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谋

作品数:27 被引量:104H指数:7
供职机构: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血小板
  • 5篇愈合
  • 5篇创面
  • 4篇血小板凝胶
  • 4篇富血小板
  • 4篇创面愈合
  • 3篇动物
  • 3篇血浆
  • 3篇输血
  • 3篇体外
  • 3篇细胞
  • 3篇富血小板血浆
  • 2篇蛋白
  • 2篇动物实验
  • 2篇冻干
  • 2篇短波紫外线
  • 2篇新鲜血
  • 2篇新鲜血小板
  • 2篇血管
  • 2篇增殖

机构

  • 26篇广州军区广州...
  • 9篇广州中医药大...
  • 5篇第三军医大学...
  • 5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广州医科大学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作者

  • 27篇周谋
  • 22篇单桂秋
  • 10篇林放
  • 9篇吕品
  • 7篇施琳颖
  • 6篇李艳辉
  • 6篇马静
  • 4篇李红
  • 4篇李文丹
  • 3篇刘广亚
  • 3篇张雅妮
  • 3篇张爽
  • 2篇丘勇新
  • 1篇许金波
  • 1篇李洪涛
  • 1篇邓江
  • 1篇邓爱民
  • 1篇丁慧慧
  • 1篇浦金辉
  • 1篇耿文艳

传媒

  • 14篇中国输血杂志
  • 5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中医药学报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军事医学

