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建春

作品数:42 被引量:182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重点科研课题广西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自筹经费科研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细胞
  • 9篇心力衰竭
  • 9篇衰竭
  • 9篇老年
  • 8篇梗死
  • 7篇心肌
  • 6篇心肌梗死
  • 6篇死后
  • 5篇动脉
  • 5篇心肌梗死后
  • 5篇血压
  • 5篇综合征
  • 5篇间充质
  • 5篇间充质干细胞
  • 5篇干细胞
  • 5篇充质干细胞
  • 4篇心功能
  • 4篇血管
  • 4篇人脑利钠肽
  • 4篇重组人脑利钠...

机构

  • 14篇中国人民解放...
  • 13篇解放军303...
  • 9篇解放军第30...
  • 4篇南方医科大学...
  • 4篇解放军第三○...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桂林医学院
  • 2篇惠州市中心医...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解放军第三三...

作者

  • 41篇罗建春
  • 24篇赵子粼
  • 15篇马利贤
  • 14篇覃善都
  • 10篇黄梁艳
  • 9篇黄振坚
  • 6篇梁晓辉
  • 4篇马武芝
  • 4篇何世安
  • 4篇黄好华
  • 3篇韦坤宇
  • 3篇罗霞
  • 3篇赵东海
  • 3篇何世安
  • 3篇雷斌
  • 2篇李爱民
  • 2篇雷斌
  • 2篇雷斌
  • 2篇吴平生
  • 2篇王鹏

传媒

  • 4篇华南国防医学...
  • 3篇心血管康复医...
  • 3篇广东医学
  • 2篇山东医药
  • 2篇实用老年医学
  • 2篇重庆医学
  • 2篇西北国防医学...
  • 2篇西南国防医药
  • 2篇中华保健医学...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吉林医学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河南中医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广西医学
  • 1篇四川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人民军医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年份

