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登山
- 作品数:49 被引量:178H指数:8
- 供职机构: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文学更多>>
- 新时代外语专业教育改革之再思考
- 2025年
- 当前国际形势剧变,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对外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外语专业教育正面临专业规模庞大、学科定位不清、公共外语挤压和人工智能冲击等多重挑战。在此背景下,外语专业教育需要回顾改革历史,梳理发展脉络,开展面向未来的专业改革。国内高校在过去四十多年中开展的改革探索表明,以语种作为专业划分标准不利于知识体系建构及知识累积创新,应当基于学科标准重构外语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多元能力培养,落实课程思政,以服务国家战略,从而回应当前外语学科的“专业焦虑”,回答外语学科的“时代之问”。
- 夏登山
- 索绪尔语言价值理论源考被引量:8
- 2016年
- 语言价值理论是索绪尔语言学思想的核心基础之一,但语言学界对这一理论的思想来源异见纷呈。我们的文献考证表明,经济学是索绪尔语言价值理论的主要来源之一,其《普通语言学教程》曾多处引述经济学的相关概念,但其语言价值理论与Walras等边际学派经济学家的效用价值理论相去甚远。从经济学领域的价值和索绪尔的语言价值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及索绪尔对经济学的相关评述来看,他的语言价值理论与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更加接近。
- 夏登山蓝纯
-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经济学
- 民俗语用学:语用学研究的新视角被引量:5
- 2009年
- 传统语用学研究从合作原则、新格赖斯理论和礼貌研究到关联理论一直持文化普遍主义思想,而民俗语用学反对脱离文化语境的语用研究,强调特定文化对言语行为的模塑作用,并提出自己的研究目标以及"自然语义元语言"的描述工具和"文化脚本"的研究方法,为语用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 向明友夏登山
- 关键词:文化脚本自然语义元语言
- 三方交际责任的语用学研究:以《红楼梦》为例
- 夏登山
- 关键词:语用学红楼梦
- 教育目标与实用理性:中外启蒙教育模式的比较与思考
- 2013年
- 中西启蒙教育的主要差异可以概括为"技能优先"和"创造力优先",而这两种模式的区别来源于不同的教育目标:"获得技能"与"完善人格"。中国传统启蒙教育模式的技能导向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其内在原因是大一统政治需求下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实用理性。认识教育模式的这一文化原因有助于当代教育改革的深化。
- 夏登山
- 关键词:教育目标
- 论翻译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与撰写方法被引量:23
- 2011年
- 翻译思想史研究的兴起是翻译学科建设深化的体现和翻译文化研究的结果,但现有的翻译思想史研究没有区分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大多从译者和翻译研究者的角度总结理论、阐述个人思想,并没有真正同翻译理论史区别开来。以翻译思想为研究对象的翻译思想史不是个人学说和理论的集合,而是具有连续性的翻译思想的演化进程,不仅包括对翻译史及理论史上核心议题的反思,也涵盖社会思潮和时代背景下的翻译行为和事件及其背后更深层的理念、集体精神、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 夏登山邵有学
- 关键词:翻译思想翻译理论
- 中国翻译史上的三种翻译观被引量:6
- 2017年
- 翻译史学界向来重视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而较少关注主流文化如何看待翻译,以及这种翻译观如何传承演变。结合计量史学的方法系统地考察从《史记》至《清史稿》二十五部正史中的翻译类记载可以发现,中国古代的主流文化中先后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翻译观,分别见于宋代以前的政事外交翻译、佛经翻译和辽代至清代的民族翻译。其更替原因主要在于当时的文化交往框架对翻译实践和正史编纂提出了翻译合理性的拷问。宋代以前的佛经翻译与政事外交翻译分别发生在相对平等和不平等的文化交往框架中,因而形成了两种并行千年而互不影响的翻译观;辽代至清代的少数民族统治显著地提升了正史中翻译的显现度以及翻译在政治统治、民族融合和文化交往中的地位。深入理解这三种翻译观的形成及演变,对于完整而准确地把握古代翻译史脉络,重新认识古代翻译大潮和中国古代的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意义。
- 夏登山
- 关键词:翻译史翻译观
- 翻译出版与经典建构--《墨子》百年英译出版及其启示被引量:6
- 2023年
- 自1858年《墨子》首次介绍到西方后,历经百年跨语际翻译出版,跻身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国代表系列丛书》《企鹅经典》《牛津世界经典》等西方权威经典丛书之列。《墨子》在西方的经典化离不开西方出版机构的大力推介。非营利性大学出版社主要面向专业读者和研究人员,强调译本的学术性和权威性,使得《墨子》更容易进入教育场域,获得主流意识形态认可,成为学院化经典。商业出版机构则在图书设计、营销推广等市场化运作方面更具优势,而且十分看重译本的可读性,因而极大提升了《墨子》在普通读者群体中的影响力,使其经典地位得以赓续。考察《墨子》英译出版史,重点分析西方商业出版社市场化运作和大学出版社学术性出版在其经典建构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对当下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中坚力量的出版界提升出版内容吸引力、国际竞争力、传播影响力具有启示意义。
- 刘松夏登山
- 关键词:《墨子》翻译出版
- 《牛津语用学手册》评介被引量:2
- 2020年
- 1 引言语用学研究近30年来发展迅猛,不仅在核心问题的深化研究和经典理论的批判、应用上取得长足的进步,而且与计算语言学、历史语言学乃至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等相邻学科衍生出许多交叉领域。语用学的研究阵地不断扩大,研究者想快速了解这一领域的全貌及前沿问题也越来越难。由奥克兰大学语言学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座教授黄衍主编,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The Oxford Handbook of Pragmatics(2017)《牛津语用学手册》.
- 夏登山
- 关键词:历史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相邻学科
- 翻译伦理研究的传统与革新——《劳特里奇翻译与伦理手册》介评
- 2024年
- 1.引言对翻译伦理问题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法国翻译家贝尔曼(Antoine Berman)(1984)。此后皮姆(Pym,1997),韦努蒂(Venuti,1998)和切斯特曼(Chesterman,2001)等多位著名翻译学者相继提出自己的翻译伦理研究模式,至21世纪初,翻译界已俨然兴起“翻译伦理转向”(Godard,2001)。但随后20年国外的翻译伦理研究似乎又进入相对沉寂的低谷,与国内翻译界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的翻译伦理研究热潮形成较为鲜明的对比,方薇(2013)因此认为“翻译伦理研究出现内热外冷的发展态势”,但是,翻译伦理研究“应成为与翻译社会学结合的一个新的方向,并值得长期研究”(辛广勤,2016)。
- 李梦夏登山
- 关键词:翻译社会学切斯特曼贝尔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