年份

  • 6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4
  • 3篇2003
  • 2篇2002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短波紫外线病毒灭活技术对血小板体外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研究短波紫外线病毒灭活技术处理血小板后其体外功能相关参数的变化。方法白膜法提取血小板,将血小板重悬于PPP、SSP+混合溶液中,调血小板计数约1 000×109/L。短波紫外线照射处理血小板,辐照剂量为0.220 J/cm2。照射处理后扫描电镜观察血小板形态的变化,d1、d3、d5、d7取样检测血小板体外功能相关指标,评估短波紫外线病毒灭活技术对血小板体外功能的影响。结果扫描电镜观察到短波紫外线照射后血小板外形极不规则,伪足伸出,有激活的趋势。实验组血小板相较于对照组计数下降、MPV增加、P-LCR增加,HSR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CK-8法观察血小板线粒体脱氢酶的活性,实验组吸光度值稍低于对照组,d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小板激活标志PAC-1、CD62p,凋亡标志Annexin V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小板ROS中的超氧阴离子含量稍高于对照组,d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波紫外线病毒灭活技术处理血小板导致其活化、凋亡增加,HSR下降,ROS生成增加,该灭活技术对血小板体外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吴红宜单桂秋施琳颖周谋李荣娟
关键词:血小板病毒灭活短波紫外线ROS
纳米压电免疫传感芯片联合检测输血传染病四项指标的初步应用研究
2009年
目的:研制联合检测输血传染病四项指标的纳米压电免疫传感芯片。方法:采用多壁碳纳米管-纳米金固定技术在石英晶体镀金电极分别固定HIV基因工程抗原,HBsAg基因工程抗体,TP和HCV合成多肽和基因工程抗原,运用构建的输血传染病四项指标联合检测纳米压电免疫传感芯片,对20例输血四项全阴样品和抗-HIV、HBsAg、TP和抗-HCV各10例单指标阳性标本进行检测。结果:输血传染病四项指标联合检测纳米压电免疫传感芯片的检测Cutoff值为-27Hz,抗-HIV、HBsAg、梅毒和抗-HCV各10例阳性样品的检测响应值均值分别为-80.3±12.5Hz,-93.4±18.7Hz,-85.9±27.8Hz和-69.8±12.3Hz。TP-HBV间,TP-HCV间有一定弱交叉反应。结论:输血传染病四项指标联合检测纳米压电免疫传感芯片可对抗-HIV、HBsAg、TP和抗-HCV进行准确定性检测。
温颖单桂秋浦金辉周谋
关键词:输血相关传染病石英晶体
一种负载生长因子的明胶缓释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一种负载生长因子的明胶缓释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其以血小板复合生长因子为包裹对象,以明胶微球为载体,浸润膨胀后冷冻干燥制备所得。本发明制备的负载生长因子的明胶缓释微球能有效的应用复合生长因子,能在局部达到缓慢释放且作用...
单桂秋林放施琳颖周谋王玲
文献传递
一种富含生长因子的壳聚糖可溶性纱布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富含生长因子的壳聚糖可溶性纱布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按照重量比例称取辅料配置血小板预处理液;S2、制备血小板冻干缓冲液;S3、制备预处理的富血小板血浆;S4、配置羧甲基壳聚糖溶液;S5、制备富含...
单桂秋林放施琳颖周谋
文献传递
血小板凝胶制备方法的体外实验研究被引量:18
2011年
目的优化血小板凝胶(platelet gel,PG)的制备方法。方法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不同浓度外源性凝血酶、不同浓度血小板、血小板与激活剂不同比例制备的PG对ECV304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细胞迁移试验检测不同浓度外源性凝血酶对ECV304细胞迁移的影响;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不同浓度外源性凝血酶和不同浓度血小板对VEGF释放量的影响。结果 PG促进ECV304细胞增殖和迁移;加入外源性凝血酶PG形成时间为40~60s,而不加外源性凝血酶PG形成时间600~1 200 s,但是不同浓度(0、100、1 000 U/ml)的凝血酶对ECV304细胞增殖和迁移影响甚微;PG促ECV304细胞增殖作用随血小板浓度的增加而增强,血小板浓度处于(1 500~2 500)×109/L时趋于稳定;富血小板血浆(PRP)与激活剂的比例为10∶1时促细胞增殖效果略优于5∶1;PG上清中VEGF含量随着PRP中血小板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浓度(0、100、1 000U/ml)凝血酶制备的PG上清中VEGF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采集PRP的血小板浓度(1 000×109/L左右)已能保证细胞增殖效果、满足用于临床的PG需求;PG是否添加激活剂凝血酶应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选择。
单桂秋李艳辉张雅妮刘广亚吕品周谋丘勇新
关键词:血小板凝胶ECV304细胞增殖迁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混合血小板凝胶促进新西兰兔创面愈合的实验研究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研究人源性混合血小板凝胶对新西兰兔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手工分离的人源性混合血小板为原材料,加入不同激活剂(含有1 000 U/ml、100 U/ml、0 U/ml凝血酶的10%葡萄糖酸钙溶液)制备PG,血小板与激活剂按体积10∶1混合。新西兰兔24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4组,6只/组,每只制备2个创面,创面采用不同的敷料外敷:对照组敷料为无菌纱布,另3组(实验组)敷料为不同浓度凝血酶的激活剂制备的PG纱布。在术后d5、10、15、20更换敷料并切取病理组织标本,HE染色观察。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创面愈合率的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肉眼观察创面愈合质量有较明显差异。组织学观察显示,实验组成纤维细胞排列整齐,紧密有序,细胞增生较快,新生血管出现早且丰富,新生皮肤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人源性混合血小板凝胶能促进新西兰兔创面愈合,有临床研究和应用价值。
