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瑜

作品数:17 被引量:141H指数:9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1篇黄土区
  • 9篇土壤
  • 8篇陕北黄土区
  • 6篇水分
  • 6篇土壤水
  • 6篇土壤水分
  • 5篇地形
  • 4篇微地形
  • 3篇植被
  • 3篇人工林
  • 3篇半干旱
  • 2篇植物
  • 2篇人工林地
  • 2篇林地
  • 2篇林分
  • 2篇黄土高原
  • 2篇降水
  • 2篇半干旱黄土区
  • 1篇大学生
  • 1篇大学生义利观

机构

  • 17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泰山学院
  • 2篇中国水利水电...
  • 2篇中国林业科学...
  • 2篇国家林业局
  • 1篇教育部
  • 1篇延安大学

作者

  • 17篇王瑜
  • 14篇朱清科
  • 7篇赵维军
  • 7篇马欢
  • 4篇陈文思
  • 4篇刘蕾蕾
  • 3篇张岩
  • 3篇王利娜
  • 2篇姚文俊
  • 2篇秦伟
  • 2篇赵彦敏
  • 2篇梅雪梅
  • 1篇李镇
  • 1篇王蕊
  • 1篇艾宁
  • 1篇马浩
  • 1篇葛根巴图
  • 1篇魏天兴
  • 1篇赵兴凯
  • 1篇李萍

