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世忠
- 作品数:24 被引量:55H指数:4
-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西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肝素结合蛋白在诊断细菌性脑膜炎中的研究进展
- 细菌性脑膜炎(BM)作为常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之一,目前其诊断金标准仍为脑脊液细菌学培养结果的阳性,但细菌培养的时效滞后性及低阳性检出率影响该病的诊断和及时治疗。近年来有研究发现肝素结合蛋白(HBP)与细菌性脑膜炎有...
- 贾志强连世忠
- 关键词:细菌性脑膜炎生物标志物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 纵裂入路显微外科切除鞍区肿瘤的研究
- 目的:对鞍区大型或巨大型不同肿瘤应用纵裂入路切除方法进展的研究。
方法:对36例呈侵润性生长的、大或巨大型的垂体腺瘤、脑膜瘤、颅咽管瘤、胶质瘤、皮样囊肿等不同性质的鞍区肿瘤采用经纵裂入路的显微手术进行治疗。
...
- 连世忠
- 关键词:显微外科手术纵裂入路鞍区肿瘤
- 文献传递
- AKT2 YAP MGMT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胶质瘤(gliomas)起源于神经上皮组织,是最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CNS)原发性肿瘤。约有80%的胶质瘤属于Ⅱ~Ⅳ级,即都具有复发及恶变的潜能,由于多数胶质瘤病例呈弥漫浸润性生长,难以手术完全切除,化疗后引起的肿瘤耐药等因素使其具有复发率高的临床特点。胶质瘤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最近有关胶质瘤分子生物学研究使得对其分子机制及分子分型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 吕燕武丽娜连世忠梁建芳
- 关键词:AKT2MGMT原发性肿瘤HIPPO浸润性生长神经上皮
- 帕金森病诊断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022年
- 目的应用综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帕金森病(PD)的诊断基因。方法从美国国家生物信息中心(NCBI)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下载3个PD数据集(GSE20146、GSE20153、GSE20141)作为内部训练集,下载2个PD数据集(GSE20291、GSE20292)作为外部验证集。用R4.0.2软件合并以上数据集,并进行预处理(背景校正、归一化、log2转化),分析得到差异表达基因(DEG),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得到显著模块基因,将两种分析方法得到的基因取交集得到交集基因。将交集基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选择关键基因;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构建PD的诊断模型,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其诊断效能,并用外部验证集进行验证;靶向预测关键基因的微小RNA(miRNA)、转录因子(TF)。结果得到DEG共405个,WGCNA分析鉴定出8个基因模块,得到19个交集基因。将交集基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5个关键基因,即PNMA3、AEBP1、PABPC1、GCA和GSTM2。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构建的PD诊断模型的校正曲线显示一致性良好,计算C指数为0.890,曲线下面积为0.890;外部验证集验证诊断模型,计算C指数为0.752,曲线下面积为0.752。miRNA-TF-mRNA调控网络分析得到24个miRNA-TF-mRNA调控关系。结论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对PD有诊断价值的5个基因(PNMA3、AEBP1、PABPC1、GCA、GSTM2),并以此建立的诊断模型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miRNA-TF-mRNA调控网络分析得到24个miRNA-TF-mRNA调控关系。
- 陈忠连世忠
- 关键词:帕金森病关键基因生物信息学
- 功能区病变致顽固性癫痫手术治疗新对策
- 2007年
- 目的探讨功能区病变伴顽固性癫痫的手术治疗中新技术与方法的研究。方法15例功能区病变伴顽固性癫痫病人均在术前常规MRI,EEG,术中应用皮层脑电图(ECoG)定位癫痫范围;包括涉及语言、运动等功能区者6例,利用喉罩麻醉、术中唤醒确定功能区范围,切除病变。结果镜下全切肿瘤9例,次全切除3例,额叶致痫灶切除2例,致痫灶及颞叶前部切除1例。随诊6个月至2年,癫痫消失11例,小剂量药物控制2例,肿瘤复发1例,术后功能保全13例。结论在功能区病变伴顽固性癫痫的手术中应用皮层脑电图、术中唤醒进行致痫灶、功能区双重定位有利于有效切除病变、治疗癫痫及保全功能。
- 连世忠阎青云孙之洞郝解贺
- 关键词:显微外科手术功能区癫痫皮层脑电图
-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及合并舌咽神经痛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1
- 2020年
