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晓庆

作品数:62 被引量:267H指数:10
供职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5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8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9篇血小板
  • 18篇贫血
  • 17篇血小板减少
  • 17篇免疫
  • 15篇免疫性
  • 15篇免疫性血小板...
  • 13篇再生障碍性贫...
  • 13篇障碍性贫血
  • 13篇中医
  • 13篇骨髓
  • 12篇血小板减少症
  • 12篇免疫性血小板...
  • 10篇细胞
  • 9篇益气
  • 9篇异常综合征
  • 9篇增生
  • 9篇增生异常综合...
  • 9篇中西医
  • 9篇中西医结合
  • 9篇中医证

机构

  • 55篇北京中医药大...
  • 26篇北京中医药大...
  • 17篇中国中医科学...
  • 8篇北京中医药大...
  • 5篇中国中医科学...
  • 4篇中国中医科学...
  • 4篇浙江省中医院
  • 3篇甘肃省中医院
  • 3篇河南中医药大...
  • 3篇山东中医药大...
  • 3篇黑龙江中医药...
  • 3篇上海中医药大...
  • 3篇上海市中医医...
  • 3篇天津中医药大...
  • 3篇吉林省人民医...
  • 3篇潍坊医学院附...
  • 3篇贵州中医药大...
  • 2篇深圳市中医院
  • 2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61篇丁晓庆
  • 32篇谌海燕
  • 26篇郭明
  • 24篇刘军霞
  • 16篇郎海燕
  • 16篇李玲
  • 12篇许勇钢
  • 11篇苏伟
  • 10篇胡晓梅
  • 9篇孙海燕
  • 9篇廖婧
  • 9篇王明镜
  • 8篇全日城
  • 7篇唐旭东
  • 6篇赵攀
  • 4篇孙岸弢
  • 4篇沈建平
  • 4篇陈信义
  • 3篇刘奇峰
  • 3篇刘风

传媒

  • 5篇世界中医药
  • 3篇中国中西医结...
  • 3篇中国实验血液...
  • 3篇北京中医药大...
  • 3篇中华中医药学...
  • 2篇中国实验方剂...
  • 2篇辽宁中医杂志
  • 2篇国际中医中药...
  • 2篇世界中西医结...
  • 2篇北京中医药
  • 2篇环球中医药
  • 1篇中国中医药信...
  • 1篇农村百事通
  • 1篇中医药信息
  • 1篇中医药学报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河北中医
  • 1篇中国老年
  • 1篇山东中医杂志
  • 1篇安徽医学