  • 5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6篇2012
  • 5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8
  • 1篇2007
  • 5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G-CSF对2型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肌能量代谢变化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2型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肌能量代谢(MEE)的影响。方法纳入59例2型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n=28)和观察组(常规治疗+G-CSF治疗,n=31),治疗3个月后观察临床总有效率、血浆B型钠尿肽(BNP)、血清乳酸(LAC)水平,以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并计算左心室收缩、舒张、整体功能指标及MEE。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BNP、LAC水平较治疗前均有下降,观察组下降较对照组更加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心功能各项参数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圆周室壁应力(cESS)、MEE等指标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CSF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LAC水平降低,心功能改善,心肌的能量消耗明显降低。
马武芝赵子粼黄梁艳罗建春马利贤赵东海
关键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糖尿病心力衰竭能量代谢
直背综合征3例报告
2003年
罗建春何世安李爱民
关键词:直背综合征漏诊误诊
重组人脑利钠肽对中国人群急性心力衰竭影响的Meta分析被引量:18
2010年
目的系统评价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治疗中国人群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全面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2009年第3期)、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关于在中国人群应用rhBNP治疗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文献资料,由两名评价员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选择试验和提取资料,并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的4条质量评价标准评价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采用RevMan4.2.8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9个随机对照试验,其中rhBNP组561例,对照病例551例,研究地点均在国内,研究质量均较高,各试验间具有基线可比性。Meta分析结果显示:左室射血分数rhBNP治疗组优于空白对照组[WMD=7.22,95%CI(3.15,11.291),P=0.0005]、心功能等级的改善rhBNP治疗组优于空白对照组[OR=5.48,95%C(I1.61,18.65),P=0.007]、硝酸甘油组[OR=3.60,95%C(I2.02,6.41),P<0.0001]及硝普钠组[OR=4.89,95%CI(2.59,9.24),P<0.00001];不良反应发生率rhBNP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3.21,95%CI(0.12,85.20),P=0.49],但明显少于硝酸甘油组[OR=0.23,95%CI(0.11,0.47),P<0.0001]及硝普钠组[OR=0.30,95%CI(0.11,0.82),P=0.02]。敏感性分析显示结果稳定性较好。结论 rhBNP能有效改善中国人群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等级,治疗量安全性好,推荐临床使用。
陆明黄好华罗建春赵子粼
关键词:急性心力衰竭心功能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
赖诺普利和地高辛治疗老年慢性心衰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3
2005年
目的比较赖诺普利和地高辛在老年慢性心衰(CHF)治疗中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将66例老年CHF患者随机分成地高辛治疗组(D组)和赖诺普利治疗组(L组),比较治疗1月、6月和18月后6min平地行走距离和超声心动图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期二尖瓣血流频谱E波峰值流速/舒张期二尖瓣血流频谱A波峰值流速(E/A)改变。结果早期疗效(1月):D组优于L组,6min平地行走距离和超声心动图LVEF值有显著差异(P<0.05和0.01),但2组的E/A值无显著差异(P>0.05)。远期疗效:6月后L组则优于D组,6min平地行走距离,LVEF值,E/A均有显著差异(P<0.05);18月后3项指标差异更显著(P<0.01)。结论赖诺普利是一种较地高辛有更好远期疗效的治疗老年慢性心衰的药物。
何世安黄振坚罗建春雷斌
关键词:心力衰竭充血性赖诺普利地高辛
内皮祖细胞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心肌酶及能量代谢的改变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动员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研究其对心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脂质过氧化物(lipid peroxidation,LPO)、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及心肌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38例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心肌梗死的常规治疗,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还给予动员剂G-CSF(450μg/d)皮下注射,连续注射5天。检测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第3、7、14、28天外周血EPCs数量;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检测两组SOD、LPO、MDA含量,并行心脏超声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fraction,LVEF)等左心室心功能指标,应用相关公式计算左心室收缩末圆周室壁应力(circumferential end-systolic wallstress,cESS)、心肌能量消耗(myocardial energy expenditure,MEE)。结果治疗组的EPCs数量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增加明显,于第7天达到峰值,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心肌能量代谢均好转,心肌组织中SOD活性提高,LPO、MDA生成减少,LVEF升高,cESS下降,MEE水平降低,心功能得到改善,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G-CSF动员EPCs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EPCs具有保护缺血心肌,增强SOD活性,抑制LPO、MDA的生成,降低心肌耗氧,有效改善心脏功能的作用。
赵子粼罗建春黄梁艳覃善都郑学鸥许顶立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心肌酶心肌能量代谢
组织多普勒定量评价高血压与冠心病伴或不伴左室肥厚患者心脏舒缩功能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评价高血压与冠心病伴或不伴左室肥厚患者心脏舒缩功能,以及DTI评价高血压与冠心病左室舒张功能的准确性。方法对正常人组(n=15例),高血压组[n=30例,15例非左心室肥厚(non-LVH)和15例左心室肥厚(LVH)]及冠心病组[n=33例,15例非左心室肥厚(non-LVH)和18例左心室肥厚(LVH)]分别测量:①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充盈速度(E)和舒张晚期充盈速度(A);②二尖瓣环心肌组织等容收缩期峰值速度(Vs)、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和舒张晚期峰值速度(Va),以及用猪尾导管直接测量LVEDP。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组和冠心病组Ve/Va,E/A均显著减小(P<0.05);冠心病LVH组的Ve/Va、E/A与高血压LVH组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冠心病non-LVH组的Ve/Va、E/A比高血压non-LVH组的均减小(P<0.05)。冠心病组的Vs明显低于对照组和高血压组的Vs(P<0.05),而对照组和高血压组的Vs比较则差异无显著性(P>0.05)。Ve/Va与LVEDP的相关性高于E/A与LVEDP的相关性。结论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伴或不伴左室肥厚均存在左室舒张功能降低,然而左室收缩功能降低仅见于冠心病患者,DTI是评价左室舒张功能的良好方法。
