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燕琴

作品数:51 被引量:727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民族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7篇经济管理
  • 9篇社会学
  • 5篇文化科学
  • 2篇政治法律
  • 2篇历史地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9篇旅游
  • 12篇生态旅游
  • 10篇乡村
  • 8篇生态旅游者
  • 8篇旅游者
  • 7篇乡村旅游
  • 5篇游客
  • 5篇旅游扶贫
  • 5篇民族
  • 5篇扶贫
  • 4篇视域
  • 4篇自然保护
  • 4篇民宿
  • 3篇游客管理
  • 3篇生态
  • 3篇室韦
  • 3篇自然保护区
  • 3篇旅游业
  • 3篇民族村
  • 3篇可持续旅游

机构

  • 46篇中央民族大学
  • 5篇北京大学
  • 3篇北京第二外国...
  • 2篇湖南师范大学
  • 2篇太原工业学院
  • 2篇中山大学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云南财经大学
  • 1篇北京工商大学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南开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南昌大学
  • 1篇南京理工大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湖北大学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作者

  • 51篇李燕琴
  • 2篇唐承财
  • 2篇于文浩
  • 1篇李志飞
  • 1篇王兆峰
  • 1篇刘蕾
  • 1篇徐虹
  • 1篇孙九霞
  • 1篇李同昇
  • 1篇戴学锋
  • 1篇蔡运龙
  • 1篇黄震方
  • 1篇周国华
  • 1篇吴必虎
  • 1篇章锦河
  • 1篇宋瑞
  • 1篇赵壮英
  • 1篇陈卓
  • 1篇汲忠娟
  • 1篇刘莉萍

传媒

  • 10篇旅游学刊
  • 4篇地理研究
  • 4篇西北民族研究
  • 4篇云南民族大学...
  • 3篇科技导报
  • 3篇地理科学进展
  • 2篇资源科学
  • 2篇管理学报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商业经济与管...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经济地理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生态经济
  • 1篇宁夏社会科学
  • 1篇地理科学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年份