年份

  • 2篇2025
  • 8篇2024
  • 7篇2023
  • 7篇2022
  • 6篇2021
  • 6篇2020
  • 4篇2019
  • 5篇2018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5
6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再障膏方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FOXP3、GATA-3、T-bet、Notch1蛋白表达及Treg/Th17的影响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观察再障膏方联合环孢素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小鼠脾脏叉头状转录因子3(forkhead box protein 3,FOXP3)、GATA结合蛋白3(GATA binding protein 3,GATA-3)、T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 T-bet,T-bet)、Notch1蛋白表达及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辅助性T细胞17(helper T type 17,Th17)的影响。方法使用白消安灌胃制作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中+西药组。中药组予再障膏方溶液灌胃,西药组予Cs A溶液灌胃,中+西药组予再障膏方+Cs A溶液灌胃,连续给药10天。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Treg、Th17细胞表达;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小鼠脾脏FOXP3、GATA-3、T-bet、Notch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再障膏方联合环孢素能明显增加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外周血Treg/Th17及脾脏FOXP3、GATA-3、Notch1蛋白表达、降低T-bet蛋白表达(P<0.05),且疗效优于单纯西药组及中药组(P<0.05)。结论再障膏方联合环孢素治疗能显著改善AA模型小鼠脾脏转录因子FOXP3、GATA-3、T-bet的表达,促进外周血Treg/Th17细胞比例恢复平衡,但是否与Notch1信号通路相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王德好丁晓庆刘军霞郭明廖俊尧李玲谌海燕
关键词:小鼠
自拟益气养阴和血宁络方治疗血虚寒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观察自拟益气养阴、和血宁络方联合西药治疗血虚寒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3年1月~2015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血虚寒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西药方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益气养阴、和血宁络方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统计治疗前后2组患者血小板计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显效12例,有效11例,好转4例,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显效6例,有效8例,好转6例,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月、2月、3月后,观察组血小板计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虚寒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在常规西药方案的基础上加用益气养阴、宁血和络方,可明显提升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水平,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郭明丁晓庆刘军霞郎海燕谌海燕李玲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激素血小板计数
艾曲泊帕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与安全性:中国多中心调查结果被引量:15
2020年
目的评估艾曲泊帕联合免疫抑制治疗(IST)在中国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调查分析2015年4月至2019年5月来自中国14个血液病治疗中心、连续应用艾曲泊帕治疗至少3个月的输血依赖非重型和重型AA患者临床资料。结果纳入19例IST初治及37例IST难治性AA患者,中位艾曲泊帕治疗时间为7(3~31)个月,中位艾曲泊帕最大稳定使用剂量为75(50~150)mg/d。10例应用艾曲泊帕联合标准IST一线治疗的SAA患者3个月血液学反应(HR)率为60%,完全HR(CR)率为30%;9例艾曲泊帕联合环孢素A(CsA)一线治疗SAA患者后3个月HR率为89%,CR率为44%。19例患者应用艾曲泊帕联合IST一线治疗,至调查随访时HR率为79%,CR率为52.6%。19例CsA±雄激素治疗无效的AA患者,艾曲泊帕开始治疗后3个月HR率为57.9%(11/19),最佳HR率为68.4%;标准IST治疗无效的难治性AA,艾曲泊帕治疗最佳HR率为44%。51%患者应用艾曲泊帕发生不同严重程度的不良反应,以胃肠道不适最为常见。结论艾曲泊帕治疗可加快HR的获得,改善HR质量;残存造血细胞较多的AA患者或可采用非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免疫抑制联合艾曲泊帕治疗;艾曲泊帕可作为CsA±雄激素治疗无效AA的补救治疗;艾曲泊帕不良反应轻微,多可耐受。
杨文睿韩冰常红吴秉毅孟凡凯纪德香李英梅郑正津费妍沈建平胡平丁晓庆张鹏王永庆张凤奎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调节性B细胞变化与临床意义被引量:18
2019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调节B细胞(Breg)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0例ITP患者(ITP组)的Breg、Th1、Th2、Th17以及Treg细胞的细胞量,应用AimPlex流式高通量技术检测IL-10、TGF-β、CD40以及CD40L的水平,选择20例健康正常人作为对照(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ITP患者Breg细胞的细胞数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 <0.05),IL-10、TGF-β以及CD40L的水平亦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Th1细胞数量显著增多(P <0.05),而Th2、Th17以及Treg细胞量均显著减少(P <0.05)。结论:Breg细胞在ITP发病机制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朱世荣谌海燕王明镜许勇钢许勇钢全日城丁晓庆赵攀郭小青王洪志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TH1细胞TH17细胞TREG细胞
血常规报告,你会读吗?
2023年
手里的血常规报告,你知道怎么看吗?对红细胞(RBC)及血红蛋白(HGB Hb)的查看:红细胞即是俗称的红血球,简称RBC,其在血液中的数量最多。而红细胞内参与氧气运输蛋白质为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合成原料有叶酸和铁以及维生素B12。其在健康女性体内的数量为(110~150)g/l,在正常男性体内的数量为(120~160)g/l。
丁晓庆朱义文
关键词:维生素B12健康女性红细胞红血球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研究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免疫功能状态。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2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门诊就诊的ITP确诊患者40例,其中慢性22例(慢性组)、新诊断9例(新诊断组)、持续性9例(持续性组),24名健康者作为对照(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Th1、Th2、Th17、Treg、Breg细胞的表达。ITP组与对照组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多组之间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 ITP患者Th1、Th1/Th2高于健康对照组[(16.88±9.02)%vs(8.83±5.30)%、(10.9±9.08)%vs(4.61±3.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753,P=0.001;Z=-3.596,P=0.001),Th17、Breg、Th17/Treg低于对照组[(1.02±0.37)%vs(1.41±0.38)%、(1.35±1.37)%vs(2.07±0.86)%、(1.01±0.37)%vs(0.3±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141,P=0.002;Z=-5.963,P=0.001;Z=-1.693,P=0.009)。