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包利民

作品数:52 被引量:105H指数:5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6篇哲学宗教
  • 8篇政治法律
  • 3篇社会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文化科学
  • 2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学

主题

  • 17篇哲学
  • 14篇柏拉图
  • 9篇伊壁鸠鲁
  • 9篇政治哲学
  • 5篇正义
  • 5篇伦理
  • 4篇德性
  • 4篇苏格拉底
  • 4篇伦理学
  • 4篇古典
  • 4篇古典政治哲学
  • 3篇多德
  • 3篇幸福论
  • 3篇亚里士多德
  • 3篇哲学意义
  • 3篇人学
  • 3篇神学
  • 3篇契约论
  • 3篇罗尔斯
  • 3篇共和主义

机构

  • 50篇浙江大学
  • 2篇杭州师范大学
  • 2篇南昌大学
  • 2篇浙江农林大学
  • 1篇昆明理工大学
  • 1篇西南林业大学

作者

  • 51篇包利民
  • 3篇孙仲
  • 2篇唐瀚
  • 2篇吴广瑞
  • 2篇余友辉
  • 2篇王鹏飞
  • 2篇曹瑞涛
  • 2篇徐建芬
  • 2篇李春树
  • 2篇吴新民
  • 1篇张东锋
  • 1篇张波波
  • 1篇曹欢荣
  • 1篇滕琪
  • 1篇章雪富
  • 1篇林志雄
  • 1篇陈村富
  • 1篇扈志东

