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智强
- 作品数:25 被引量:123H指数:6
-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广州市天河区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新型PLA-PVP两亲性共聚物的生物相容性及其复合rhBMP-2后的成骨效能的研究
- 【目的】:本实验采用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PLA—PVP两亲性共聚物(PLA-PVP amphiphilic copolymers)以及PLA—PVP和rhBMP一2(recombinant ...
- 冯智强
- 关键词:骨形成蛋白-2
- 文献传递
- 去抗原猪松质骨修复犬颌骨缺损的影像学分析
- 2017年
- 目前临床应用的异种骨多来源于牛,近年来许多学者对猪骨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因此,本研究利用去抗原猪松质骨修复狗下颌骨缺损,并进行影像学评价,为后期利用组织工程修复颌骨缺损提供新的思路。本研究通过对4只中国杂种犬施行手术,构建了双侧下颌骨骨缺损动物模型,然后采取同体双侧对照原则,随机选取一侧用犬自体骨修复(设为对照组),对侧缺损处用去抗原猪松质骨修复(设为实验组),以钛板钛钉分别予以固定,于术后第12周、第24周进行锥形束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检查,以SPECT与CT进行图像异机融合。研究结果显示,去抗原猪松质骨改建速度虽然较自体骨为慢,但仍可作为支架材料修复颌骨缺损。通过以上研究,本文结果或可为临床修复大面积颌骨缺损所需材料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 陈旭锋陆丽红冯智强殷仲达赖仁发
- 关键词:颌骨缺损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
- 重组人骨形态形成蛋白-2胶原膜复合物对大鼠顶骨矢状缝快速牵张后复发的影响
- 2005年
- 目的 探讨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 2[rhBMP(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胶原膜复合物对大鼠顶骨矢状缝经快速牵张力作用后复发回弹的影响。方法 10周龄SD雄性大鼠 32 只,随机分为自然生长组,单纯牵张组,牵张+胶原膜置入组,牵张+ rhBMP 2 胶原膜复合物置入共 4 组,每组 8只。建立大鼠顶骨矢状缝牵张模型,在实验第0天、第21天及第28天测量大鼠左右顶骨骨孔间的距离,比较计算牵张后复发率; 同时,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 X ray absorptiometry, DEXA)测量大鼠顶骨矢状缝的骨密度. 结果 ⑴加力第21天和第28天时各加力组左右顶骨两骨孔间的距离比空白对照组大( P<0.01)。在第21天时, 各加力组间的距离无差异 (P>0.05),但在第28天时rhBMP 2胶原膜复合物组较其余两组大(成P<0.05)。⑵各加力组间的扩张后复发率有明显差别,单纯牵张组、胶原膜组及 rhBMP 2 胶原膜复合物组的牵张后复发率分别为(53.25±8.80) %、(51.98±5.55) %、(2. 50±0.71) %。(3) 自然生长组在3个时间点的骨密度无明显变化(P>0.05);,rhBMP 2胶原膜复合物组骨密度在第21天时较第0天增加(P<0.01),第28天时进一步增加。其余两组在第21天时降低,第28天时稍有增加,但均比第0天时低(P<0.05)。结论 DEXA能对大鼠顶骨矢状缝新骨形成过程做测?
- 赖仁发周志迎刘湘宁冯智强
- 关键词:牵张胶原膜RHBMP-2复发率天时
- 口腔颌面巨细胞病变临床分析
- 2006年
- 冯智强赖仁发周序珑
- 关键词:细胞病变口腔颌面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巨细胞瘤病理组织学病例资料
- 生长期山羊囊内骨折复位术中保留髁突软骨的重要性及组织学研究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通过组织学观察,探讨髁突囊内骨折内固定术中保留和切除髁突软骨对髁突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6个月龄山羊12只,随机分为实验组(n=8)和对照组(n=4)。实验组双侧髁突造成囊内骨折并同期行手术复位固定,一侧保留髁突软骨,另一侧切除髁突软骨。术后3个月、6个月处死动物,切取髁突标本行石蜡切片和硬组织切片观察骨折愈合和髁突生长情况。结果:实验组髁突骨折愈合良好,钛板被新生骨组织覆盖;HE染色显示,保留髁突软骨组,髁突软骨结构清晰,与正常对照髁突相同,软骨成骨活跃,髁突生长发育正常;切除髁突软骨组,髁突软骨层消失,表面为成熟的骨细胞覆盖,直接与关节盘的纤维组织相连,新生骨组织少见;硬组织切片显示,钛板与骨组织直接结合,未见组织渗出和排异反应。结论:手术复位髁突囊内骨折时保留髁突软骨,不会影响髁突的生长发育;损伤髁突软骨,会造成髁突与关节盘黏连,引起髁突生长发育障碍。
- 冯智强李凌志周志迎何冬梅赖仁发杨驰
- 微创拔牙术和传统拔牙术对下颌阻生智齿拔除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被引量:23
- 2017年