  • 1篇2025
  • 5篇2024
  • 6篇2023
  • 6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5篇2006
  • 1篇2005
  • 4篇2004
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IRT框架视域下的中国旅游减贫特征与模式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旨在通过对中国旅游减贫经验的总结为乡村振兴实践提供指南和理论支撑。【方法】以一体化乡村旅游(IRT)框架对2018—2020年《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中90个中国案例进行内容分析。【结果】(1)IRT框架可修订为由速度、质量、外源性和内源性重构的SQEI框架,并建立起4大类10子类旅游发展模式体系;(2)旅游减贫模式以“企业+就业”的外源质量型模式占比最多、分布最广;(3)东、中、西部减贫模式分别多采用“合作社+就业”的内源质量型、“村企+产业”的内源速度型、“企业+产业”的外源速度型模式;(4)旅游发展模式演化存在垂直和水平两种演化路径。【结论】(1)在IRT框架基础上重构的SQEI框架更加契合中国情境;(2)通过政府调动多方力量参与的中国旅游减贫呈现出政府主导、外源帮扶为主、减贫质量较高三大特征;(3)“企业+农户+合作社”的平衡发展模式是理想的旅游发展型态。推进乡村振兴,各地需要在旅游发展中发挥既有经验优势防止返贫,注重因地制宜振兴乡村,并构建多元主体利益关联的共创机制。
李燕琴崔佳奇施佳伟
占有还是存在:关键事件视域下自然保护地居民生活质量的变迁机理被引量:1
2022年
景村融合共兴是自然保护地居民美好生活实现与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双赢之道。以九寨沟为例,基于历史文本分析旅游发展中的关键事件,用占有与存在这一基耦构建居民生活质量影响框架,研究自然保护地旅游社区居民生存模式的变迁机理,结果显示,在从功能型占有模式到存在型占有模式和占有型存在模式、再到平衡型存在模式或过度型占有模式的变迁过程中,“占有”与“存在”两股力量的动态博弈驱动了居民生活质量变化,而管理价值获取则是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因此,建议在适度满足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条件下,旅游发展政策应更多关注文化保护和公共保障,进而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与公平性。
李燕琴施佳伟李慕芳
关键词:自然保护地居民生活质量关键事件法
聚焦旅游视域下的中国边疆研究被引量:15
2015年
旅游业是中国边疆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多样化手段之一。领土边疆与文化边疆叠合、边疆开发与旅游发展过程耦合,是中国边疆旅游的最大特色,由此带来更加复杂的空间、时间场域,为中国旅游地理学者提供了宏阔的研究视域。作为有潜力的冷点研究,边疆旅游是旅游地理学结合中国现实的新增长点,在第三次边疆研究热潮中旅游学者应有所作为。在综述中西边疆旅游文献基础上,力图通过内涵与外延界定破解中国边疆旅游之题,提出狭义边疆旅游由县域边境旅游和海岛旅游组成,广义边疆旅游为黑河—腾冲一线以西的民族旅游。边疆开发与旅游发展耦合过程、旅游发展引发的边疆人口迁移、对边疆旅游需求的理解与供给管理、海岛可持续旅游开发等是当下边疆旅游研究的重要方向。边疆旅游概念界定与研究主题明晰有利于开拓符合中国地理、文化特征的可持续旅游研究。
李燕琴束晟
关键词:中国边疆边境旅游可持续旅游
乡村非遗数字化创新的主客价值协同路径:共振-共创-共生被引量:14
2023年
乡村非遗数字化传承与创新依托丰富的乡村实践,并结合数字技术赋能,正成为乡村文旅消费升级的重要动能。乡村是建设未来的地方,而数字技术是推动未来发展的引擎。前沿科技带来网络直播、数字藏品、数字博物馆、动漫及游戏等新形式,为本土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新契机。非遗数字化创新指利用数字技术实现非遗资源的新载体展示、新媒介传播和新业态活化,使其从无形形态转变为可共享、可再生的有形数字形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兼具故事感与未来感非遗文化产品的新体验需求。乡村非遗数字化创新还有助于培育乡村新兴业态,丰富乡村居民文化生活、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支撑。
李燕琴王鑫蕊
关键词:内生动力数字博物馆
数实融合赋能区域文旅创新发展——“数字经济与区域文旅高质量发展”专栏序言
2024年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将“数字中国”写入党和国家纲领性文件。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及“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出“加快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
唐承财郑倩倩石金莲宋瑞宋瑞
关键词:智慧旅游实体经济网络化
基于游客建议的自然保护区游客有效管理对策——以北京市百花山自然保护区为例被引量:2
2006年
游客对管理措施的认同程度直接关系到管理效果的优劣。在对百花山游客管理意愿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百花山进行有效游客管理的8条对策:①一个明确的定位;②一个与游客互动的网络平台;③形成以环境解说为主的游客环境教育机制;④建立游客参与机制;⑤完善与生态旅游相协调的设施建设;⑥逐步建立自己的环境监测体系;⑦形成适应生态旅游发展的学习型组织;⑧与其他旅游企业形成战略伙伴关系。
李燕琴
关键词:游客管理自然保护区
旅游开发与乡村振兴耦合模式研究--以泰国湄康蓬村为例被引量:9
2020年
旅游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被寄予厚望,但也要警惕其不当发展在乡村内部制造新的不平衡。本文以泰国"社区本位式旅游"典范湄康蓬村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研究村民对旅游的感知、态度与评价,发现村民感知积极,对旅游发展的支持度大,发展模式认可度高。从实践效果看,湄康蓬村在旅游开发的同时实现了乡村全面振兴,这一成功的耦合模式得益于以长老式文化中间人为核心,以外部支撑和内部增能为两翼的东西合璧式治理。该模式有效结合了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管理,有利于推动垂直治理向合作治理转型。湄康蓬村旅游发展的启示是:(1)重视长老式文化中间人的培育与规制;(2)挖掘收入之外的正向影响与幸福之源;(3)客观看待旅游业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李燕琴Kanokporn Uttasing徐晓俞方圆
关键词:乡村治理
旅游形象口号的作用机理与创意模式初探被引量:144
2004年
要获得优秀的旅游形象口号,在理念核心精确定位的基础上,还要明晰其作用机理,并遵循一定的创意模式。本文就这些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文章提出形象口号在宣传和促销中的“过滤器”衰减机理,并以此为基础总结了形象口号设计的具体要求。然后,依照形象口号创作的不同角度,提出资源导向型和游客导向型两种创意模式。
李燕琴吴必虎
关键词:旅游形象口号创意模式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本土化与国际化被引量:6
2020年
源于西方的国家公园体制正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选择与自然资源管理的关键突破。生态旅游在国家公园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30年的本土化探索启示意义重大。生态旅游概念自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中国,理论与实践共同推动使其具有明显的可持续发展倾向;而西方生态旅游理论反复试错后亦开始呈现大众化可持续旅游转向,中西方在“生态旅游何处去”问题上殊途同归。本文梳理出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4个阶段:1993-1999年的概念引介阶段、2000-2005年的水土不服阶段、2006-2012年的模式创新阶段和2013年至今的知识溢出阶段。为社会科学本土化热议提供了典型案例,有助于中西方生态旅游学者进行对话,有利于夯实中国生态旅游研究的国际地位,对中国国家公园建设路径探索具有启示意义。
李燕琴
关键词:生态旅游本土化国家公园
生态旅游中的游客行为和游客管理研究——以北京市百花山自然保护区为例
随着生态旅游在我国的迅速发展,旅游需求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在提供尽可能高质量的游客体验的同时保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就使得对生态旅游游客,特别是生态旅游者进行研究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目前我国的生态...
李燕琴
关键词:生态旅游游客行为游客管理生态旅游者自然保护区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