- 目的观察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及合并舌咽神经痛(GN)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7月-2019年1月收治的272例TN病人及2例TN合并GN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272例TN病人,术中发现责任血管267例,5例未见明显责任血管,术后即刻有效率为92.3%,无死亡病例,术后短暂听力下降9例,出现患侧面部麻木22例,幕上硬膜下血肿2例,脑脊液漏3例,颅内感染2例,小脑共济障碍1例。2例TN合并GN病人责任血管均为小脑上动脉、小脑后下动脉,术后症状立即消失,随访期间(1例随访13个月、1例随访55个月)2例病人症状均未复发,未出现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声嘶、脑脊液漏并发症。结论经小脑水平裂-小脑桥脑裂上肢入路治疗TN,可充分暴露三叉神经进出脑干区,并最大限度地保护岩静脉及其属支,减少对面神经、听神经及小脑的损伤。
- 药天乐赵学明万大海连世忠王宏勤刘晨宇
-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
- 一种检测实验用肿瘤细胞恒温加热装置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检测实验用肿瘤细胞恒温加热装置。检测实验用肿瘤细胞恒温加热装置包括加热箱、放置板、往复机构、扰流机构、挤压机构和堵塞机构,加热箱的内底壁上固定安装有电加热座,加热箱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箱体,箱体的底部滑动连...
- 师如意张敏孙丽婷连世忠董金垚张燕燕付超田晶
- 文献传递
- 青蒿琥酯调节Claudin-5基因表达影响胶质瘤细胞力学特性的研究
- 2017年
- 目的检测青蒿琥酯(Art)对胶质瘤SHG44细胞中Claudin-5基因表达及细胞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利用多聚酶链式反应法、原子力显微镜检测法、trans-well法分别检测Art对Claudin-5基因表达、SHG44细胞力学特性及细胞迁移能力等方面的影响。结果 Art可显著上调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基因表达;同时可以明显改变SHG44细胞力学特性:30 mg/l Art处理后的细胞粘附力显著升高(2600±400)p N vs(3800±300)p N,细胞弹力显著下降(26±6)MPa vs(4.7±1.6)MPa,细胞表面粗糙度大幅上升(0.150±0.013)μm vs(0.330±0.022)μm,可有效抑制SHG44细胞的迁移。结论实验结果表明Art可以通过影响Claudin-5基因表达,从而改变SHG44细胞力学特性进而发挥其抗癌作用,是潜在的胶质瘤治疗新药。
- 连世忠冯靖苗旺郭庚王宏勤胡晓玲宋彬徐勇明徐茗黄训师如意
- 关键词:青蒿琥酯胶质瘤
- miR-147启动子区甲基化与胶质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探究45例脑胶质瘤患者组织中miR-147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45例胶质瘤患者行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并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法检测患者肿瘤组织中的甲基化情况。结果:45例胶质瘤患者中有30例(66.7%)患者的miR-147启动子区发现存在甲基化情况,并且甲基化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P>0.05),而与WHO分级有关(P<0.05)。结论:miR-147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可能会影响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并且在高级别的胶质瘤组织中,miR-147启动子区更容易发生甲基化。
- 武伟男许小斌连世忠
- 关键词:胶质瘤甲基化
- 微球囊压迫术与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评估被引量:14
- 2023年
-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及C臂辅助下经皮三叉神经微球囊压迫术(PBC)与显微镜下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搜集我院收治的三叉神经痛患者144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MVD组67例和PBC组77例,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术前因素、术后疗效及并发症、住院时间、手术时长等数据。结果:PBC组患者年龄大于MVD组(P<0.05)。2组患者在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时的疼痛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年龄>60岁的患者,PBC治疗后的疼痛缓解率显著高于MVD(P<0.05)。2组手术并发症存在差异,MVD组眩晕发生率为60.0%,明显高于PBC组(P<0.05);PBC组面部麻木(52.6%)、咀嚼肌无力(40.2%)和疱疹(7.79%)的发生率明显高于MVD组(P<0.05)。PBC组的手术时长和住院天数均显著低于MVD组(P<0.05)。结论:PBC和MVD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总体疗效相似,并发症存在差异,老年患者更适合选择PBC治疗。
- 刘振波王明宇连世忠
- 关键词:微血管减压术疼痛缓解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