传媒

  • 3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林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农业机械学报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植物研究
  • 1篇应用基础与工...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时期我国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困境与抉择
义利观是人们对何为义、何为利以及二者关系的认识,义利观教育是通过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使他们在各种情境之下辨析义利,知道何为“应当”,从而指导自身行动。这个传统话题在新时期遭遇种种挑战,如义利概念的模糊、“正义”的庸俗...
王瑜
关键词:义利观伦理道德大学生价值观
文献传递
陕北黄土区植被特征对坡面微地形的响应被引量:16
2016年
为掌握陕北黄土区不同植被特征对坡面微地形的响应,以陕西省吴起县合沟流域半阴、半阳2个坡向的原状坡及其5种微地形为研究对象,分析对比不同坡向各类微地形的物种组成、草本生物量、植被盖度及植物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1)各类微地形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植被盖度、草本生物量及植物多样性指数多优于原状坡,其中切沟和塌陷的植被状况最优,其次为浅沟和缓台,陡坎最差;2)各类微地形植物群落的Simpson指数与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趋势一致,均为切沟>塌陷>缓台>浅沟>陡坎>原状坡,其中切沟和塌陷的植物群落所处的自然演替阶段高于其他微地形;3)经过15年自然恢复,半阳坡形成以星毛委陵菜、赖草等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种的植物群落,半阴坡形成以铁杆蒿、茭蒿等地带性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种的植物群落,半阴坡各类微地形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状况、草本生物量、植被盖度以及植物多样性特征指数均优于半阳坡。掌握不同微地形植被配置的差异,有助于提高陕北黄土区植被恢复措施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卢纪元朱清科陈文思王瑜
关键词:微地形物种组成植被盖度植物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
陕北黄土区微地形土壤水分对降水特征的响应被引量:16
2014年
利用标准化降水指数分析了吴起县1957—2012年的全年、生长季的降水特征,以及缓坡和陡坡不同微地形土壤水分在2008—2012年生长季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吴起县1957—1986年的降水波动较大,出现极端、严重干旱和湿润年份,但1987年以来则表现为轻微干旱、湿润或正常;生长季标准化降水指数与各点土壤水层厚度变化值呈正相关关系,与塌陷、缓坡的相关程度(R^2)低于0.8,与切沟、缓台及浅沟的相关程度介于0.8-0.9之间,与其他各点的相关程度大于0.9;生长季各点土壤水层厚度变化值存在显著差异,且缓坡、塌陷和缓台的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点。
赵维军马欢朱清科张岩刘蕾蕾王瑜
关键词:陕北黄土区微地形土壤水分降水标准化降水指数
陕北黄土区自然恢复植物群落优势种种间关系研究被引量:10
2016年
从优势种种间关系入手,探索陕北黄土区自然恢复植物群落机理为近自然造林植物配置提供理论依据。基于2×2列联表,采用W检验、X^2检验、联结系数AC及共同出现百分率PC方法,对陕北自然恢复15年的植物群落优势种种间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该植物群落总体联结性VR(方差比率)>1,统计量W>X_(0.05)~2(N),说明该植物群落总体种间表现出正关联,且达到显著水平。20个优势种种间联结性的分析结果表明,正关联种对的数量(114)多于负关联种对(75),无关联种对为1,且联结程度呈极显著和显著的种对数所占比例较小;种对间的正负关联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植物之间生态位的重叠和分离。陕北黄土区植被自然恢复15年,大多数植物种的分布较为独立,群落仍处于演替之中。
陈文思朱清科卢纪元王瑜王利娜
关键词:陕北黄土区自然恢复优势种种间联结性
陕北黄土区不同微地形土壤水分变化趋势分析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干旱少雨、蒸发性强,降雨成为当地土壤水分的主要来源,而黄土坡面微地形对降水进行二次分配,因此研究不同立地类型的微地形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趋势,可以为困难立地类型的微地形的植被生长和恢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文选择缓台、塌陷、陡坎、切沟和浅沟5种微地形的土壤水分为研究对象,于2010年8月至2013年6月在吴起县合沟流域阳坡上的定位观测数据,利用自相关检验、Mann-Kendall趋势检验、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研究5种微地形0~160 cm各土层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结果】在检测期间的全年和生长季中,微地形的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增加呈现增大的趋势,其中切沟的土壤含水量相对较高,陡坎最低。各土层的土壤水分存在显著的正自相关性;5种微地形土壤水分在检测期间的变化趋势均不显著,其中塌陷的土壤水分在各土层均有微弱增加的趋势,其他4种微地形的土壤水分在各土层的变化趋势均有增有减;缓台、塌陷、陡坎、切沟和浅沟5种微地形在观测期间的变化速率也有差异,相对而言塌陷的土壤水分变化速率最快。【结论】综合分析可得,在监测期间,切沟的土壤含水量最高,但塌陷的增长速率较快。
申明爽朱清科王瑜梅雪梅苟清平刘昱言
关键词:土壤水分微地形黄土
陕北黄土区不同林地土壤干燥化效应被引量:15
