狭窄、输尿管穿孔、息肉包裹等是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提高手术技巧、谨慎细致操作可减少手术失败的发生。
张家俊李庆文韩锋陈志军李建刘贝贝
关键词:输尿管结石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
CT骨盆测量和临床病理参数对腹腔镜下膀胱癌根治术难度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利用术前CT测量骨盆各径线和临床病理参数评估腹腔镜下膀胱癌根治术难度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1年8月连续腹腔镜下膀胱癌根治手术的70例患者,通过薄层增强CT建立三维图像,测量骨盆各径线大小,根据骨盆各径线参数和基础资料,判断对因变量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的影响,对这些参数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筛选出可能影响手术时间和出血量的因素。再将筛选出来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特点对危险因素赋值,建立评分系统,最后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价该评分系统效能,并用校准曲线判断其预测准确性。结果中骨盆前后径、上耻骨到尾骨的距离以及中骨盆棘突直径对手术操作难度的影响较大。根据以上因素建立函数Y,ROC曲线结果表明,Y值为0.83可作为判断腹腔镜下膀胱癌根治术难易程度的预测值,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1%和66.6%。结论术前CT骨盆测量可以为腹腔镜下膀胱癌根治术难度的评估提供有用的指标。
邓硕陆莉黄俊峰宋远李庆文李建代昌远李文永张晓乐薛胜
关键词:膀胱癌腹腔镜骨盆测量临床病理手术难度
膀胱全切不同尿流改道术后生活质量评估分析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评估膀胱全切术后4种常见尿流改道术患者的生活质量(HRQOL)差异情况,为尿流改道术式的选择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1月~2009年6月共101例膀胱癌患者行全膀胱切除后尿流改道术的临床资料,即原位回肠新膀胱术(IN)28例、原位乙状结肠膀胱术(SN)22例、输尿管皮肤造口术(CU)20例、回肠膀胱术(IC)31例。IN和SN采用原位膀胱重建,属新膀胱组(NB)。用膀胱癌患者生活质量量表(FACT—BL)和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作为调查工具,比较分析生活质量及排尿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成功随访78例。4组尿流改道术式在男性人数、年龄、文化程度、城镇人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NB组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明显长于经皮肤尿流改道组(CU和IC)。4组尿流改道HRQOL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但FACT—BL躯体功能得分NB组高于cU组及Ic组(P〈0.05)。结论:4组膀胱全切尿流改道术后总体生活质量相当,但原位新膀胱在躯体形象恢复方面优于不可控性经皮肤尿流改道术。
薛胜汪盛李庆文陈志军张家俊李建常睿杨小淮刘建民
关键词:膀胱癌尿流改道生活质量
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5年11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32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方法(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围手术期资料、新膀胱功能、术后并发症以及肿瘤控制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成功随访32例,随访时间12~53个月,平均随访27个月,均为男性;所有患者手术均由同一术者顺利完成,手术时间310~530 min,平均370 min;术中出血300~850 ml,平均485 ml;术后3~5天肠道开始恢复功能;淋巴结清扫数目8~31个,平均16个;手术切缘均无阳性结果;术后1 2个月与6个月相比较,最大尿流率(15.2±1.3 vs 11.4±1.2 ml,P<0.01)、最大膀胱容量(372.8±52.2 vs 247.9±60.3 ml,P<0.01)、残余尿量(23.8±9.6 vs 39.6±11.7 ml,P<0.01)、最大膀胱充盈压(33.7±5.7 vs 25.1±6.8 cm H_2O,P<0.01)、最大膀胱排尿压(63.7±15.9 vs62.9±17.6 cm H_2O,P>0.05)、膀胱顺应性(26.2±12.6 vs 25.7±13.3 cm H_2O,P>0.05)以及昼/夜控尿率(91%/81%vs 84%/72%)。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8.8%(6/32),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5.0%(8/32);随访期间,肿瘤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分别为6.3%(2/32)和12.5%(4/32)。结论: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是安全可行的,具有术后控尿效果好、满意的新膀胱功能和肿瘤控制效果等优点,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优先选择。
李文永李庆文汪盛刘贝贝李建杨帅伍宏亮
关键词: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
自制单孔后腹腔镜肾囊肿切除术12例报告
李庆文刘贝贝杨小淮韩锋陈志军薛胜汪盛张青川张家俊王成勇常睿李建
黏蛋白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2014年
目的:探讨黏蛋白1(MUC1)在人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7例肾透明细胞癌(RCCC组)和21例肾癌旁组织(对照组)中MUC1的表达。应用Image-Pro Plus 6.0型图像分析软件定量测定阳性染色区的平均吸光度值。结果:MUC1定位表达于细胞质中,肾癌细胞和癌旁组织中均有表达,RCCC组平均吸光度值为0.429 5±0.093 9,对照组为0.337 1±0.082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UC1表达与肾癌的临床分期及有无转移均有一定关系(P<0.01和P<0.05)。结论:MUC1在人肾透明细胞癌中表达增强,可能在人肾透明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成为肾癌免疫治疗的靶抗原。
王跃周文生李建
关键词:肾肿瘤肾透明细胞癌黏蛋白1免疫组织化学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灌注治疗现状被引量:1
2011年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1],可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 muscle-invasive bladdercancer,NMIBLC)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局限于黏膜(Ta Tis)和黏膜下(T1)的NMIBL(又称为表浅性膀胱癌)占75%~85%。根据复发风险及预后的不同,可分为低、中、高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3组。
李建李庆文
关键词:膀胱肿瘤膀胱灌注
改良经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的临床体会
目的 探讨经肾上腺背侧间隙行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患者经肾上腺背侧间隙行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的临床资料,患者平均(50.3±2.4)岁,瘤体直径平均(3.5±0.9)cm.患者采用...
李建
关键词: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微创治疗
干扰素2α联合吡柔比星早期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复发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干扰素(IFN)2α联合吡柔比星(THP)早期膀胱灌注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复发中的作用。方法:将58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均行经尿道膀胱肿瘤汽化电切术。A组29例术后早期行IFN 2α联合THP膀胱灌注,2周后THP常规方案膀胱灌注;B组29例术后单纯行常规THP膀胱灌注。结果:随访24~36个月,A组复发1例,B组复发6例,A组疗效优于B组(P〈0.05)。结论:IFN 2α联合THP早期膀胱灌注与单纯术后THP膀胱灌注相比,可以更有效地减少浅表性膀胱癌复发。
韩锋李建张家俊
关键词:膀胱肿瘤吡柔比星膀胱灌注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