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辉
- 作品数:55 被引量:144H指数:7
- 供职机构:武汉市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武汉市科技计划项目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益血汤治疗成人慢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42例
- 2008年
- 目的探讨益血汤治疗成人慢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42例符合成人慢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诊断标准的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2例),治疗组服用益血汤,对照组服用利血生和维生素B4。观察升白细胞疗效,治疗前后外周血粒细胞绝对值(ANC)的变化以及治疗前后各症状积分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54.5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粒细胞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比较亦有差异(P〈0.05)。结论益血汤治疗成人慢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疗效确切。
- 易雪程辉谢沛霖
- 关键词:益血汤利血生维生素B4
- TAFRO综合征合并获得性血友病A1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TAFRO综合征合并获得性血友病(AH)A患者的临床特点、相关检查结果及诊疗方法,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选择2019年1月18日武汉市第一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1例50岁TAFRO综合征合并AHA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方法,对其既往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骨髓和淋巴结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等诊断相关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相关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诊断及治疗。本研究以"TAFRO综合征合并获得性血友病A""TAFRO syndrome with acquired hemophilia A"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PubMed数据库中,检索TAFRO综合征合并AHA相关文献。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上述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12月31日。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且征得受试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结果①本例患者因"反复发热2+个月,血小板减少1个月"于2019年1月18日于武汉市第一医院血液内科就诊。②入院时本例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示,血小板计数为35.0×10^(9)/L,C反应蛋白(CRP)水平为245.4 mg/L。其凝血功能结果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为107.4 s,凝血酶原时间(PT)为17.5 s;APTT纠正试验结果示不能完全纠正;FⅧ活性为22%,FⅧ抑制物滴度为1.5 BU/mL。其PET/CT结果示,全身多发性淋巴结增多,部分淋巴结代谢异常;胸、腹腔积液。其右侧颈部淋巴结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提示浆细胞型Castleman病。③根据临床特征和相关检查结果,患者被确诊为TAFRO综合征合并AHA,并接受RCD(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地塞米松)方案化疗2个疗程,以及抗感染、间断血液制品输注、血液透析、血浆置换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后,患者体温正常,多浆膜腔积液逐渐被吸收,肾功能及凝血功能逐渐恢复,并最终脱离血液透析。④根据本研究设定的文献�
- 程平陈默易雪程辉
- 关键词:血友病A多中心型CASTLEMAN病
- 红皮病型药疹合并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血症1例
- 2006年
- 张婷余丹程辉
- 关键词:红皮病药疹菌血症
- 皮肤T细胞淋巴瘤继发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7例临床分析
- 2023年
- 目的探讨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合并继发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sHLH)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1年10月武汉市第一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CTCL并拟诊sHLH患者,按照HLH-2004标准和HScore评分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7例CTCL患者确诊合并sHLH,分别为2例原发性皮肤γδT细胞淋巴瘤(PC-GDTCL),3例皮肤结外NK/T细胞淋巴瘤(C-ENKTCL),2例原发皮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PC-ALCL)。7例患者均接受化疗,6例死亡,确诊CTCL合并sHLH后生存期14~60 d(中位生存期26.5 d)。2例检出HLH相关基因突变(PRF1、LYST突变),2例PC-GDTCL患者分别检出淋巴瘤相关基因突变(KRAS、KMT2D和JAK3、SAMHD1突变)。结论CTCL合并sHLH临床进展迅速,需早期诊断及干预,初诊及病情进展时行骨穿检查及淋巴瘤、HLH相关基因突变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
- 关军帅华洲王兰兰王春艳程平胡彬易雪邹亮程辉
- 黄芪对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BCL-2家族凋亡因子的相关影响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本研究探讨黄芪(astragalus)对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疗效评估,并检测其对患者Bcl-2家族凋亡相关因子的影响,从而探讨黄芪对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分配42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予以化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黄芪,统计两组病患治疗后完全缓解率,患者治疗后白血病细胞凋亡情况运用流式细胞仪检验,患者治疗前后Bcl-2,Bax、Bak、BCL-xl的m RNA表达状况运用RT-PCR方法进行检测,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完全缓解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给予黄芪后,白血病细胞凋亡较对照组明显增高,治疗组治疗后Bcl-2、Bcl-xl、Bax、Bak的表达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cl-2、Bcl-xl较治疗前明显下降,Bax、Bak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对照组治疗后Bcl-2、Bax、Bak、BCL-xl表达水平较对治疗前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能促进白血病细胞的凋亡,提高患者疗效,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减低Bcl-2、BCL-xl的表达,增加Bax、Bak的表达来完成。
- 余丹程辉易雪张婷
-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BCL-2凋亡
- 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被引量:14
- 2013年
