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奎英

作品数:13 被引量:95H指数:5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标准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1篇哲学宗教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4篇深海
  • 3篇深海沉积
  • 3篇深海沉积物
  • 3篇数据库
  • 2篇元数据
  • 2篇网络
  • 2篇可视化
  • 2篇海洋信息
  • 2篇海洋资料
  • 2篇沉积物
  • 1篇导航
  • 1篇导航服务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地球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化学特征
  • 1篇地球科学
  • 1篇多金属结核

机构

  • 12篇国家海洋信息...
  • 4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浙江大学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广州海洋地质...

作者

  • 13篇陈奎英
  • 4篇张富元
  • 4篇章伟艳
  • 3篇张霄宇
  • 2篇孟翊
  • 2篇高为利
  • 2篇刘志杰
  • 2篇林绍花
  • 1篇张义钧
  • 1篇张冬生
  • 1篇殷汝广
  • 1篇陈荣华
  • 1篇朱克超
  • 1篇李艳雯
  • 1篇赵宏樵
  • 1篇韩喜球
  • 1篇周燕遐
  • 1篇邢喆
  • 1篇龙江平
  • 1篇骆敬新

传媒

  • 6篇海洋信息
  • 2篇海洋通报
  • 1篇海洋世界
  • 1篇海洋学报
  • 1篇地球科学(中...

