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陆佳怡

作品数:43 被引量:184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4篇文化科学
  • 12篇政治法律
  • 2篇经济管理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8篇媒体
  • 10篇外交
  • 8篇新闻
  • 7篇媒介
  • 6篇媒体外交
  • 6篇公共外交
  • 4篇日报
  • 3篇隐喻
  • 3篇人民
  • 3篇人民日报
  • 3篇专访
  • 3篇媒介化
  • 3篇《人民日报》
  • 2篇新媒体
  • 2篇新媒体语境
  • 2篇叙事
  • 2篇仪式
  • 2篇中国梦
  • 2篇社交
  • 2篇社交媒体

机构

  • 33篇中国传媒大学
  • 12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作者

  • 39篇陆佳怡
  • 6篇钟新
  • 4篇张子晗
  • 2篇曾庆香
  • 1篇陈国韵
  • 1篇仇筠茜
  • 1篇董颖慧
  • 1篇高红梅
  • 1篇吴晓虹

传媒

  • 12篇对外传播
  • 4篇中国新闻传播...
  • 3篇国际新闻界
  • 3篇国际传播
  • 2篇新闻与写作
  • 2篇新闻记者
  • 2篇现代传播(中...
  • 2篇公共外交季刊
  • 1篇新闻爱好者
  • 1篇中国记者
  • 1篇新闻战线
  • 1篇太平洋学报
  • 1篇中国新闻年鉴
  • 1篇新闻春秋

