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子齐

作品数:20 被引量:256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石油与天然气...
  • 9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0篇页岩
  • 10篇盆地
  • 7篇页岩气
  • 6篇鄂尔多斯盆地
  • 4篇源岩
  • 4篇山西组
  • 4篇煤成气
  • 3篇地球化
  • 3篇地球化学
  • 3篇地球化学特征
  • 3篇四川盆地
  • 3篇烃源
  • 3篇烃源岩
  • 3篇化学特征
  • 3篇古生界
  • 3篇储层
  • 2篇东南
  • 2篇东南部
  • 2篇延长组
  • 2篇碳同位素

机构

  • 13篇中国石油天然...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中国石油勘探...
  • 1篇中国石油
  • 1篇中国石油长庆...
  • 1篇天津华北地质...

作者

  • 18篇冯子齐
  • 11篇刘丹
  • 6篇房忱琛
  • 5篇黄士鹏
  • 4篇吴伟
  • 4篇韩文学
  • 3篇曾秋楠
  • 3篇于炳松
  • 3篇戴金星
  • 2篇张文正
  • 2篇倪云燕
  • 1篇董大忠
  • 1篇孔庆芬
  • 1篇周新桂
  • 1篇冯庆付
  • 1篇苏旺
  • 1篇胡国艺
  • 1篇陶士振
  • 1篇江青春
  • 1篇汪泽成

传媒

  • 5篇天然气地球科...
  • 3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天然气工业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新疆地质
  • 1篇特种油气藏
  • 1篇2015年全...
  • 1篇第十五届全国...