- 目的总结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经验。方法将52例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6)和对照组(n=26),治疗组使用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对照组使用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治疗,比较2组出血表现、血小板变化情况、输血依赖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出血患者例数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小板恢复时间平均为(7.35±2.64)d,对照组为(9.73±1.89)d,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化疗后治疗组平均每位患者输血依赖频率为(2.73±0.43),对照组为(4.21±0.60),治疗组输液依赖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rhTPO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rhIL-11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P<0.05)。结论rhTPO是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有效方法。
- 余丹张念程辉易雪
-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重组人白介素-11
- 以伊沙佐米为基础的方案序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POEMS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探讨新型蛋白酶体抑制剂伊沙佐米序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治疗POEMS综合征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7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以伊沙佐米为基础的方案联合AHSCT治疗的4例POEM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治经过及随访结果,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所有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7-54岁,初治时均不同程度地合并周围神经病变、肝脾或淋巴结肿大、循环超负荷(外周水肿、胸腹腔积液)、骨硬化症、内分泌病变(甲状腺、性腺等)、皮肤改变(色素沉着、血管瘤、白甲等)、M蛋白、视乳头水肿等临床表现及特征。2例患者合并Castleman病,3例患者行脑脊液检测且均提示脑脊液蛋白水平升高。所有患者均至少接受2周期以伊沙佐米为基础的方案诱导化疗后序贯AHSCT。随访时间10-2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6个月。结果:无死亡病例。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可控,治疗后疾病相关的临床症状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结论:伊沙佐米作为一种新型的、周围神经毒性更小的蛋白酶体抑制剂,联合AHSCT治疗POEMS综合征是安全、有效的。
- 程平王兰兰关军周英王秋香程辉邹亮
- 关键词:POEMS综合征蛋白酶体抑制剂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 以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的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分析
- 2025年
- 目的:探讨以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的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L)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3年1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诊治的11例以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的ENKT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5例,中位年龄50(32-80)岁。起病时均以不同形式的皮肤损害为首发临床症状,表现为皮疹、溃疡性肿块、皮肤痛性结节、浸润性斑疹等,皮损累及部位多为四肢及躯干,也可单独出现于下肢。5例初诊时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HLH),8例存在B症状。所有患者诊断时临床分期晚(Lugano分期Ⅳ期),危险分层为高危(PINK-E评分≥3分)。病损皮肤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检查CD56、EBER阳性率均为100%,中位Ki-67指数75%(50%-80%)。血浆EBV-DNA检测均为阳性(≥5×10^(2) copies/ml)。诱导化疗方案多为含培门冬酶或左旋门冬酰胺酶的联合化疗(MESA、p-Gemox、SMILE)或联合PD-1单抗免疫治疗,或选择HLH的方案(HLH-04方案、L-DEP)治疗。中位随访时间及总生存时间均为4.5(0.5-27)个月,随访期内未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治疗的8例患者全部死亡,死因多为疾病快速进展。3例患者接受了ASCT治疗,1例移植后中枢神经系统复发死亡,2例存活。接受ASCT的3例患者OS分别为21、27和19个月,PFS分别为11、20和13个月。移植后不定期监测血浆EBV-DNA拷贝数,EBV的载量与病情的变化呈现一致性。结论:以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的ENKTL患者早期临床症状更不典型,早期诊断尤为困难,疾病进展迅速,预后很差,最佳治疗策略仍无统一标准。大剂量诱导化疗获得完全缓解后尽快行ASCT可使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
- 程平李义毛霞王秋香王兰兰关军周英程辉
- 关键词: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皮肤损害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
- 地西他滨联合CHG方案诱导化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观察地西他滨联合CHG方案诱导化疗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例新确诊post MDS-AML患者接受地西他滨联合CHG方案诱导化疗。结果4例获完全缓解,1例达到部分缓解,总有效率约为71.42%(5/7)。4例患者出现Ⅳ度骨髓抑制,重度骨髓抑制发生率为57.14%(4/7)。5例并发感染,感染率71.42%(5/7),其中员例治疗无效死亡,化疗相关死亡率14.28%(1/7)。不良反应可见发热及胃肠道反应等。结论地西他滨联合CHG的诱导方案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有效,且有效率高,严重骨髓抑制是常见并发症,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 易雪余丹张婷邹亮程辉
- 关键词:地西他滨
- 胚系来源RUNX1新突变致家族性血小板疾病一家系研究
- 2023年
- 目的:探讨伴胚系来源Runt相关转录因子(RUNX)1突变的家族性血小板疾病(FPD)的临床及生物学特征。方法:对2016年2月至2021年12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血液内科就诊的伴RUNX1突变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筛选伴胚系来源RUNX1突变的FPD患者,对其进行家系分析、体细胞基因检测和胚系基因验证,分析其临床表现、生物学演变等并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评估胚系突变位点的致病性,预测基因突变对蛋白功能的影响。结果:34例携带RUNX1突变的MDS/AML患者中,有3例患者携带胚系来源RUNX1突变。其中1个确诊的FPD家系携带RUNX1 c.562A>C和RUNX1 c.1415T>C突变。该基因变异为先证者父系来源,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显示,其2个突变位点分别引起变异型RUNX1基因(AML-1G型)上第188、472位氨基酸的改变,这2个位点在不同物种之间高度保守,可能导致蛋白结构不稳定,进而影响蛋白功能,评价为很可能具有致病性。携带父系来源RUNX1突变的9例成员中,2例进展至AML死亡;1例表现为AML,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无病存活;4例表现为轻中度血小板减少,2例无血小板减少。在先证者及其儿子的疾病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RUNX1、NRAS和/或CEBPA、KIT等基因突变,肿瘤细胞在免疫表型上表现为CD7的表达逐渐增强;4例仅表现为血小板减少的成员未检测出肿瘤相关热点基因变异,至随访截止均存活。结论:RUNX1相关FPD(RUNX1-FPD)临床罕见,RUNX1 c.562A>C和c.1415T>C突变可能是导致本家系发生RUNX1-FPD的致病基因,获得性突变可促使其发生恶性转化。对RUNX1-FPD家系成员需定期监测疾病生物学演变,必要时早期干预治疗。
- 关军王兰兰王春艳朱贤敏帅华洲易雪邹亮余丹程辉
-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