年份

  • 2篇2025
  • 5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05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传播”与“宣传”:国际传播研究本土化进程中的概念竞合
2024年
宣传话语的道德化和意识形态化,使得美国主流传播学叙事与宣传研究相疏离。受这种主流叙事的影响,中国传播学前期普遍接纳了宣传与传播的二分法;其后,出于国际交往和学术交流的需要,中国国际传播研究进一步去“宣传”,导致对外宣传/国际宣传等概念日趋边缘化。研究发现,相较于国际传播/对外传播研究逐渐升温,对外宣传/国际宣传研究则进展缓慢,在发表数量、学者合作网络和研究机构数量等方面都远逊于前者。但是,“宣传”概念在中国新闻传播学科内仍具较强的研究潜力。研究认为,在国际传播研究本土化进程中无须避讳“宣传”概念,应结合本土语境形成关于“宣传”的共通性理论资源,在论证其学术性和正当性的基础上,将其重新纳入国际传播研究的整体视野中,使之成为中国本土国际传播研究、回应中国国际传播研究自主性问题的突破口和创新点。
陆佳怡颜廷旺
关键词:学科史
国外媒体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对华重大新闻事件报道研究(2001年-2004年)
国家形象,就像一个品牌的形象在市场竞争中具有巨大的效应一样,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国际新闻传播研究表明,国家形象,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不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不论是完整的还是片面的,都在国际交往中起着重要作...
陆佳怡
关键词:国家形象国外媒体《纽约时报》《泰晤士报》
如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中国方案的国际传播被引量:4
2021年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环境治理目标。在国际舆论空间,中国驻外使领馆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构成了此方案国际传播的主要官方话语主体,各国媒体、各类环保组织和非营利组织是主要社会话语主体,环境问题研究者、国际环保组织政策顾问和长期从事环保事业的个人是主要公众话语主体。根植于中国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中国方案将是中国在国际传播领域参与话语权角力的重要支点,中国方案的国际传播应由官方、社会与公众三类话语主体形成合力,官方话语发挥引领功能,社会话语起到注解作用,公众话语进行补充。
陆佳怡
关键词:环境治理
实践与理念的创新:数字时代的“新华体”
2024年
“新华体”是对新华社新闻报道基本文体的一种习惯性说法,是新华社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完善,并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的。[1]目前,有关“新华体”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体裁格式与写作特征角度定义新华体;[2][3]另一类强调新华社在国内新闻界的权威性与影响力。[4]综合而言,“新华体”根植于新华社长期的新闻实践,在语言风格上通俗、简洁、严谨、精炼,体裁结构上框架清晰、层次分明,在我国新闻界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陆佳怡郭云骄
关键词:新闻报道新华社体裁结构写作特征新闻界
金砖国家峰会的国际传播:基于中国和南非媒体视角的考察(2009—2021)
2022年
金砖国家在全球治理中发挥巨大贡献,成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合作的重要力量。南非与中国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研究《中国日报》和《邮政卫报》中13次金砖国家峰会英文报道发现报道多使用团队隐喻、旅程隐喻和战争隐喻来形容合作关系,从中展现出领导者和参与者不同的身份认同。
陆佳怡戴嘉慧
关键词:《中国日报》全球治理战争隐喻金砖国家身份认同媒体视角
媒体外交视野下的国际争端:以美俄媒体对叙利亚化武事件的媒介化协商为例被引量:1
2016年
本文首先从学理层面论证媒介化协商是媒体外交在解决国际争端中的具体应用;接着在实践层面,以美国和俄罗斯媒体就叙利亚化武事件展开的媒介化协商为例,从媒体框架互动、信源和隐喻三个方面讨论了两国媒体如何围绕核心议题展开互动与对话,推动该事件最后以采纳俄方抛出的议案为框架签署协议而告终。本文指出,框架互动分析呈现了美俄媒体展开媒介化协商的概貌,而两国媒体围绕核心隐喻进行的对话、讨论甚至辩论,构成了媒介化协商的支点,并贯穿于媒介化协商的整个过程,引用多元化信源不仅增强了俄方观点的公信力,还在观点的交叉论证中进一步论证俄方言论。
陆佳怡
关键词:国际争端媒体外交信源
中外媒体“中国梦”报道分析报告 分报告二:推特平台上的“中国梦”传播
<正>一、观察推特平台上"中国梦"议题的必要性2006年,推特(twitter)在美国加州旧金山问世,以140字的短频快信息迅速赢得公众青睐,并超越博客功能,创造了微博客这一新型传播工具。2009年,中国新浪预见到推特的...
钟新陆佳怡
文献传递
计算国际传播研究的学术话语框架分析
2025年
本文借助甘姆森的诠释包裹理论,对既有国际传播研究中涉及“计算”的学术文本进行分析,发现存在三种关于“计算”的学术话语框架,即以计算宣传为经验对象的“进攻-防御”框架,以计算方法为主要观照的“突破-革新”框架,以算法、算力和数据为核心资源的“发展-竞争”框架。本文认为,计算国际传播应当在理论层面充分观照计算范式对国际传播理论的整体性意义,在伦理层面彻底区分计算国际传播与计算宣传的不同规范向度,在研究范畴层面既要拓展社交媒体以外的研究对象,也要注意现实世界的可计算限度。
陆佳怡颜廷旺
“信息疫情”语境下的公共外交:以中国驻外使领馆为例
2020年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2020年2月13日,世界卫生组织在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创新研究会上,将“信息疫情”(infodemic)列入优先研究议题之中,指出了此次疫情中比疫情传播更快的虚假新闻的严重性。①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集中暴发时,不少国外主流媒体在没有任何科学证据的前提下,将新冠肺炎病毒直称为“武汉病毒”“中国病毒”,②暗示中国是病毒的发源地,这种带有歧视性的不实报道正是“信息疫情”的具体体现。
陆佳怡戴嘉慧
关键词:驻外使领馆疫情传播公共外交虚假新闻研究议题不实报道
关于“中国方案”话语国际传播策略的思考
2023年
“中国方案”为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与国际社会开展平等和建设性对话提供了丰富多元的话语资源。本文认为,“中国方案”话语的国际传播实践与研究兼具现实与学术价值,为构建中国自主的国际传播知识体系提供了思路;基于“中国方案”三类话语的国际传播策略,即政策话语降维体现普遍价值观,学术话语推动国际传播研究的中国面向,以及日常话语以情服人,可为中国未来国际传播策略提供参考。
陆佳怡
关键词:话语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