新诊断组、持续性组和慢性组3组的Th1、Th1/Th2均高于健康对照组[(16.12±7.72)%vs(13.11±3.83)%vs(18.75±10.38)%vs(8.83±5.3)%、(11.63±8.77)%vs(7.77±3.43)%vs(12.03±10.65)%vs(4.61±3.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4.83,P=0.002;Z=13.363,P=0.004);3组的Th17、Breg、Th17/Treg均低于健康对照组[(0.91±0.28)%vs(0.98±0.54)%vs(1.07±0.33)%vs(1.41±0.38)%、(1.77±1.58)%vs(1.14±0.52)%vs(1.26±1.54)%vs(2.07±0.86)%、(0.15±0.07)%vs(0.16±0.09)%vs(0.18±0.01)%vs(0.3±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0.04,P=0.018;Z=35.731,P=0.001;Z=3.200,P=0.030);3组Th2细胞和Treg细胞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之间Th1、Th1/Th2、Th17、Breg、Th17/Treg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TP免疫发病机制包括T和B细胞功能紊乱,T细胞表现为Th1/Th2与Th17/Treg失衡。不同分型ITP患者免疫细胞表现差异性不明显。
王明镜许勇钢丁晓庆全日城谌海燕邓中阳赵攀胡晓梅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免疫功能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危险分层与中医证候及其分子遗传学特点的关系分析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患者的危险分层与中医证候的关系,初步探究MDS中医证候与分子遗传学特点的关系。方法综合MDS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IPSS-R和IPSS-R-M)将72例MDS患者分为相对低危组和相对高危组,检测患者外周血、肝肾功、骨髓细胞形态学、突变基因等指标,收集中医四诊进行辨证并计算证候积分,制定并填写《病例报告表》,整理数据,分析MDS危险分层和中医证候分型、证候积分、基因突变的关系。结果中医辨证为气血两虚证的患者相对低危组(67.5%)多于相对高危组(25%)(P<0.05),辨证为瘀血内阻证的患者相对高危组(56.25%)多于相对低危组(1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脾肾不足证相对低危组(17.5%)与相对高危组(18.75%)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对低危组与相对高危组均为气血两虚证证候积分最低,脾肾不足证证候积分稍高,瘀血内阻证证候积分最高。相对低危组的3个证型证候积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脾肾不足证与气血两虚证、气血两虚证与瘀血内阻证证候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不足证与瘀血内阻证证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高危组的3个证型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气血两虚证与瘀血内阻证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不足证与气血两虚证、脾肾不足证与瘀血内阻证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就3个证型而言,无论哪种证型的证候积分,均是相对低危组较相对高危组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对高危组基因突变率高于相对低危组(P<0.05)。3个中医证型中,脾肾不足证所检出最多的基因为TET2(3例,30%),气血两虚证为SF3B1(8例,57.14%),瘀血内阻证为TET2(9例,45%)。在各个常见突变基因中,SF3B1检出率最高的证型是气血两虚证(8例,57.14%),且3个证型�
李媛丁晓庆郭明谌海燕刘军霞李玲廖俊尧廖婧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医证候分子遗传学
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遗传学检查及预后的临床分析
2022年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医证型分布、遗传学检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老年AML患者的中医证型、基因检测、染色体检查结果及生存期资料。结果59例老年AML患者中医证型以邪盛正虚证、气血两虚证为主。染色体突变的例数在气血两虚、邪盛正虚患者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WT1基因突变与未存在WTI基因突变组、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ISTH)评分<5分与≥5分组、<4分与≥4分组、D-二聚体(D-D)≤1 mg/L与>1 mg/L组、存在出凝血异常与不存在出凝血异常组,患者中位总生存期(O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染色体检查或有助于区别老年AML患者中医证型,WT1基因突变,D-D及ISTH评分对评价预后有一定意义。
刘军霞王德好谌海燕郭明谢佳烨李玲廖俊尧廖婧丁晓庆
关键词:白血病髓样急性辨证遗传学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证候分析
本课题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149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及49例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医证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希望通过该分析研究,了解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基本证候,并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继发性血小板减...
丁晓庆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证候原发性继发性
文献传递
基于“阴火”理论探讨益气摄血方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意义被引量:12
2020年
目的基于"阴火"理论,探讨益气摄血方治疗气不摄血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8年12月期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血液科门诊就诊的ITP患者33例,给予益气摄血方颗粒治疗,研究周期为8周。应用Aim Plex流式高通量多细胞因子检测法检测炎症细胞因子。疗效评价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激素撤减比例、出血评分、Karmofsky体力评分(KPS)、功能疲劳量表(FACIT-F)以及炎症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后患者PLT显著升高[44(17~96)vs 35(9~56),P<0.05];出血评分在0、1、2分患者比例分别由治疗前3.03%(1/33)、45.45%(15/33)、51.52%(17/33)变化为治疗后93.93%(31/33)、3.03%(1/33)、3.03%(1/33)(P<0.05);患者激素用量显著下降,用量在0 mg/d、0~15 mg/d、15~30 mg/d范围患者比例分别由治疗前24.24%(8/33)、18.18%(6/33)、57.58%(19/33)变化为治疗后51.52%(17/33)、33.33%(11/33)、15.15%(5/33)(P<0.05);患者体力状况显著改善,KPS评分分别在70、80、90、100分患者比例分别由治疗前69.7%(23/33)、27.27%(9/33)、3.03%(1/33)、0(0/33)变化为治疗后6.06%(2/33)、3.03%(1/33)、69.7%(23/33)、21.21%(7/33)(P<0.05);疲劳显著缓解,FACIT-F评分由治疗前(13.13±4.37)显著升高至治疗后(31.34±8.98)(P<0.05)。促炎因子IFN-γ(4.80±1.08 vs 5.34±0.77)(P<0.05)、TNF-α(2.81±1.10 vs 7.09±4.20)(P<0.05)、IL-17(171.40±61.70 vs 224.77±86.60)(P<0.05)、IL-22(6.90±2.70 vs 24.08±5.30)(P<0.05)表达显著减少;抑炎因子TGF-β(23246±1549 vs 11187±1430)(P<0.05)、IL-10(5.35±1.9 vs 4.3±1.26)(P<0.05)、IL-4(5.47±2.61 vs 3.4±0.9)(P<0.05)表达显著增加。结论益气摄血方通过益气去除"阴火",以改变机体炎性状态,从而提升血小板、防治出血、撤减激素、改善体能以及缓解疲劳状态而达到治疗作用。同时"阴火"理论在治疗气不摄血证ITP中具有指导意义。
王明镜孙妍朱世荣丁晓庆谌海燕许勇钢王雪莹胡晓梅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阴火理论炎性因子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