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古茂群

作品数:19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茂名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茂名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白血
  • 12篇白血病
  • 9篇急性
  • 8篇细胞
  • 4篇髓系
  • 4篇粒细胞
  • 4篇基因
  • 3篇髓系白血病
  • 3篇疗效
  • 3篇化疗
  • 3篇病患
  • 2篇血小板
  • 2篇预后
  • 2篇早幼粒细胞
  • 2篇早幼粒细胞白...
  • 2篇造血
  • 2篇髓性
  • 2篇髓性白血病
  • 2篇全反式
  • 2篇全反式维甲酸

机构

  • 19篇茂名市人民医...

作者

  • 19篇古茂群
  • 14篇刘传勇
  • 14篇张雄
  • 6篇廖丽娟
  • 4篇董颖
  • 2篇龚燕玲
  • 2篇欧文新
  • 2篇肖玉梅
  • 2篇古东海
  • 2篇殷果
  • 1篇邵洁莹
  • 1篇魏凯
  • 1篇王艳丽
  • 1篇容中旺
  • 1篇谭世繁
  • 1篇杨景宁
  • 1篇崔秀华
  • 1篇陈尚萍
  • 1篇郝佩佩

传媒

  • 2篇河北医学
  • 2篇中国卫生检验...
  • 2篇右江民族医学...
  • 1篇江西医学检验
  • 1篇中国临床医生...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海南医学
  • 1篇包头医学院学...
  • 1篇广东医学院学...
  • 1篇中国医刊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现代临床医学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国临床实用...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中国医药科学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0
  • 3篇2008
  • 7篇2007
  • 1篇2004
  • 1篇2002
  • 1篇2001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两种剂量维甲酸治疗早幼粒白血病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 :观察两种不同剂量的全反式维甲酸 (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的疗效及其副作用。方法 :采用小剂量全反式维甲酸 (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 2 2例 ,与常规量历史组比较。结果 :1小剂量 ATRA同样有较高的 CR率 (90 .9% )。达 CR时间不延长。2小剂量 ATRA不降低高白细胞血症的发生率。3小剂量 ATRA治疗的副作用可减少、减轻 ,无 1例发生维甲酸综合征 (RAS)。结论 :两种剂量的 ATRA治疗 APL疗效相近 ,但小剂量 ATRA可降低
殷果刘传勇古茂群容中旺
关键词:全反式维甲酸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药物治疗急性
rhG-CSF对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化疗预后的影响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化疗后应用的疗效及时机。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6年6月住院的62例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M3除外),以联合化疗方案诱导缓解治疗后,随机分为3组:G1组(n=20)、G2组(n=18)及非G组(n=24)。G1、G2组接受rhG-CSF治疗,剂量300μg/d,皮下注射:G1组在完成诱导缓解化疗24 h后即开始,G2组在完成诱导缓解化疗后中性粒细胞计数(ANC)<0.5×109/L时开始,2组均在ANC升高至1.5×109/L时停用;非G组不应用rhG-CSF。结果3组临床缓解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1组及G2组粒细胞减少、发生感染的持续时间明显短于非G组(P<0.01)。G1组感染发生率低,与非G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2组感染发生率与非G组、G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性应用rhG-CSF对于预防、治疗老年AML患者化疗后伴感染、发热是有益的,且早期应用能进一步降低化疗后感染的发生。
古茂群邵洁莹张雄刘传勇
关键词: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血病急性化疗
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IL-2及IL-6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被引量:9
2008年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白介素-2(IL-2)及白介素-6(IL-6)水平变化对免疫功能影响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57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化疗后血清IL-2及IL-6含量检测,并与30例正常健康人作对照。结果:急性白血病初治组及短期完全缓解(CR)组IL-2水平分别为(18.69±9.41)ng/L,(29.36±6.30)ng/L,明显低于长期CR组(46.71±8.23)ng/L及正常对照组(53.62±8.86)ng/L;初治组及短期CR组IL-6水平分别为(125.86±15.78)ng/L,(82.27±10.21)ng/L,明显高于长期CR组(30.29±7.63)ng/L及正常对照组(23.46±6.32)ng/L。初治组IL-2和IL-6水平与长期CR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初治及短期CR急性白血病患者IL-2水平低、IL-6水平高,造成免疫抑制状态,白血病易复发。随着CR时间的延长,免疫状态逐渐恢复。
张雄肖玉梅刘传勇古茂群廖丽娟
关键词:白血病白介素-2白介素-6
TA与MA方案治疗初治急性髓性白血病疗效比较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比较吡柔比星(pirarubicin,THP)联合阿糖胞苷(cytarabine,Ara-c)(TA组)和米托蒽醌(mitoxantrone,MIT)联合阿糖胞苷(MA组)治疗初治急性髓性白血病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对2002年6月至2005年6月住院的初治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M3除外),采用以TA或MA的联合化疗方案进行治疗,共86例。其中TA35例,MA51例。结果:TA组与MA组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84.6%,82.4%,一个疗程完全缓解率分别为75.2%,72.7%,总有效率分别为88.6%,86.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初治的急性髓性白血病,THP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和MIT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均可取得满意的疗效,TA方案较MA方案更为安全。
古茂群张雄刘传勇
关键词:白血病粒细胞米托蒽醌
卡泊芬净治疗17例恶性血液病并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 观察卡泊芬净治疗恶性血液病并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本科17例恶性血液病并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者,予卡泊芬净治疗,其中9例初始治疗为卡泊芬净,8例为原用其他抗真菌药无效,改用卡泊芬净.卡泊芬净首剂70 mg,继之50 mg,静脉滴注,1次/d,疗程3~30(中位天数14)d.结果 17例IFI患者中3例治愈,8例显效,3例病情稳定,3例出现病情进展,治疗有效率64.7%.仅1例出现皮疹和1例出现转氨酶轻度升高,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卡泊芬净能有效治疗恶性血液病并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且对药物耐受好,无明显毒副作用.
张雄廖丽娟古茂群刘传勇