年份

  • 2篇2012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地球科学数据库系统(WDC-D)-海洋学科数据库群建设项目被引量:5
2003年
本文是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项目——地球科学数据库系统(WDC-D)-海洋学科数据库群建设项目总结,主要介绍了项目完成的工作内容、取得的成果、项目实施、管理经验等。海洋学科数据库群建设具体内容涉及标准与规范的研究、制定,海洋资料源大调查,海洋资料元数据库系统建设,海洋资料数据库群建设,中国近海海洋基本场产品的研制,海洋资料的共享服务网络系统建设,海洋潮汐历史资料的水尺零点考证研究以及海洋环境资料质量控制自动化系统等。
林绍花陈奎英
关键词:地球科学数据库元数据库数据产品海洋调查海洋资料
WDC-D海洋基础信息网络服务系统被引量:5
2003年
WDC-D海洋基础信息网络服务系统是利用Internet开展海洋基础信息发布服务的专题网站。本文从该网络服务系统目标和任务、设计与开发、应用前景二个方面,全面阐述了网络服务系统信息构成、技术实现方法以及网站提供的服务功能。
林绍花夏登文陈奎英
关键词:元数据信息导航服务数据库WEBGIS地理信息系统
海洋资料管理制度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海洋资料管理是海洋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海洋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海洋资料管理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暴露出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对比、分析国内外海洋资料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剖析海洋资料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健全我国海洋资料管理制度的基本思路和建议。
刘志杰殷汝广相文玺陈奎英赵绪才
关键词:海洋资料共享
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的参数指标和主成分分析被引量:10
2010年
对于南海中部(118个表层沉积物样,水深82~4 420 m)、东部(106个表层沉积物样,水深700~4 508 m)海域的表层沉积物的粒度资料按小于200 m,200~2 000 m,大于2 000 m水深段对水深、平均粒径、黏土含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从陆架到陆坡再到深海,平均粒径和黏土含量随水深增加呈非常有规律的变化;把大于2 000 m水深区域再细分为大于2 500 m,大于3 000 m,大于3 500 m,结果表明平均粒径和黏土含量随水深增加几乎无变化,在南海中部水深大于2 000 m海域平均粒径为3.39~3.54μm,黏土平均含量为54.91%~55.47%;在南海东部水深大于2 000 m海域平均粒径为3.25~3.37μm,黏土平均含量为53.91%~54.56%。研究表明2 000 m水深具有划分深海沉积物的指示意义。南海中部水深大于2 000 m海域黏土平均含量为55.19%,平均粒径为3.39μm;在南海东部水深大于2 000 m海域黏土平均含量为53.91%,平均粒径为3.37μm;在南海中部、东部水深大于2 000 m海域平均粒径均小于4μm,黏土平均含量均大于50%,表明深海沉积物粒度特征是平均粒径小于4μm和黏土平均含量大于50%。黏土含量是非生物组分的代表和划分深海沉积物类型的一个独立参数,钙质生物和硅质生物组分是另外两个独立参数。南海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55种元素总含量为47.50%,硅、铝、钛、钠、钾、磷、钙、镁、铁、锰十种主元素含量为47.03%,其他45种元素含量为0.47%,虽然沉积物来源复杂、成因不同,但沉积物化学主成分并不复杂,主要由前10种主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沉积物主元素铝、钙、硅分别富集于黏土、钙质沉积、硅质沉积中。通过建立沉积物生源组分与碳酸钙、三氧化二铝、二氧化硅的量化关系,可把碳酸钙、生物二氧化硅作为钙质生物和硅质生物的两个替代参数。
张富元章伟艳张霄宇陈奎英孟翊姚旭莹赵宏樵
关键词:水深平均粒径主成分分析
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
张富元章伟艳张霄宇陈奎英吕海燕倪建宇陈荣华韩喜球高为利
该项目确定了深海沉积物的水深2000m,平均粒径<4m、平均粘土含量50%具有划深海沉积物指示意义的重要参数。该项目对激光法粒度分析得出的粘土粒径和含量及沉积物类型进行系统校正,激光法粘土粒径校正为<0.01mm(粉砂粒...
关键词:
关键词:深海沉积物粒度分析
兴海强国,加快海洋信息化建设步伐被引量:19
2004年
海洋信息的获取、处理、管理和服务能力随着空间技术、GIS技术、可视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在发生着根本性变化;海洋信息及先进的信息技术正在国家海洋管理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海洋信息化已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成为增强国力、推动海洋经济与海洋科技发展的主要动力。
陈奎英
关键词:海洋信息化GIS技术可视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国际海底地形命名规则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在跟踪和分析海底地名命名分委员会(SCUFN)历史及发展的基础上,结合IHO-IOC B-6《海底地名命名标准》和IHO-IOC B-8《GEBCO海底地名词典》等出版物,研究了SCUFN海底地形命名的规则,并依据此规则,结合我国海洋调查当中发现的某些海底地形特征及相关的海底地形数据,开展了我国领海以外海底地名命名实际应用研究,为开启我国参与国际海底地名命名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樊妙陈奎英邢喆李四海李艳雯
海洋地质资料信息化管理模式探析被引量:7
2008年
海洋地质资料信息化管理是海洋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海洋地质信息服务与共享的前提。本文结合海洋地质资料特点,对海洋地质资料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讨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加强海洋地质资料信息化管理提出进一步的工作建议。
刘志杰陈奎英
关键词:信息化
发展海洋信息共享事业之我见被引量:5
2002年
海洋信息资源已经在海洋管理、生产、科研和国防建设等多个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们对高质量海洋信息共享服务的需求将变得更加广泛和迫切.
陈奎英
关键词:海洋管理可视化网络化数据库海洋信息
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的关键技术和方案被引量:17
2012年
对地质研究的对象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是地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建立科学合理、量化统一、操作简便的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方案,详细分析国内外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现状,深刻了解海洋沉积物组成与分布,深入研究深海沉积物的水深、平均粒径和粘土含量3项参数指标,通过分析涂片鉴定粘土、钙质生物、硅质生物这三者的含量、粒度和化学分析之间的差异,建立钙质生物、硅质生物与CaCO3、生物SiO2的量化关系,完成沉降法和激光法粒度分析资料的对比和校正,分析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的兼容性和可比性.在上述研究成果基础上,自主创新提出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方案及其关键技术.深海沉积物类型简分法把深海沉积物分为深海粘土、钙质软泥、硅质软泥、粘土-硅质-钙质软泥4类,它能满足一般性海洋地质调查要求,达到基本了解深海沉积物类型的目的,在兼容世界深海沉积物类型现状的同时,充分考虑到混合沉积物的存在.深海沉积物类型细分法在简分法基础上细分了16种沉积物,使分类与命名更加详细和全面,满足海洋地质详细调查研究的要求.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方案与浅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比较,在图形、类型指标、种类数量、冠字冠名法、混合沉积物表示法、可操作性等方面具有可比性,使浅海到深海的沉积物分类与命名呈渐变和有机联系.
张富元章伟艳张霄宇冯秀丽林霖朱克超陈奎英孟翊冯旭文
关键词:深海沉积物海洋地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