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儿童
  • 5篇综合征
  • 5篇患儿
  • 4篇癫痫
  • 4篇肺炎
  • 4篇腹膜
  • 4篇腹膜透析
  • 3篇癫痫持续状态
  • 2篇血症
  • 2篇原发性
  • 2篇肾病
  • 2篇肾病综合征
  • 2篇透析患者
  • 2篇重症
  • 2篇重症肺炎
  • 2篇文献复习
  • 2篇小儿
  • 2篇肌溶解
  • 2篇横纹
  • 2篇横纹肌溶解

机构

  • 26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河南中医学院...
  • 1篇郑州大学
  • 1篇中国中医科学...
  • 1篇郑州大学第五...

作者

  • 26篇魏二虎
  • 16篇王怀立
  • 8篇贾沛生
  • 8篇李海英
  • 6篇谢垒
  • 5篇刘章锁
  • 5篇陈晓昕
  • 5篇赵占正
  • 4篇肖静
  • 4篇马威
  • 4篇刘鹏
  • 3篇张瑜
  • 3篇禚志红
  • 3篇袁文华
  • 2篇曹颖
  • 2篇刘会琼
  • 2篇张梦姣
  • 2篇范晓蕾
  • 2篇武婷婷
  • 1篇申万琴

传媒

  • 4篇中国小儿急救...
  • 3篇中华实用儿科...
  • 2篇中国误诊学杂...
  • 2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中国药学杂志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中国实用儿科...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国际精神病学...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 1篇河南省第二十...