年份

  • 1篇2017
  • 9篇2016
  • 5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煤成气湿度和成熟度关系被引量:20
2016年
鉴于煤成气组分中分子种类少、分子结构简单、分子量小、分子直径小、易扩散且易长途运移,确定气源岩成熟度可利用的科学信息较少、难度大的问题,研究天然气湿度和气源岩成熟度的相关性。通过分析中国鄂尔多斯、四川、渤海湾、琼东南、准噶尔和吐哈盆地49口煤成气井天然气组分中分子种类最多、含气量最大的烷烃气组合的湿度及其与气源岩Ro值的关联性,发现随Ro值增大,天然气湿度变小,二者呈负相关关系,据此得出中国煤成气湿度与成熟度的关系,从而快速获取气源岩Ro值,为确定气源岩层位和天然气资源评价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戴金星倪云燕张文正黄士鹏龚德瑜刘丹冯子齐
关键词:煤成气成熟度气源岩
四川盆地长宁地区志留系页岩气碳同位素组成被引量:46
2016年
为了研究四川盆地长宁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碳同位素组成特征,以及该区过成熟页岩气碳同位素组成倒转成因,对长宁地区15个页岩气样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测试烷烃气组分和碳同位素组成,结合四川盆地涪陵和威远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气碳同位素组成研究,长宁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气CH4含量为97.11%~99.45%,湿度平均为0.49%,δ13C1值异常重,平均可达-28.2‰,δ13C2平均为-33.2‰,气源母质为腐泥型,属于油型干气。随热演化程度增加,页岩气湿度逐渐降低,甲烷碳同位素组成整体变重,乙烷和丙烷碳同位素组成会发生反转,但长宁地区过成熟页岩气的乙烷和丙烷碳同位素组成处于反转后阶段,不会持续变重。综上,长宁地区页岩气甲烷碳同位素组成的重异常、碳同位素(δ13C1〉δ13C2〉δ13C3)的完全倒转现象,主要由过成熟阶段的二次裂解效应及乙烷瑞利分馏条件下与水、含铁金属发生反应等次生作用所导致,高地温条件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冯子齐刘丹黄士鹏吴伟董大忠彭威龙韩文学
关键词:四川盆地页岩气碳同位素组成
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气碳同位素倒转现象分析
五峰组-龙马溪组是现阶段四川盆地最现实,最具潜力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层系,自2010年威201井在五峰组—龙马溪组实现页岩气勘探开发后,2014年在该层段探明了我国首个千亿立方米大型页岩气田.五峰-龙马溪组(下简称龙马溪组)...
冯子齐房忱琛刘丹吴伟彭威龙
关键词:四川盆地龙马溪组碳同位素
延长探区山西组页岩气烃源岩发育有利区
山西组是鄂尔多斯盆地重要的含煤地层,分为下部山 2 段和上部山1 段,含有多套富有机质泥页岩,是页岩气勘探重要的潜在有利层位。受构造和沉积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盆地东部早二叠世晚期(山西期)沉积背景的归属至今还有较大争议,主...
冯子齐刘策曾秋楠刘丹房忱琛
关键词:山西组页岩气
中国晚古生代煤系相关的气田及其在天然气工业上的重要意义被引量:4
2016年
中国晚古生代煤系气源岩为下石炭统滴水泉组、上石炭统巴塔玛依内山组、本溪组、下二叠统太原组和山西组以及上二叠统龙潭组,形成煤成气在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和古新系成藏,并分布在鄂尔多斯盆地、渤海湾盆地、准噶尔盆地和四川盆地,共发现16个气田,其中12个为大气田,如中国储量最大、年产量最高的苏里格大气田。根据99个气样的组分和烷烃气碳同位素资料,以δ^(13)C_2值>-28.5‰为煤成气以及应用δ^(13)C_1—δ^(13)C_2—δ^(13)C_3鉴别图判别了上述气田均为煤成气。晚古生代煤系形成相关气田对中国天然气工业有重要意义:一是中国探明天然气总地质储量和年产量,其占1/3;二是支持中国成为产气大国5个关键大气田中3个(苏里格、靖边和大牛地)气源为该类气;三是晚古生代煤系形成各气田和各大气田平均储量分别是全国各气田和各大气田的5.3倍和1.7倍。
房忱琛戴金星吴伟刘丹冯子齐
关键词:晚古生代煤成气天然气工业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下古生界奥陶系自生自储气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10
2016年
对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气源的争议已有30多年,主要观点包括以上古生界煤成气为主和以下古生界海相油型气为主。近年来学者们通过分区域、分层位研究,认为盆地不同地区由于源储配置情况有异,盆地不同地区下古生界气中上、下古生界来源气混源比例不同,应分别讨论。细化的研究使下古生界气源问题的争议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调和,但同时混源比例计算等也使得2个前提问题变得尤为重要:1下古生界是否存在自生自储气;2下古生界自生自储气地球化学特征如何。结合测井数据对近年来最新勘探井的下古生界烃源岩进行了评价,证实了下古生界有效烃源岩的存在。通过对奥陶系马家沟组盐下(奥陶系马五6巨厚膏盐岩以下)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盐上(上古生界及奥陶系风化壳)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对比,指出下古生界海相烃源岩原生气具有δ^(13)C_1<-35‰、δ^(13)C_2<-28‰的特征。
刘丹冯子齐刘洋彭威龙韩文学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油型气海相
塔西南坳陷山前带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
塔西南坳陷山前带的油气勘探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并于1977年发现了柯克亚凝析气田.此后,虽然勘探工作从未停止,但几乎没有主要的发现.在2000年左右,以白垩系作为新目的层,陆续发现了柯深101井、苏1井等,但始终没有...
韩文学陶士振胡国艺麻伟娇彭威龙刘丹冯子齐
关键词: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机理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与茅口组烃源岩的差异性被引量:39
2016年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和茅口组都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目前对这2套烃源岩的横向和纵向分布特征还鲜有报道。为此,通过对17口井111块栖霞组和茅口组岩心样品实测总有机碳含量(TOC)的标定,运用分段平均值法,建立了自然伽马测井曲线与烃源岩TOC的关系式,利用该关系式对全盆地117口井的上述2套烃源岩TOC进行了测井评价。结果表明:(1)横向上,栖霞组和茅口组烃源岩在全盆地均有分布,发育以川东地区为最好;(2)茅口组烃源岩在平面厚度、有机碳含量及生气强度等方面均优于栖霞组,前者厚度介于30~220 m,TOC介于0.5%~3.0%,为中等—好烃源岩,而后者厚度介于10~70 m,TOC介于0.5%~2.0%,为差—中等烃源岩;(3)纵向上,栖霞组烃源岩主要分布在栖一段,茅口组烃源岩主要发育于茅一段和茅二c层。结论认为:(1)栖霞组生气强度很低,绝大部分地区小于10×10~8 m^3/km^2;(2)而茅口组生气强度则明显较高,为10×10~8~60×10~8 m^3/km^2且大部分区域都大于20×10~8 m^3/km^2;(3)后者具备形成大型气田的物质基础。
黄士鹏江青春汪泽成苏旺冯庆付冯子齐
关键词:四川盆地中二叠世栖霞组茅口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
鄂尔多斯东南部页岩气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被引量:16
2013年
为探索富有机质泥页岩的储层特征,利用全岩X-射线衍射、比表面—孔径分布、等温吸附、有机碳、有机质成熟度等测试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山西组泥页岩储层的矿物组成、孔隙体积和孔隙结构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泥页岩矿物组成主要为黏土矿物和陆源碎屑矿物石英、长石,含少量黄铁矿和菱铁矿等矿物;有机碳含量平均为3.03%,有机质成熟度平均为2.55%,CH4饱和吸附量平均为1.91 m3/t;泥页岩孔隙结构以中孔隙为主,泥页岩储层中主要是黏土矿物控制着中孔、宏孔的发育,TOC含量与微孔体积呈微弱的正相关关系;饱和吸附量与黏土矿物(尤其是伊利石)和有机碳含量呈正相关性。
冯子齐于炳松曾秋楠李昱霏姜豪杰
关键词:主控因素山西组鄂尔多斯盆地
渤海湾盆地古近系低熟煤成气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4
2016年
中国低熟煤成气的发现及研究始于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苏北盆地等区块,但其后低熟气勘探主要在吐哈盆地中生代获得突破,因此早期煤成低熟气地球化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吐哈盆地。近年来在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及黄骅坳陷低熟煤成气勘探初见成效,为系统、深入研究低熟煤成气地球化学特征提供了机遇。以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和辽河坳陷古近系低熟煤成气为研究对象,结合吐哈盆地中生代低熟煤成气地球化学特征,对中国低熟煤成气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完善,同时对渤海湾盆地低熟气勘探潜力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和辽河坳陷古近系天然气δ^(13)C_1<-39‰、δD_1<-200‰、δ^(13)C_2-δ^(13)C_1>10‰、烃源岩RO值介于0.5%~0.9%之间,具有与吐哈盆地类似的低熟煤成气特征。在渤海湾盆地除了黄骅坳陷和辽河坳陷外,其他坳陷沙河街组也具有低熟气勘探潜力;渤中凹陷、歧北次凹、东营民丰凹陷东营组亦有低熟气勘探潜力。
刘丹吴伟房忱琛冯子齐
关键词:低熟气渤海湾盆地吐哈盆地煤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