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帮河
- 作品数:35 被引量:95H指数:5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大鼠脂肪干细胞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的研究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研究大鼠脂肪干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及其向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诱导分化潜能。方法取6周龄SD大鼠腹股沟处脂肪组织,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出脂肪干细胞,体外培养。取第3代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测定其CD44、CD34抗原表达,分别用成脂和成骨诱导培养液诱导其向脂肪细胞及成骨细胞分化。油红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和vonKossa染色鉴定其分化能力。结果大鼠脂肪干细胞生长能力旺盛,表达CD44,而不表达CD34;定向诱导后,油红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和vonKossa染色阳性。结论大鼠脂肪组织可分离培养出脂肪干细胞,能向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诱导分化,有可能成为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之一。
- 程文丹赵宇何金生汪春兰王帮河谢灿张梅陆艳艳
- 关键词:成骨细胞脂细胞
- 带穿支血管的胸三角扩张皮瓣在面颈部瘢痕修复中的应用被引量:7
- 2010年
- 1965年Bakamjian等首先报道胸三角皮瓣并用于面颈部创面修复取得较良好效果,但因皮瓣较厚、臃肿、切取的面积与供区修复矛盾限制其应用。为此,我们应用带有穿支血管的胸三角扩张皮瓣修复面颈部瘢痕,2000至2008年共完成手术16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 商子寅赵宇王帮河汪春兰吴丽丽孙伟
- 关键词:胸三角皮瓣面颈部瘢痕瘢痕修复扩张皮瓣穿支
- 重组共表达质粒pIRES-hVEGF_(121)cDNA/hBMP-4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共表达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观察重组共表达质粒pIRES-hVEGF121cDNA/hBMP-4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后的共表达情况,为骨缺损的联合基因治疗奠定基础。方法使用全骨髓培养法分离、培养大鼠MSCs;重组共表达质粒pIRES-hVEGF121cDNA/hBMP-4经酶切鉴定后,在脂质体介导下将其转入大鼠MSCs,提取总RNA和总蛋白,进行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重组共表达质粒pIRES-hVEGF121cDNA/hBMP-4成功转染至大鼠MSCs中,并获得有效表达。结论hVEGF121和hBMP-4在大鼠MSCs中获有效表达,为骨缺损的联合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 周志林汪春兰赵宇韩雷曹东升丁浩王帮河
- 改良Mckissock法巨乳缩小术被引量:4
- 2006年
- 目的:探讨重度乳房肥大下垂的理想术式。方法:应用改进的Mckissock术式行乳房缩小术。结果:17例(32只)重度乳房肥大下垂术后外观挺拔,无乳头乳晕坏死发生和其他并发症。结论:改进的Mckissock法乳房缩小整形术手术方法简便,术后乳房外观良好,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 姚远汪春兰高学宏曹东升丁浩王帮河朱华锋
- 关键词:巨乳
- 输卵管显微复通术中较大面积浆膜缺损的整形修复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整形外科技术修复输卵管显微复通术中较大面积浆膜缺损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在绝育术后要求行输卵管显微复通术的患者中,对其中因采用Pom eroy改良法绝育术式而造成输卵管浆膜有较大面积缺损的56例患者,根据浆膜缺损面积的大小分别采用Z成形、旋转浆膜瓣及腹膜游离移植3种不同的修复方法进行修复。结果经随访,56例患者行输卵管显微复通术后,复通率100%(56例),其中宫内受孕率85.7%(48例),异位妊娠率1.8%(1例),至今未受孕患者共7例,行输卵管造影检查显示管腔形态完整、通畅。结论根据整形外科修复原理,应用Z成形、旋转浆膜瓣及腹膜游离移植3种方法可修复输卵管浆膜较大面积的缺损,使输卵管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避免复通术后粘连,有效提高复孕率。
- 周志林汪春兰赵宇曹东升丁浩王帮河
- 体表巨大神经纤维瘤的手术治疗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探讨体表巨大神经纤维瘤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15例体表的巨大神经纤维瘤,采用“S”形切口,直接大部分切除瘤体,术中采用肿胀麻醉技术、分段切除、边切开边缝合的方法,配合控制性降压技术,创面予以直接拉拢分层缝合。结果所有病例术中出血少,未予输血,术后2周拆线,11例切口一期愈合,4例有部分伤口裂开,经换药而愈。结论对体表巨大的神经纤维瘤行切除手术,术中采用肿胀麻醉技术、分段切除、边切开边缝扎的方法,配合控制性降压技术,可显著降低手术风险,最大限度地切除瘤体可取得较好的功能及外观恢复。
- 曹东升盛辉丁浩王帮河杨涌汪春兰
- 关键词:麻醉