郑道文宾建平农盛雄罗建春王鹏吴平生
关键词: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高血压冠心病
应激源强度对心肌梗塞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血清学标记物和心理情绪的影响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观察心理应激源强度对心肌梗塞(AMI)患者急性期主要心血管事件(用以评定心理应激源强度)、血清学标记物和心理情绪指标影响。方法:近年住院的AMI患者115例,在病情平稳后,进行"生活事件量表"和"心脏病患者心理状态问卷"评估,同时还观察他们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和血清学标记物等相关指标。结果:115例AMI患者发病前平均心理应激源值为(67.49±15.53)分,据此被区分为:低应激源组(≤67.49分,62例),高应激源组(〉67.49分,53例)。与低应激源组比较,AMI急性期高应激源组的平均合并症数目[(0.72±0.25)个/例∶(1.86±0.43)个/例]、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46.77%∶86.79%)、急性左心衰竭发生率(19.35%∶39.62%)、心源性休克发生率(3.23%∶18.87%)和死亡率(1.61%∶11.32%)均明显升高(P〈0.05~0.01);血糖浓度[(7.27±2.32)mmol/L∶(14.48±4.60)mmol/L]、淋巴细胞计数[(3.19±0.83)109/L∶(4.65±1.26)109/L]、C反应蛋白质[(1.33±0.28)μg/L∶(1.79±0.56)μg/L]和肌酸激酶[(128.45±27.35)U/L∶(164.96±31.52)U/L]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0.01);心脏射血分数和血管再通率均明显降低,而平均住院时间和住院花费均明显升高(P〈0.05~0.01);心理指标的无能为力感[(1.69±0.49)分∶(2.13±0.56)分]、沮丧感[(1.58±0.35)分∶(1.77±0.46)分]和社交障碍感[(1.62±0.37)分∶(1.84±0.48)分]维度评分均明显升高,而自主健康感维度评分[(1.75±0.49)分:(1.41±0.40)分]则明显降低(P〈0.05~0.01)。结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高心理应激源组遭遇生活事件刺激量大,住院期间各类合并症增加,疗效差,花费高、情绪低落,心理干预不容忽视。
梁丽军陈小燕孙萍陈文彬罗建春
关键词:生物学标记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心力衰竭大鼠外周血CD_4^+CD_(25)^+Foxp_3^+Treg细胞表达的影响
2015年
目的观察心力衰竭(HF)大鼠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及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变化,评价脐带间充质干细胞(WJ-MSCs)移植对HF大鼠免疫激活状态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8只,空白组(16只)不作处理正常饲养;其余大鼠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制造HF模型成功后,随机分为干细胞移植组(16只)和模型组(16只)。干细胞移植组心肌内注射WJ-MSCs悬液,模型组予心肌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4周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三组大鼠血清中NT-pro BNP及TNF-α、IL-10水平,并取大鼠心脏组织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HF大鼠血浆NT-pro BNP、TNF-α均高于空白组,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及IL-10水平低于空白组(P<0.05);移植后4周,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移植组NTpro BNP、TNF-α水平明显降低,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及IL-10水平升高(P均<0.05);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与血浆NT-pro BNP水平呈负相关(r=-0.634,P<0.05)。结论 WJ-MSCs移植可显著提高HF大鼠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抑制炎症反应,改善HF症状。
赵子粼叶常青罗建春马利贤马武芝梁晓辉黄梁艳
关键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对心肌梗死后心脏炎症中免疫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
2014年
缺血性心脏病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发病率约为40%,同时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局部缺血导致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减少,引起心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的凋亡和坏死。缺血后及时恢复血流供应,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这样同时会导致缺血再灌住损伤。缺血和再灌住损伤导致的细胞死亡均会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
梁晓辉赵子粼罗建春马利贤覃善都李小瑜李东赵东海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心肌梗死炎症
G-CSF对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和炎性因子的影响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观察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内皮祖细胞(EPCs)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患者合并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和炎性因子的变化,探讨动员剂G-CSF对外周血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38例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患者被随机分为G-CSF(600μg/d,共7 d)组和对照组,12例健康者为空白组。分离、培养EPCs并测定其数量。应用酶联免疫法及放射免疫法检测两组患者及10例健康者血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的水平。结果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患者EPCs数量和血CRP、IL-6、TNF-α及SDF-1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者(P<0.05);两组治疗后各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血浆SDF-1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SDF-1浓度与循环EPCs数量呈正相关;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IL-6、TNF-α虽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CSF可有效动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EPCs,亦可降低CRP、改变SDF-1的水平。
赵子粼许顶立郭志刚罗建春沈安娜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炎性因子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