- 目的观察微创拔牙术和传统拔牙术对下颌阻生智齿拔除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口腔科接受治疗的104例下颌阻生智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2例。观察组行微创拔牙术,对照组行传统拔牙术,观察比较两组的手术指标及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术后疼痛程度、张口受限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5%、13.5%,均低于对照组的46.2%、42.3%(P<0.05)。结论微创拔牙术治疗下颌阻生智齿的效果显著,手术时间短,术后疼痛程度低,不影响张口,且术中、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有效。
- 黄海赖仁发冯智强郭观生
- 关键词:下颌阻生智齿并发症
- 开放性手术治疗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
- 冯智强赖仁发陈旭锋
- 3I和奥齿泰种植体系统周围组织稳定性差异的临床对比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3I种植体和奥齿泰种植体修复后对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的影响,为临床种植系统的选择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单牙缺失需种植修复的患者42例,分别行3I种植体(23枚)和奥齿泰种植体(26枚)种植修复,于修复后3、6、9和12个月测量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SBI)、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种植体周围龈沟液(peri-implant crevicular fluid,PICF)的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水平,并选取对侧健康牙作为对照。结果种植体修复后1年,种植体颈部骨组织呈现不断吸收趋势,且奥齿泰种植体骨吸收量大于3I种植体(P<0.05)。在修复后6、9和12个月,3I种植体SBI、PLI均低于奥齿泰种植体(P<0.05),3I种植体AST水平与天然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奥齿泰种植体AST水平高于天然牙(P<0.05)。修复后9、12个月,3I种植体PD明显低于奥齿泰种植体(P<0.05)。结论 3I种植体对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及周围牙龈组织的影响较奥齿泰小,但两者在研究期内均表现出良好的临床效果。
- 李琪黎凯莹赖仁发冯智强陈旭锋
- 关键词:骨吸收种植体周围组织天冬氨酸转氨酶
- 339例下颌骨髁突骨折回顾分析被引量:16
- 2009年
- 目的:对339例(461侧)髁突骨折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方法:收集339例髁突骨折病例资料,对髁突骨折的发生年龄、性别、致伤原因、骨折类型、合并伤等进行分析。结果:髁突骨折好发于18岁以上的男性,男女比例为1.73∶1;摔伤为主要病因,囊内骨折219例(310侧),占67.24%;常见的合并伤是颏部骨折,占24.48%。结论:髁突骨折好发于男性,以单侧多见,摔伤为主要致病因素。
- 冯智强杨驰何冬梅张善勇陈敏洁姜滨邱亚汀王保利彭艳
- 关键词:颞下颌关节髁突骨折囊内骨折
- 新型两亲性共聚物复合骨形成蛋白修复兔下颌骨缺损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由于PLA-PVP两亲性共聚物具有亲-疏水微相分离的结构,与人体内血管结构相似,非常有利于细胞的黏附和生长。实验观察应用聚乳酸以及PLA-PVP/rhBMP-2复合物修复兔下颌骨缺损过程中材料与颌骨的结合况及颌骨缺损的修复情况,验证PLA-PVP作为人工骨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5-06/2006-03在暨南大学医学院动物实验室完成。①造模:取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6只,用牙科电钻在双侧下颌骨下缘造成约15mm×6mm范围的全层骨缺损,然后随机分为4组,rhBMP-2/PLA-PVP组8只,植入复合有rhBMP-2的PLA-PVP两亲性共聚物;PLA-PVP组8只,植入PLA-PVP两亲性共聚物;PLA组8只,植入PLA;对照组2只,不植入任何材料。前3组分别于2,4,8及12周各处死2只,对照组2只于术后12周处死。②观察指标:取材后行X射线、苏木精-伊红染色及电镜观察材料降解及新生骨生长情况,并应用Lunar Prodigy骨密度仪检测骨矿物质密度,以探明成骨的质量和成骨速度。结果:①各组材料植入后无感染和排斥反应,组织学及扫描电镜显示各组随时间的增长材料逐渐降解,新生骨组织逐渐替换材料并修复缺损区。②术后骨密度测量显示各组材料骨修复区随时间的增长密度逐渐增大,PLA-PVP/rhBMP-2组术后2,4,8,12周骨密度值明显优于PLA-PVP组和PLA组(P<0.01),PLA-PVP组优于PLA组(P<0.01)。③术后12周,PLA-PVP完全降解,PLA则有部分残留,对照组骨缺损区未能修复。结论:①PLA-PVP/rhBMP-2复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诱导成骨能力。②PLA-PVP生物相容性好,效果优于聚乳酸,可作为骨形成蛋白2的有效载体,有希望成为修复骨缺损的新型生物可降解材料。
- 冯智强赖仁发缪婧周长忍
- 关键词:骨形成蛋白颌骨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