2019年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虽然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加剧了区域土壤水分亏缺与土壤干燥化程度,同时制约着植被构建。选取陕西省吴起县金佛坪流域山杏、油松、刺槐、小叶杨和沙棘5种植被类型,对照荒草地。采用人工土钻法取样,分析不同植被类型0—10 m的土壤湿度特征和土壤干燥化效应。结果表明:各植被类型浅层和深层土壤水分均存在显著差异;与荒草地相比,各类林地均出现土壤水分过度消耗,其中刺槐林过耗量最大,山杏林最小;各林地均出现土壤干层,其中刺槐林、小叶杨林和山杏林土壤干层都已达到10 m以下,植被是深层土壤水分的主要影响因素。5类林地的土壤干燥化指数平均值39.26%,都远高于荒草地-9.57%。土壤干燥化强度为小叶杨(80.19%)>刺槐(78.03%)>沙棘(55.38%)>山杏(37.94%)>油松(32.34%),这是树种、林木大小和密度、林分生物量、树龄等生长指标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今后植被恢复中,应注意根据当地土壤水分条件,合理选择节水树种和合理设计林分结构,尽量避免或减轻土壤干化,维持较高的植被稳定性。
苟清平朱清科李依璇申明爽刘昱言梅雪梅王瑜
关键词:陕北黄土区人工林地土壤湿度土壤干层
陕北半干旱黄土区沙棘人工林的死亡率及适宜地形因子被引量:14
2016年
【目的】确定沙棘人工林在陕北半干旱黄土区适宜的地形条件,为该区人工林的稳定性建设及其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样方法对陕西省延安市吴旗县的13年生沙棘人工林进行调查,采用相关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从坡位、坡向和坡度3个方面,比较不同地形条件下沙棘人工林的死亡率差异。【结果】随坡位降低,沙棘人工林的死亡率先增大后减小,上坡、中坡和下坡的平均死亡率分别为38%,47%和31%,不同坡位间的差异均不显著;在不同坡向中,沙棘人工林死亡率最轻的是阴坡,最大值仅21%,平均为4%,死亡率最高的是阳坡,最小值为33%,平均值为63%,半阴坡和半阳坡的死亡率介于阴坡和阳坡之间,其中半阴坡的平均死亡率稍低于半阳坡,阴坡与半阴坡、半阳坡、阳坡的死亡率均差异显著(P<0.05);在不同坡向中,沙棘人工林的死亡率均随坡度升高而增大,阴坡死亡率增大趋势不明显,半阴坡呈对数型增大,半阳坡呈直线型,阳坡呈指数型;沙棘人工林死亡率与坡位相关不显著,与坡向和坡度相关均极显著(P<0.01),其中,坡度比坡向对沙棘人工林衰退死亡的影响更大;阴坡沙棘人工林均属于轻度衰退(死亡率0%~30%),半阴坡和半阳坡的平缓坡(5°~15°)和缓坡(15°~25°)属于轻度衰退,陡坡(25°~35°)和极陡坡(35°~45°)属于中度衰退(死亡率30%~70%),阳坡的平缓坡、缓坡和陡坡均属于中度衰退,极陡坡属于重度衰退(死亡率70%~100%)。【结论】在年均降水量小于500 mm的陕北半干旱黄土区,沙棘人工林衰退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水分不足,其适宜的地形条件是阴坡、半阴坡平缓坡、半阴坡缓坡、半阳坡平缓坡和半阳坡缓坡。
陈文思朱清科刘蕾蕾马欢赵维军王瑜
关键词:沙棘人工林坡位坡向半干旱区
陕北黄土区林分空间点格局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林分空间分布格局对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近自然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在陕北吴起县阴坡坡向选取约5.0hm2的林地测得山杏、小叶杨以及榆树等乔木树种的树高、胸径等指标.分析林分的树高与胸径分布特征,并采用空间点格局方法分析山杏、小叶杨、榆树等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种群间的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1)山杏、小叶杨及榆树均以中树和大树为主,幼树较少;(2)山杏、小叶杨及榆树种群在0—100m空间尺度内均为聚集分布,但山杏种群在r=70m时达到最大聚集强度,小叶杨与榆树种群在r=40m时达到最大聚集强度;(3)山杏与小叶杨种群在0—20m空间尺度内关联性不显著,在20—100m内呈显著正关联性,榆树与山杏、小叶杨种群在0—100m空间尺度内均呈显著负关联性.因此,该区近自然造林时小叶杨可混交在山杏林隙内,且山杏造林规模的最大半径为70m,混交在林隙内的小叶杨造林规模的最大半径为40m.山杏与榆树不可混交.
赵维军朱清科李萍张岩秦伟赵彦敏马欢王瑜
关键词:点格局分析黄土区
陕北黄土区人工林地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规律被引量:14
2015年
不同林地类型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林分消耗土壤水分及其稳定性的特征。选取陕北黄土区3种典型人工林地—油松林、山杏林和沙棘林下土壤水分为研究对象,选取荒草地为对照组,分析研究其土壤水分在0-180 cm土层内的垂直分布规律及剖面垂直分层特点。结果表明:人工油松林地及山杏林地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逐渐减少趋势,减小速率分别是0.019 3、0.020 9%/cm,人工沙棘林地及荒草地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逐渐增加趋势,增加速率分别为0.004 6、0.086 3%/cm;根据变异系数法,土壤水分垂直剖面可分为速变层、活跃层和次活跃层3个层次,分层结果与使用有序聚类法分类的结果较为一致。
王瑜朱清科赵维军王利娜马欢梁非凡赵兴凯李安怡
关键词:人工林土壤水分黄土区
黄土高原近50年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22
2016年
为了揭示黄土高原近年来降水量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以黄土高原区域及周边72个气象基准站1961—2012年52 a逐日降水资料为基础,通过泰森多边形法将各雨量站的降水量展布到整个区域,采用M-K趋势检验法分析年降水的年际、年内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黄土高原年降水量时间变化呈缓慢下降趋势,UFK曲线小于0且没有超出置信线。空间上整体呈下降趋势,出现阳泉、榆社站两个显著减少中心,β值分别为-3.3 mm·10a-1和-2.1 mm·10a-1。(2)黄土高原春季多年平均降水量整体呈不明显下降趋势,1961—1963年与1966—1987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1963—1966年与1987—2012年呈增加趋势。空间上西部、北部地区大部分呈增加趋势,五台山增加幅度最大,β值为2 mm·10a-1。(3)夏季多年平均降水量呈明显下降趋势,2008年左右为突变点,2008年以后降水量下降显著。空间上整体呈下降趋势,较明显的减少中心有环县、延安、西峰镇、平凉和临汾,β值分别为-0.9、-0.9、-0.8、-0.8 mm·10a-1和-0.8 mm·10a-1。(4)秋季多年平均降水下降趋势显著,空间变化与夏季类似,减少中心依然是环县、延安、西峰镇、平凉和临汾,β值均为-0.8 mm·10a-1。(5)冬季多年平均降水量整体呈明显上升趋势,空间上降水变化呈缓慢上升趋势,最大上升中心华山,β值仅为0.95 mm·10a-1。
王利娜朱清科仝小林王瑜陈文思卢纪元
关键词:降水量黄土高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