年份

  • 2篇2025
  • 5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20
  • 5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6篇2010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药玄参中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被引量:23
2020年
目的研究玄参(Scrophularia ningpoensis Hemsl)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各种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谱学数据进行结构鉴定。并利用脂多糖(LPS)诱导的BV2细胞模型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抗炎活性筛选。结果分离并鉴定了18个化合物:2″′-乙酰安格洛苷C(1),囊状毛蕊花苷(2),6-O-α-L-(2″-O-阿魏酰基)吡喃鼠李糖基梓醇(3),玄参苷(4),哈平卧钩果草别苷A(5),6″-O-β-D-吡喃葡萄糖基哈巴俄苷(6),哈巴俄苷(7),8-O-(p-香豆酰基)-哈巴苷(8),8-O-阿魏酰哈巴苷(9),6-O-α-D-吡喃半乳糖基哈巴俄苷(10),6′-O-桂皮酰基哈巴苷(11),安哥罗苷B(12),安哥罗苷C(13),玄参苷B1(14),2-(3-羟基-4-甲氧基苯基)乙基-O-α-L-吡喃阿拉伯糖基-(1→6)-O-α-L-吡喃鼠李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苷(15),达伦代黄芩苷B(16),6-O-咖啡酰基-β-D-呋喃果糖基-(2→1)-α-D-吡喃葡萄糖苷(17)和斩龙剑苷A(18)。结论化合物1为一个新化合物,化合物2~4,12,14和17为首次从玄参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2和13对LPS诱导BV2细胞中NO的释放具有抑制活性。
霍玉峰詹志来王怀立魏二虎贾沛生刘会琼范晓蕾闫坤丽
关键词:玄参环烯醚萜苯乙醇苷苯丙素抗炎活性
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起病2例患儿病例分析
田凤艳贾沛生刘鹏魏二虎李海英谢垒陈晓昕王怀立
改良后腹膜透析管植入术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导管植入术更理想的手术方法,预防腹膜透析腹内段导管漂移,降低腹膜透析早期导管机械障碍的发生率。方法:50例终末期肾脏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采用传统手术方式,B组改进手术方式于腹膜上行荷包缝合前,在荷包线下方3~4 cm处将导管固定于腹直肌后鞘和腹膜上,比较2组导管机械故障和术中出血量、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透析导管机械故障发生率8%,B组为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中出血量、相关并发症发生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后的腹膜透析导管植入术可明显降低导管机械故障发生率,提高腹膜透析质量。
肖静魏二虎赵占正刘章锁
关键词:肾脏病腹膜透析导管植入术
北豆根中毒1例并文献复习
2016年
[摘要]目的探讨北豆根中毒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对我院确诊为北豆根中毒的1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头颅影像学等特点进行总结,并复习相关文献资料。结果北豆根具有降血压、抗心律失常、化痰、抗血栓、抗炎、镇痛、抗组胺及抗肿瘤等药理作用,大剂量使用时可导致中毒,患者出现消化道反应及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头颅磁共振表现为双侧大脑脚及基底节对称性异常信号。结论北豆根中毒可引起消化道及神经系统损害,并出现特殊的影像学表现。
王怀立武婷婷魏二虎谢垒陈晓昕李海英禚志红
关键词:影像学表现
以低钾血症为主要表现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1例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魏二虎王国华梁亚林赵占正
抗NMDAR脑炎合并丙泊酚相关输注综合征一例被引量:1
2024年
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AE)患儿出现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时需要使用麻醉药物(如丙泊酚)对其进行镇静治疗,但应用丙泊酚时可发生罕见而危及生命的丙泊酚输注综合征(propofol-related infusion syndrome,PRIS)[1,2]。截至目前,国内仅见少量PRIS个案报道。
牛杰朝张瑜贾沛生魏二虎王建东王怀立
关键词: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个案报道ENCEPHALITIS丙泊酚麻醉药物
迟发型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患儿4例的OTC基因变异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对4例迟发型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OTCD)患儿的临床特点及OTC基因变异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收治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的4例OTCD患儿的临床资料,抽取患儿及父母的外周血样,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对候选致病变异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变异蛋白结构。结果4例患儿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呕吐、抽搐和意识障碍。WES结果显示患儿1的OTC基因第5外显子存在c.421C>T(p.R141X)变异。患儿2和3的OTC基因第2外显子均存在c.119G>A(p.R40H)变异。患儿4的OTC基因第5外显子存在c.607T>A(p.S203T)变异。c.607T>A变异既往未见报道,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变异相关指南,判定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M1+PM2_Supporting+PP3+PP4),蛋白结构预测显示该变异将造成氢键断裂。Sanger测序验证患儿2~4的变异均为母源性。结论OTC基因变异可能是4例迟发型OTCD患儿的遗传学病因。c.607T>A的发现丰富了OTC基因的变异谱。
谢垒王瑶马威范晓蕾庞璐璐魏二虎王怀立
关键词:高氨血症
儿童癫痫持续状态严重程度评分量表与PEDSS评分量表对癫痫持续状态患儿近期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验证并比较儿童癫痫持续状态严重程度评分量表(STEPSS)与PEDSS评分量表对癫痫持续状态(SE)患儿近期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152例SE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STEPSS与PEDSS评分量表对患儿进行评分并预测患儿预后, 通过绘制2个量表各自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 计算曲线下面积(AUC), 找出理想界值, 计算界值对应的敏感度、特异度, 以此来验证并比较STEPSS与PEDSS评分量表对SE患儿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结果 152例SE患儿中, 男90例, 女62例;年龄1个月至15岁[(5.8±3.9)岁]。预后良好112例, 预后不良40例, 其中死亡13例。在预测死亡方面, STEPSS与PEDSS评分量表的AUC分别为0.908(95%CI:0.848~0.967)、0.887(95%CI:0.831~0.942), 理想界值均为4, 敏感度分别为0.740、0.846, 特异度分别为0.745、0.835。2个评分量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预测不良结局方面, STEPSS与PEDSS评分量表的AUC分别为0.869(95%CI:0.800~0.937)、0.926(95%CI:0.873~0.979), 理想界值均为3, 敏感度分别为0.827、0.900, 特异度分别为0.732、0.866, 2个评分量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STEPSS评分量表相比, PEDSS评分量表预测SE患儿的近期治疗结局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可作为评估SE患儿预后的常规方法。
牛杰朝张瑜王建东李海英张梦姣刘会琼贾沛生魏二虎王怀立
关键词:癫痫持续状态儿童
以双下肢水肿 肌无力为首发症状肝豆状核变性1例被引量:6
2014年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威尔逊病(Wilson’s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临床特征为进行性加重的锥体外系症状、精神症状、肝硬化、肾损伤及角膜色素环(K-F环)。本文报道1例以双下肢水肿及肌无力为首发症状的WD患儿,其肢体无力症状突出,肌酶增高明显,临床相对少见。
靳培娜禚志红陈晓昕李海英魏二虎贾沛生王叼王怀立
关键词:双下肢水肿肌无力肝豆状核变性儿童
多巴酚丁胺联合小剂量多巴胺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临床效果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多巴酚丁胺联合小剂量多巴胺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重症肺炎患儿80例,依据给药方案分为单药组和联合用药组,每组40例。单药组患儿给予多巴酚丁胺单药治疗,联合用药组患儿给予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肺功能指标、炎症指标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结果联合用药组患儿咳嗽、发热、呼吸困难及啰音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单药组(P<0.05)。治疗后,联合用药组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呼气流量峰值)、T淋巴细胞亚群(CD4^(+)、CD4^(+)/CD8^(+))水平均高于单药组(P均<0.05)。治疗后,联合用药组患儿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及降钙素原)水平低于单药组(P<0.05)。结论重症肺炎患儿应用多巴酚丁胺与小剂量多巴胺联合治疗可有效缩短临床症状持续时间,有效提升肺功能,缓解全身炎症反应,并提高机体细胞免疫水平。
方艳艳史江冯宛露魏二虎
关键词: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重症肺炎T淋巴细胞亚群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