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慧华
- 作品数:3 被引量:14H指数:3
-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东北地区亚洲飞蝗染色体核型分析被引量:10
- 2011年
- 采用常规压片法对吉林省亚洲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igratoria(L.)的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亚洲飞蝗性别决定机制为XO型,染色体数目为2n♂=23,染色体组式4L+4M+3S+X,全部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NF=23。染色体中最长(L1)与最短(S11)染色体之比大于4∶1,臂比大于2∶1的染色体的百分比为0,因此亚洲飞蝗的染色体核型属"1C"核型。未发现B染色体和随体。对吉林和新疆2个地区的亚洲飞蝗的染色体核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者虽为同一亚种但分属于2个不同的地理种群,由于所处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染色体核型存在微小的差异。
- 李敏王寅亮宋慧华任炳忠
- 关键词:亚洲飞蝗染色体核型地理种群
- 栗山天牛寄主与非寄主挥发物的研究
- 栗山天牛Massicus raddei (Blessig)是蒙古栎的危险性蛀干害虫,以幼虫钻蛀寄主木质部危害,导致寄主树冠枝条树势衰弱甚至枯死。近年来,栗山天牛危害程度日趋严峻,已成为目前我国东北以栎木为主的天然林区的头...
- 宋慧华
- 关键词:栗山天牛植物挥发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触角电位反应
- 文献传递
- 亚洲飞蝗发声器结构与鸣声时域特征研究被引量:7
- 2011年
- 本文对亚洲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igratoria(L.)发声器的结构及鸣声的时域特征进行了研究。亚洲飞蝗主要的发声方式为前翅中闰脉-后足股节型,即前翅中闰脉的发声齿与后足股节内侧隆线相互摩擦发出鸣声。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对发声器的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亚洲飞蝗前翅中闰脉具有单排规则排列的发声齿,发声齿为圆形颗粒状突起。同种不同个体,发声齿的形态与排列稳定,个体差异不明显。亚洲飞蝗雄性与雌性发声齿的数量和分布存在差异,雄性的发声齿发育较为正常,雌性的发声齿发育不完全,这可能是造成雄性鸣声较为清脆,雌性鸣声较为嘶哑的原因之一。鸣声时域波形图分析结果表明,亚洲飞蝗鸣声的脉冲序列由一系列具有典型双脉冲的脉冲组构成,每个脉冲组持续时间为0.042s,脉冲组间隔为0.073s;脉冲组中2个单脉冲持续时间分别为0.015s和0.017s,2个单脉冲的脉冲间隔约为0.0075s。
- 李敏王寅亮宋慧华刘斐任炳忠
- 关键词:亚洲飞蝗发声器鸣声时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