BCR-ABL融合基因ABL激酶区突变对慢性髓系白血病酪酸激酶抑制剂(TKI)耐药的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BCR-ABL融合基因ABL激酶区突变对慢性髓系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 CML)酪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TKI)耐药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于我院就诊的60例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CML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巢式RT-PCR对患者骨髓液BCR-ABL mRNA内ABL激酶区序列进行逆转录扩增和测序,进行同源性比较分析ABL激酶区突变,并分析其与伊马替尼耐药的关系。结果:(1)60例CML患者中发生21例ABL激酶区突变,共检测出22种点突变共38次,CML患者发生ABL激酶区突变的阳性率35.00%;60例患者中共发生耐药19例,伊马替尼治疗CML患者的总耐药率为31.67%(19/60),伊马替尼治疗CML患者发生突变后的耐药率为90.48%(19/21)。(2)分层研究中CML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患者的突变率和耐药率分别为16.67%(3/18)、33.33%(1/3)、30.77%(8/26)、100.00%(8/8)、62.50%(10/16),100.00%(10/10)。各疾病时期患者的突变率和耐药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马替尼治疗CML患者容易引起ABL激酶区突变,导致患者耐药。ABL激酶区突变存在突变位点广泛,性质多样等特点,且与疾病进展情况有明显关联。
杨威张雄陈强萍郝佩佩古茂群
关键词:慢性髓系白血病耐药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诱导化疗血小板减少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对急性白血病(AL)患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AL患者67例,其中35例在化疗结束24小时后给予rhIL-11 50μg/(kg.d),皮下注射,连用14天,观察rhIL-11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以32例未用rhIL-11治疗的患者做对照。结果治疗组在rhIL-11治疗后血小板恢复效率77.2%;对照组血小板自行恢复56.2%。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用药后1周、2周血小板计数分别为(63.50±6.72)×109/L、(98.80±9.68)×109/L;对照组分别为(42.30±6.28)×109/L、(70.20±7.22)×109/L,治疗组较对照组血小板恢复时间缩短,P<0.05。治疗期间输注血小板的数量,治疗组少于对照组P<0.05。常见不良反应轻,停药后自行消失。结论rhIL-11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诱导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有效、安全,可加速血小板数量的恢复,减少患者对血小板输注的需求。
张雄刘传勇古茂群廖丽娟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1急性白血病血小板减少
血液病患者机采血小板无效输注与血小板抗体相关性的研究
2010年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机采血小板无效输注(platelet transfusion resistance,PTR)与血小板抗体相关性。方法以计算血小板计数纠正增加指数(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CCI)作为PTR的量化的判断依据,观察207例的血液病患者进行机采血小板输注效果,并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检测血小板抗体,计算PTR发生率及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将研究对象分为血小板抗体阳性组及血小板抗体阴性组,比较两组血小板输注效果及1hCCI、24hCCI值。结果PTR发生率为43.0%,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37.2%;血小板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的PTR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小板抗体阳性组1hCCI及24hCCI明显低于血小板抗体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液病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前需进行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配型,有效地预防免疫性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发生。
刘传勇张雄古茂群古东海廖丽娟
关键词:血小板抗体血小板输注无效血液病
不同剂量地西他滨治疗MDS的疗效及毒副反应评价
2020年
目的探讨应用不同剂量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8月~2019年1月收治的MDS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剂量组[20mg/(m^2·d)×5d]与低剂量组[15mg/(m^2·d)×5d]两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地西他滨静脉滴注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常规各项指标变化、毒副反应及支持治疗情况。结果低剂量组治疗总有效率为40.00%与常规剂量组的3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低剂量组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3~4级血小板减少、3~4级贫血发生率均低于常规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低剂量组出血、发热、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常规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低剂量组治疗期间红细胞输注量、血小板输注量均低于常规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低剂量地西他滨治疗MDS疗效确切,可显著降低药物毒副反应,减少输血量。
董颖张雄古茂群曾权祥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地西他滨毒副反应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观察及生存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2024年
目的观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并分析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接受allo-HSCT治疗的AML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造血重建情况、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情况、生存情况、复发情况和移植相关死亡(TRM)情况,并分析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32例接受allo-HSCT治疗的AML患者均实现粒系重建,重建时间为10~26 d,中位时间为11.0 d;30例患者实现巨核系重建,重建时间范围为10~54 d,中位时间为13.5 d。可评估的30例患者中,10例患者发生急性GVHD(发生率为33.33%),10例患者发生慢性GVHD(发生率为33.33%)。截至2023年5月31日,随访时间范围为2~2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4.5个月;30例患者中,28例患者存活(25例处于无病生存状态),2例患者死亡。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5岁(P=0.035,HR=2.021)、移植后复发(P=0.021,HR=2.546)是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30例患者中,5例患者复发,复发时间范围为6~24个月,中位时间为9.0个月。5例复发患者中,2例患者死亡(非TRM)。结论allo-HSCT是治疗AML的有效方法,年龄>35岁、移植后复发是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董颖张雄杨威李赞乐颖古茂群
关键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急性髓系白血病生存预后复发影响因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