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灿
- 作品数:48 被引量:169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极光沉降粒子能量的变化特征
- NOAA/SEC 发布的用 POES(Polar orbiting environmental satellite)系列卫星观测数据计算得到的极光沉降粒子半球估算能量 EPI(Estimated Power input)...
- 刘晓灿陈耿雄徐文耀
- 关键词:地磁活动
- 文献传递
- 特大目标分类别的地震抢险方案模型设计研究
- 2009年
- 研究“十五”“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中“地震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一部分。主要研究“特大目标分类别的抢险设计方案和通用性建议模型”,它主要是为地震应急指挥提供辅助决策背景支持信息和特大目标分类别的抢险设计方案,通过检索和查询应急基础数据库,生成专题图表,显示特大目标的相关信息,并结合灾区实际情况,为指挥部成员提供提醒性的决策参考信息。
- 马君钊陈化然刘晓灿何宇飞邱虎贺同江李金壵
- 关键词:地震应急
- 数字电磁资料在地震监测中深入应用的讨论被引量:1
- 2009年
- 电磁学方法是国内外公认的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地震监测预报方法之一。本文提出并讨论了"地震电磁动态特征研究"课题的具体思路,供大家讨论、指正,即:通过对其全国地电场、地磁场、地电阻率、地震电磁波和GPS TEC等数据的汇集,进行数据处理方法研究,分析地震电磁场动态演化特征,定期形成"动态演化"数据产品,为相关部门分析预测地震提供背景信息;同时,积累资料和震例分析经验,为开展前兆分析方法和地震电磁效应机理等研究提供依据。
- 陈化然张建国朱涛杨冬梅刘晓灿袁宝珠马新欣
- 关键词:地震地磁场地电场地震电磁波地电阻率
- 基于GPS和COSMIC数据分析汶川地震TEC和N_mF2扰动被引量:8
- 2014年
- 使用相关方法和welch法计算功率谱密度研究汶川地震前后GPS TEC在时域和频域上的变化,并进一步分析N_mF2空间分布变化.得出主要结论,震前5月9日开始TEC平常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被打破,24 h全日波、12 h半日波成分功率谱密度幅度值变化明显.5月12日至6月11日N_mF2变化幅度明显增大.研究结果显示,TEC和N_mF2时空分布变化存在电离层震前扰动和同震响应,并且TEC震后的异常变化相比震前更加显著.表明使用的方法可以有效检测到地震发生前后电离层异常扰动信号.
- 马新欣林湛陈化然金红林焦立果刘晓灿
- 关键词:汶川地震TEC同震响应
- Sq等效电流在太阳活动周中的分析研究被引量:9
- 2014年
- Sq电流体系的产生与太阳密切相关,太阳的活动情况会对Sq电流体系造成直接的影响.本文应用1996年至2006年(第23太阳周)INTERMAGNET地磁台网以及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国家地磁台网中心的全球地磁场观测数据,通过球谐分析的方法建模,对11年期间每月Sq内外源等效电流体系进行分离,分析Sq内外源等效电流在太阳活动周中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Sq内外源等效电流强度与太阳黑子的变化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内外源等效电流强度在太阳活动高年期间明显大于其在太阳活动的上升年和下降年期间的强度;Sq内外源等效电流焦点的纬度变化与太阳活动没有显著的一致性;Sq内外源等效电流强度的季节效应在太阳活动的高年和低年具有显著的差别,太阳活动高年期间等效电流强度在分点季节最大,而在其他年份南北半球的等效电流强度都是在各自半球的夏季达到最大.
- 赵旭东杨冬梅何宇飞于培青刘晓灿张素琴罗开奇胡秀娟
- 关键词:球谐分析地磁场太阳活动
- Sq内外源电流体系中国地区变化特征被引量:2
- 2014年
- 利用球冠谐分析法对2009年我国35个绝对观测地磁台站的Sq太阳静日变化进行内外源场分离,反演得到三个劳埃德季节(冬季D,分点E,夏季J)相应的内、外源等效电流体系,结果表明Sq外源电流体系在该区域D、E、J三个季节的电流涡中心强度分别为56.2kA、137.7kA、137.9kA,电流涡中心位置的地方时由冬季的1124LT前移至夏季的约1030LT;Sq内源电流体系在该区域D、E、J三个季节的电流涡中心强度分别为21.1kA、63.4kA、72.7kA,电流涡中心位置的地方时由冬季的1100LT前移至夏季的约1000LT.
- 刘晓灿陈化然赵旭东于培青杨军王秋军罗开奇胡秀娟
- 与2005年4月7日西藏地震相关的Demeter数据ELF电场异常特征分析被引量:1
- 2008年
- 众多研究结果表明,大地震前数小时至数十小时在电离层有低频电磁信号异常现象,所以,电磁方法对地震短临预测工作非常重要。自从1983年Larkina发表了对INTERCOSMOS-19卫星经过地震区域时记录数据的处理分析结果,发现震前和震后几十分钟至数小时内甚低频VLF(3~30kHz)电磁信号增强,可与陆基观测一起对电磁场和电离层进行立体监视,使地震电磁信号异常研究工作和地震短临预测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 刘晓灿陈化然
- 关键词:地震相ELF地震短临预测电场电磁信号
- 加强电磁方法在地震监测预测中应用的几个方面
- 2009年
- 虽然经过了“九五”、“十五”,特别是“十一五”建设,我国地面电磁观测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总的来说,地震电磁监测与预测仍然存在如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监测存在空白地区;信息量不足;观测环境恶化;非震异常大量存在,等等。
- 陈化然刘晓灿
- 关键词:地震监测环境恶化
- 极光沉降粒子能量的变化特征
- NOAA/SEC 发布的用 POES(Polar orbiting environmental satellite)系列卫星观测数据计算得到的极光沉降粒子半球估算能量 EPI(Estimated Power input)...
- 刘晓灿陈耿雄徐文耀
- 关键词:地磁活动北半球磁偶极
- 文献传递
- 地电场观测典型干扰数据的修正方法被引量:3
- 2012年
- 研究由于线路故障、直流供电等干扰因素引起的地电场数据变化,尝试使用带阻滤波、经验模态分解等方法排除干扰。处理结果表明,上述方法可以减少干扰因素的影响,有利于提取地震前兆信号。
- 马新欣李大虎张小涛刘晓灿焦立果
- 关键词:地电场经验模态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