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晓菁
- 作品数:53 被引量:187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化疗后并发卡氏肺孢子肺炎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 2013年
- 患者,男,54岁,主因发现周身多发包块伴发热3个月于2012年10月入院。患者3个月来间断发热,体温38~39℃,腋窝、腹股沟肿块。人院查体:T 39℃,P 92次/min,R 19次/min,BP 120/80 mmHg。神清,消瘦,浅表淋巴结肿大,睑结膜苍白,余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血WBC 2.12×10~9/L,粒细胞0.78,Hb83g/L,PLT 111×10~9/L。LDH 727 U/L,β_2-微球蛋白12.2 mg/L。B型超声:双颈部、双锁骨、双腋窝、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约4.0 cm×1.8 cm~5.0 cm×2.6 cm。骨髓穿刺:粒红比例倒置,淋巴细胞占0.11(幼稚淋巴0.01)。淋巴结病理活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 潘登王蕾颜晓菁李艳
- 33例中国地区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 分析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BPDCN)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中国地区确诊BPDCN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 共收集23篇文献,包括患者33例,男性23例,女性10例,中位年龄50岁,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病变,可合并骨髓、外周血或淋巴结受累.免疫表型提示BPDCN细胞多表达CD4为90.0%(27/30),CD56为100%(33/33),CD123为100%(28/28),TCL-1为87.5%(7/8),CD43为94.4%(17/18);而CD3,CD20,CD79a,MPO阳性表达率较低.应用急性白血病或淋巴瘤样治疗方案,疗效不佳,患者生存期短,中位生存仅8个月,95%置信区间为3.508-12.492.结论 BPDCN为血液系统少见的恶性肿瘤,有特征性的免疫病理学标记,预后差,需要更多样本的资料来加强对疾病认识进而提高疗效.
- 王晓雪李艳王柏勋何娟颜晓菁
- 关键词:免疫表型预后
-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miR-126基因表达与SPRED1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 目的:前期实验发现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的SPRED1表达减低,而miR-126的表达增高.既往研究表明miR-126通过抑制SPRED1的表达影响内皮细胞的功能,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系中通过沉默miR-126...
- 李滨滨张蕊张艳颜晓菁李艳
- 关键词: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基因表达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 目的:了解原发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对其进行预后评估。方法:对1996年1月至2003年3月在我院诊断的8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包括年龄、临床表现、外周血常规、...
- 颜晓菁何娟翟明李艳
-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病态造血骨髓原始细胞预后分析
- 右心导管确诊达沙替尼导致肺动脉高血压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4
- 2018年
- 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也称慢粒,是骨髓造血干细胞克隆增殖形成的恶性肿瘤,特征性的改变是受累细胞系中发现Ph染色体或BCR-ABL融合基因,随着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应用,预后得到很大改善,目前已成为白血病中预后最好的疾病之一[1]。达沙替尼是一种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 赵阳阳张启科曹云山颜晓菁伏媛陈阳魏小芳冯友繁
- 关键词:达沙替尼肺动脉高血压右心导管
- 地西他滨联合半量CAG方案治疗老年性及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分析被引量:23
- 2013年
- 目的评价地西他滨联合半量CAG治疗老年性及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10月在我科接受地西他滨治疗的10例AML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初治老年患者3例,完全缓解2例,总有效率为66.7%;复发难治患者7例,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2例,总有效率为71.4%。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100%,感染发生率70%,轻度肝功能损害发生率30%,无严重出血及恶心、呕吐等。结论地西他滨联合半量CAG可有效治疗老年性及复发难治性AML,但血液学不良反应较重,感染发生率较高,必须给予相应的监测和支持治疗。
- 高然张蕊于锦香高峰蔡大利王柏勋潘登颜晓菁李艳
- 关键词: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地西他滨
- PEG-rhG-CSF与G-CSF预防及治疗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效果比较被引量:9
- 2021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PEG-rhG-CSF与G-CSF在淋巴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预防中的作用,及其不良反应对比。方法:回顾性选取诊断明确的淋巴瘤患者共78例,其中在淋巴瘤化疗后立即给予PEG-rhG-CSF预防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患者42例(实验组),另外36例患者则是在出现中性粒细胞缺乏后给予G-CSF治疗(对照组),直至粒细胞>2.0×10^(9)/L。对比PEG-rhG-CSF与G-CSF在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中的预防及治疗作用,观察中性粒细胞平均最低值,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持续时间,以及4级FN的发生概率,并观察两组发热、肺内感染、感染相关指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化疗前KP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中性粒细胞平均最低值在对照组明显低于实验组,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持续时间在实验组明显缩短,4级FN的发生率在实验组明显降低,并且不良反应在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PEG-rhG-CSF与G-CSF比较,在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同时,缩短了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持续时间及4级FN的发生概率,降低了感染的概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增加了患者的依从性。
- 王蕾颜晓菁何娟
- 关键词:恶性淋巴瘤G-CSF中性粒细胞缺乏发热
- CD64指数、降钙素原与细胞因子在脓毒症诊疗中的价值被引量:10
- 2022年
-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降钙素原(PCT)与细胞因子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感染患者并发脓毒症的临床诊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ICU病房85例感染患者,其中脓毒症患者62例,非脓毒症患者23例,分别统计CD64指数、PCT、细胞因子等资料;同期健康者100例作为CD64指数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D64指数在脓毒症组及非脓毒症组表达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脓毒症感染组相比,CD64指数、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6在脓毒症组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显示,CD64指数、PCT、CRP、IL-6及四者联合诊断脓毒症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9、0.730、0.737、0.493、0.813;脓毒症组抗感染治疗好转后,CD64指数、PCT、IL-6、IL-10、γ干扰素(INF-γ)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64指数可用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诊断脓毒症时,CD64指数优于PCT、CRP及IL-6,但四者联合的诊断价值更佳。监测CD64指数、PCT与细胞因子对脓毒症患者疗效观察具有指导意义。
- 张艳富威张丽君王亚柱颜晓菁王萍萍
- 关键词:脓毒症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细胞因子
- 铁调节蛋白2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2022年
- 铁调节蛋白2(iron regulatory protein 2,IRP2)是继IRP1后被发现,存在于细胞胞浆中的一种RNA结合蛋白,由Irp2基因编码。IRP2主要通过与铁蛋白(Ferrintin, Fn)和转铁蛋白受体(transferrin receptor, TfR)的mRNA中的铁反应元件(iron-responsive elements, IREs)相结合来调节细胞内铁的利用和储存。IPR2是维持细胞内铁稳态必不可少的调节蛋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IRP2在包括结肠癌、胰腺癌、肝癌和乳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具有致癌作用,可通过调节铁、激活癌基因和抑制抑癌基因等方式影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等,可能是恶性肿瘤中一个新的潜在治疗靶点。本文就IRP2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王钧巍颜晓菁
- 关键词:恶性肿瘤
- 来那度胺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19年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部分患者疗效欠佳,需探讨新型治疗方案。来那度胺可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肿瘤细胞的生长,近年来已有多项使用该药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研究。本文对来那度胺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潘登李艳颜晓菁
- 关键词:来那度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