传媒

  • 11篇浙江学刊
  • 5篇浙江大学学报...
  • 4篇求是学刊
  • 3篇社会科学战线
  • 3篇哲学研究
  • 3篇复旦学报(社...
  • 2篇天津社会科学
  • 2篇道德与文明
  • 2篇伦理学研究
  • 1篇哲学动态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河北学刊
  • 1篇自然辩证法通...
  • 1篇浙江社会科学
  • 1篇江海学刊
  • 1篇学术月刊
  • 1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自然辩证法研...
  • 1篇江苏行政学院...
  • 1篇社会科学文摘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3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7篇2009
  • 4篇2008
  • 4篇2007
  • 4篇2006
  • 4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0
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内化正义”是何种正义?——试析柏拉图的政治方案被引量:3
2009年
《理想国》开篇之后,迅速把前政治问题(幸福晚年)及一般性弱者政治问题(回报正义)提升到专门的强者政治问题(宪法正义),把焦点集中在谁应当握有领导权的问题上。柏拉图的方法论是类比,即"灵魂的政治化"和"政治的灵魂化"的比较。据此,他提出了一种"内化正义"观。其本意是用这种"新正义"帮助日常正义的重新确立,但在民主社会中的人看来,"等级集权正义"正是最大的不义。
包利民
关键词:正义柏拉图
柏拉图的“第一朋友”--试析古典目的论的自我质疑被引量:3
2013年
亚里士多德在其《尼格马可伦理学》的开篇表述了一个“目的链”分析,他论证说:我们所有的实践与探究都旨在获得某个好,而每种好之所以好,又是因为有助于获得下一个好;这样,这些“好”就会排成一个“为了→为了→为了”的手段一目的链条,其尽头指向“终极好”(至善)。终极好的价值(好)源于自身(goodin itself),而不再是因为服务于下一个好而好(goodfor)。
包利民张波波
关键词:目的论柏拉图古典朋友亚里士多德伦理学
苏格拉底:刺猬还是狐狸?——对苏格拉底悲剧的一个再思考被引量:1
2006年
苏格拉底的悲剧是西方政治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怎样解释这一事件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苏格拉底哲学的性质以及他与城邦政治的关系。对于苏格拉底的哲学可以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解:一种是一元论的、绝对真理的、建设性的,另外一种是多元论的、怀疑论的、破坏性的。“刺猬”和“狐狸”可以分别代表这两种对立的意象。这两种类型的哲学都可能与城邦政治处于紧张的张力之中,对其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理解政治哲学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包利民曹瑞涛
关键词:苏格拉底政治哲学悲剧
“无知之幕”与悲剧的伦理意义被引量:1
2006年
“无知之幕”的意象是罗尔斯为了解决“分配正义”而提出的一个理论思考模型。但是这一模型也可以在一定意义上展开为艺术化的生活经历比如悲剧,从而帮助人们对于“司法正义”进行具象的思索与选择。悲剧的效应显出一种“道义论”伦理学的特征,让人们意识到没有任何一方的利益可以轻易被放弃或压制。悲剧这么做,不是通过论证“兼顾各方”的道义论哲学理论,而是具体而微地描述和渲染各种人的痛苦和悲伤,尤其是弱势者和边缘者如妇女、失败者的痛苦和悲伤。进一步,虽然悲剧提示人们应当兼顾各方,但是悲剧又提醒人们这是极为困难的。所以,悲剧作为“无知之幕”之后的思考不具有罗尔斯的无知之幕之后的思考的乐观精神。
包利民
关键词:无知之幕悲剧伦理学
柏拉图成功证明了“正义就是幸福”吗?被引量:3
2009年
柏拉图面对的挑战对于政治学是根本性的理论问题。智者认为没有人能够证明无权无势的正义者幸福而不义者不幸福,不义者只要通过最大的不义以权谋私就能获得超乎寻常的"强者幸福"。柏拉图在回答中,首先调换了"正义"的含义,结果他所得出的所谓真正正义("内在正义")对于许多人来说显得恰恰是"不义",是灵魂中的理性压制欲望和政治中的君主集权等级精英制;这令民主派愤怒。而柏拉图又认为掌权者应当是哲人,这自然又令贵族派愤怒。在得罪了几乎所有人之后,柏拉图却又证明大权在手的哲人在"正义的国度"中也不幸福。由于现时代中相信智者的"聪明人"越来越多,柏拉图的政治哲学工作究竟是否令人信服,就不仅有学术的意义,而且有现实意义,值得人们的深入思考。
包利民
关键词:正义幸福论
大白于天下:对神经本体论的一个反思被引量:1
2023年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展开,新自然主义哲学也强势兴起。不少神经科学家和基于神经科学的心灵哲学主张一种神经—大脑本体论。这种还原论的“大脑化生存”方案旨在一举取代传统哲学中的观念论的、意识学的研究路线,并且在实际生活中削减心智及觉知—意义性生活的重要性。然而,尽管这种全新的神经本体论挟科学以自重,却未必能把握意识乃至人的本质特征。相比之下,一个建立在古典哲学基础上的“形式/质料大序本体论”,因为强调意识—心智的形式性、整体性、历史性、对象性等等,或许可以更好地呈现人之为人的存在论形式。而且,它不仅不反对科学,甚至能更好地维护科学的唯物主义宗旨。
包利民
关键词:心灵哲学本体论
“新科技革命”与现代性价值范式的突破被引量:8
2018年
以专门研究人的思维和人体为特征的第三次新科技革命,即将彻底改变现代社会的基本结构方式,并深刻影响人们对于现代性公共伦理范式的信念。现代功利主义和道义论曾经围绕大众福利、自由尊严和反思性自律等角度详细论证了现代性范式的正当性。新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新科学主义有可能全方位地、彻底地改变传统公共伦理学对于市场经济的正当性和普遍尊严政治的基础、建构现代公共制度的正义方式的看法。这种改变的意义抑或所产生的问题,不仅对理论发展,而且对实际社会生活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值得现代性价值研究者的预先关注和反思。反过来,公共伦理学的相关思考也可以帮助新科技及新科学主义的自我认识定位,明确其改造社会与人的未来规划取向。
包利民孙仲
关键词:神经伦理学基因技术政治哲学公共伦理
斯多亚哲学与“苏格拉底道统”之争被引量:2
2008年
同样都是"主流哲学",斯多亚派走出了一条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不同的路向,却在希腊化罗马时代获得巨大的成功,影响压倒了古典哲学,而且渗入基督教范式和现代社会。许多现代哲学家认为斯多亚哲学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外的一个重要古典哲学思想资源。如何理解斯多亚哲学与众不同的本质,历来众说纷纭。从斯多亚哲学自许传承了"苏格拉底道统"这个角度入手,不仅有助于我们真正理解斯多亚哲学这种独特地结合了"治疗哲学"与"政治哲学"的思想类型的本质和内在张力,而且能够帮助我们清理和发现整个古典政治哲学的一些关键症结和发展方向。
包利民
关键词:苏格拉底道统柏拉图
预测技艺与命运——古典实践理性一论
占术,人或以为小术也,哲人不为也。本文想要证明的是,作为预测技艺的占术乃是古典时代政治技艺中的重要一种,而且与古典政治哲学有无法割断的内在关系,更涉及到哲学中理性与信仰的一个复杂关联。我们的讨论入手角度是技艺与命运的关系...
包利民
关键词:必然性怀疑论柏拉图哲学家
文献传递
存在论为什么是“第一哲学”?——对希腊存在论的一个再思被引量:1
2009年
Why does a science about "Being as being" occupy the position of the "First Philosophy?" Three reasons are in order. At the beginning,the concern is not that Being as being is perceived as the divine,but that the possibility of speaking and thinking must be re-established after the Heraclitic shock. Later on,philosophers realized that there might be different kinds of "beings" and some of them are more essential than the other. However,Aristotle’s profound move is to finally locate this essentiality in particular "activities" of things. Thus,a system of "activities" has organized everything in an ontological cosmos and makes them meaningful than merely "subsisting."
包利民
关键词:存在论第一哲学亚里士多德哲学界哲学史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