- 从Hep-2细胞克隆hFGF-2 cDNA及序列分析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 从Hep 2细胞(人喉鳞癌细胞)克隆人的FGF 2cDNA,用于下一步构建携带hFGF 2cDNA的非复制型腺病毒载体。方法 设计和合成引物,提取Hep 2细胞的总mR NA,通过RT PCR扩增出目的cDNA,然后将其重组到pGEM TEasy载体中送测序分析。结果 经基因测序分析表明,从Hep 2细胞克隆的hFGF 2基因序列与已报告的序列,除在ATG后的第24位碱基发生无意突变外(由G→A),其他序列则完全一致。结论 从Hep 2细胞的总mRNA中成功克隆出hFGF 2的基因片段。
- 王帮河何金生汪春兰赵宇汪红俊曹东升
- 关键词: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DNA
- 腺病毒载体介导VEGF cDNA和bFGF cDNA联合治疗缺血皮瓣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探讨以腺病毒载体局部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d-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d-bFGF)基因治疗对大鼠缺血皮瓣生存的影响。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在其背部形成8cm×2cm的缺血皮瓣。于皮瓣远端皮下分别注射Ad-VEGF和Ad-bFGF(目的基因组),Ad-VEGF(基因对照组),Ad-bFGF(基因对照组)Ad-GFP(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对照组),PBS(磷酸盐缓冲液空白对照组)。48h后按原设计掀起皮瓣并原位缝合,术后7d,测量皮瓣的成活面积及免疫组化,组织学检查等。结果目的基因组皮瓣成活面积比及单位面积微血管密度与其它4个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免疫组化目的基因组毛细血管周围VEGF、bFGF沉积。结论以腺病毒为载体局部应用VEGF和bFGF基因能增加缺血皮瓣的成活面积。
- 王伟曹东升王帮河汪春兰
- 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腺病毒皮瓣
- 腺病毒介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促进大鼠随意皮瓣的早期断蒂
- 2006年
-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基因转染大鼠皮瓣,对皮瓣早期断蒂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8/2005-09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动物实验中心及中心实验室完成。健康SD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成3组:目的组、绿色荧光蛋白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所有实验大鼠背部设计2cm×6cm随意皮瓣,蒂位于髂脊水平。皮瓣形成后,术时即刻将磷酸盐缓冲液稀释的重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携带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基因溶液(目的组)、磷酸盐缓冲液稀释的重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携带绿色荧光蛋白溶液(荧光蛋白对照组)、磷酸盐缓冲液溶液(空白对照组)1mL注射到大鼠皮瓣内,给药后即刻以3-0丝线原位缝合,继续单笼饲养。所有实验大鼠皮瓣4d后断蒂,断蒂后7d观测皮瓣存活面积,取皮瓣远端存活区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组织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表达情况,用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血管密度。结果:①断蒂后7d,所有实验动物全部存活,皮瓣存活区与坏死区已经明确。②皮瓣存活率、皮瓣血管断面密度目的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犤皮瓣存活率:目的组为(98.8±1.5)%,荧光蛋白对照组为(78.3±2.5)%,空白对照组为(79.2%±2.4)%;皮瓣血管断面密度:目的组为(49.6±6.3)个/高倍视野,荧光蛋白对照组为(37.5±3.0)个/高倍视野,空白对照组为(39.5±3.0)个/高倍视野,P<0.05犦,对照组之间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各组均可见棕黄色颗粒沉积,目的组比对照组染色深。④组织学观察,目的组皮瓣真皮、肉芽及肌肉中可见大量毛细血管,而对照组较少。结论:应用重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携带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基因转染大鼠皮瓣具有促进皮瓣早期断蒂的作用。
- 朱华锋汪春兰曹东升王帮河丁浩赵宇
- 关键词:腺病毒科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疗法
- 改良延迟小腿内侧逆行筋膜皮瓣交腿移植修复复杂创面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评估改良小腿内侧逆行筋膜皮瓣交叉移至在治疗复杂创面中的应用。方法 12例患者应用改良小腿内侧逆行筋膜皮瓣进行创面修复,其中7例为胫骨外露,3例为感染创面,2例为压力性溃疡。结果 17例皮瓣全部成活,伤口一期愈合。术后随访1~3年,皮瓣外形与功能均满意。结论复杂创面应用小腿内侧逆行筋膜皮瓣交叉移植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效果良好的优点。
- 王帮河汪春兰曹东升丁浩张林
- 关键词:交腿皮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