李艳辉单桂秋张雅妮刘广亚吕品周谋丘勇新
关键词:血小板凝胶创面愈合动物实验
同源异体血小板凝胶治疗糖尿病性难愈合创面的研究被引量:14
2011年
目的评价同源异体血小板凝胶促进糖尿病性难治创面愈合的疗效。方法采用同源异体单采血小板为原料制备血小板凝胶(platelet gel,PG)。32例患者分为皮肤溃疡型和窦道型2类,各类分别设立对照组与实验组,皮肤溃疡型各10例,窦道型各6例,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方法,实验组采用PG治疗,观察并记录创面愈合情况,测量愈合面积或体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2例糖尿病性溃疡患者综合疗效评价统计结果显示,糖尿病性皮肤表面溃疡型和窦道型溃疡种类型的PG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12周痊愈率达到87.5%,而对照组仅为12.5%。皮肤溃疡型和窦道型创面治疗第3、6、12周时的愈合率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具有疗程短、换药间隔时间长、愈合质量好等优势。结论同源异体血小板凝胶用于治疗糖尿病性难治性溃疡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治疗方法,无不良反应,是一种简单易行、安全有效的治疗糖尿病性难治性创面愈合的方法。
单桂秋李艳辉张雅妮邓爱民李红梅吕品周谋刘广亚
关键词:血小板凝胶糖尿病创面愈合
中药对粘附分子表达调节的研究被引量:12
2002年
目的 :探讨中药调节粘附分子表达的机理。方法 :通过文献报道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其中以活血化瘀药和清热解毒药最为显著 ,阐述了中药对粘附分子的作用及影响。结果 :大量研究表明 ,中药在调节LFA - 1细胞 (D1 1 a/CD1 8)、I(AIU -ICD54)、CD1 8/CD1 1 b、VCAM - 1等具有重要作用 ,这将中药的药理作用提高到了基因调控水平。结论 :今后从分子免疫学的深度 ,应用药物基因组学作用于中西医结合防治领域。
李红周谋
关键词:粘附分子中药调节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中药
输血科开展富血小板血浆治疗的可行性探讨——附176例PRP应用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3
2018年
目的探讨输血科在当前输血医学的发展新形势下开展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的可行性。方法总结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月本科独立完成或与临床科室配合完成的来自门诊或住院的176名接受PRP治疗患者的情况,以证明PRP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合实践重点阐释输血科开展PRP治疗的可行性、必要性和紧迫性。176例自愿接受PRP治疗的病案资料包括糖尿病慢性难愈合皮肤溃疡创面67例、整形美容配合治疗100例、膝关节损伤16例。血液采集、PRP、血小板凝胶(PG)或PG上清液的制备和质量控制均由输血科完成,糖尿病慢性难愈合皮肤溃疡创面和膝关节损伤的PRP治疗由输血科医师独立完成,整形美容配点阵激光/水光针联合PRP/PG上清治疗由输血科医师配合整形美容科医师完成。结果糖尿病慢性难愈合皮肤溃疡患者接受异体PRP治疗12周后的痊愈率36%(24/60)、显效率18%(12/60)、好转率26.67%(16/60)、无效率13.33%(8/60);美容整形科接受自体点阵激光/水光针联合PRP/PG上清液治疗后,总痊愈率99%(99/100)中痊愈60例、显效30例、有效9例、无效1例;运动损伤患者在接受自体PRP治疗后,痊愈率0、显效率25%(4/16)、有效率75%(12/16)、无效率0,总有效率100%。结论输血科有能力独立完成或配合临床科室开展PRP治疗。
周谋林放施琳颖李艳辉单桂秋
关键词:血小板凝胶整形美容
冻干血小板在促SD大鼠急性创面愈合中的实验研究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建立SD大鼠急性创伤模型,探讨冻干人血小板(Freezing-dried Platelets,FDP)对SD大鼠急性创伤的促愈合作用。方法 SD大鼠60只,在每只大鼠背部脊柱两侧各剪下2个直径为1.2 cm的圆形全层皮肤。将每只大鼠背部4个创面分配到4个组:FDP组、新鲜血小板(platelet rich plasma,PRP)组、重组型人表皮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rh EGF)组和空白对照组(blank control,BC)。分别于造模后即刻给予FDP(0.85 m L/cm2)、PRP(0.85 m L/cm2)、rh EGF(0.5 m L/cm2)和凡士林纱布进行治疗,每间隔两天清洗伤口后更换敷料。于d5、d7、d10、d14肉眼观察、拍照,并记录创面愈合情况,计算创面愈合率,取各时间点创缘新生皮肤组织进行HE染色、Masson三色染色和CD34免疫组化三项病理学实验,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肉眼观察各组大鼠创面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趋于缩小,4个重点观测点得出的综合创面愈合率排序为PRP〉FDP〉rh EGF〉BC组。治疗d5的创伤愈合率相近,没有显著差异;d7,PRP组、FDP和rh EGF组的愈合率均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三组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d10时,前3组的愈合率均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PRP组创面愈合率高于FDP和rh EGF组(P〈0.05)。d14,组间的创面愈合率没有明显差异。3种组织细胞学观察炎性细胞浸润、胶原纤维生成、血管生成增生和再上皮化等病理结果显示:FDP与PRP同样能缩短创伤愈合炎症期、促进胶原纤维的生成、加快血管生成、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从而促进急性创伤组织的修复作用。结论 FDP具有与新鲜血小板相近的促进SD大鼠急性创面愈合的作用,并具有优于单一生长因子(rh EGF)的促愈合效果。
唐艳姣周谋施琳颖魏淑贞林放李文丹丁慧慧许育兵单桂秋
关键词:新鲜血小板SD大鼠创伤愈合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