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云霁

作品数:18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卫生局医学科研项目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锥形束CT
  • 4篇上颌
  • 4篇种植体
  • 4篇微种植体
  • 3篇前牙
  • 3篇腭部
  • 3篇骨性
  • 3篇成人
  • 2篇牙槽
  • 2篇牙槽骨
  • 2篇牙槽骨改建
  • 2篇牙周
  • 2篇正畸
  • 2篇植入
  • 2篇上颌前牙
  • 2篇少年
  • 2篇皮质
  • 2篇前牙区
  • 2篇青少年
  • 2篇扩弓

机构

  • 16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重庆三峡医药...

作者

  • 16篇王云霁
  • 7篇范小平
  • 2篇潘姗
  • 2篇李建霞
  • 2篇吴艳
  • 2篇何金龙
  • 1篇王勤花
  • 1篇邓潇
  • 1篇宋锦璘
  • 1篇胡波
  • 1篇陈嵩
  • 1篇郑雷蕾
  • 1篇石安田
  • 1篇胡鸿涛
  • 1篇曾岚

传媒

  • 3篇重庆医科大学...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口腔医学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临床医学进展
  • 1篇2017全国...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4
  • 3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无托槽隐形矫治纠正异常咬合曲线的研究进展
2025年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施力于牙齿,使其恢复至正常的位置,最终牙齿在正确排列关系下建立平衡、稳定的咬合状态。咬合曲线是连接相关牙尖而形成的连续曲线,分为Spee曲线和Wilson曲线,是评价咬合和排齐整平效果的重要指标,但临床中缺乏准确、便捷的评价工具。近年来,口腔数字化已经覆盖了口腔诊疗的全流程,人工智能技术在信息分析中逐渐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且正畸与人工智能呈现深度结合的趋势。本文将对咬合曲线的测量方法及目前无托槽隐形矫治后咬合曲线变化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The clear aligner exerts force on the teeth, causing them to return to their normal positions, ultimately establishing a balanced and stable occlusion state for the teeth in the correct arrangement. The occlusal curve is a continuous curve formed by connecting the relevant cusps, and it is divided into the Spee curve and Wilson curve, which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for evaluating occlusion and alignment, but there is a lack of accurate and convenient evaluation tools in clinical practice. In recent years, digitalization has covered the entire process of dental treatment,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has played an increasingly pivotal role in information analysis, and there is a trend of deep integration between orthodontic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is paper will review the measurement methods of occlusal curves and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the changes in occlusal curves after clear aligner treatment.
马淞阳王云霁
关键词:人工智能
上颌前牙不同内收方式下相关牙槽骨改建变化的锥形束CT研究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比较上颌前牙倾斜性内收(retraction adjunct with tip,R&Tp)和控根性内收(retraction adjunct with torque,R&Tq)产生的牙槽骨改建反应差异。方法·选取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安氏Ⅱ类1分类青少年患者,根据牙齿实际内收方式对纳入对象所有160颗上颌切牙进行标准化分组(分为倾斜内收组和控根内收组),利用CBCT影像结合三维测量软件对2组牙齿内收情况以及相关牙槽骨高度和厚度变化进行测量分析和比较。结果·2组前牙均实现较大范围内收和直立,倾斜内收组牙冠内收距离及内收角度均明显大于控根内收组(均P=0.000)。倾斜内收组L3、P1厚度显著减小(均P=0.000),控根内收组P1、P2厚度显著减小(均P=0.000)。倾斜内收组T1厚度减小(P=0.000),控根内收组各水平牙槽骨总厚度均减小(均P=0.000)。2组唇侧(P=0.000)、腭侧(P=0.000)牙槽嵴高度均下降,且腭侧牙槽嵴高度降低更显著。结论·安氏Ⅱ类1分类青少年患者上颌前牙在较大范围内收时,倾斜内收组唇侧根尖区、腭侧牙槽嵴区以及控根内收组腭侧牙根颈部及中部区域均为牙槽骨吸收高风险区。
周迪吴艳王云霁范小平
关键词:锥形束CT牙槽骨改建
四手操作在口腔正畸间接粘结技术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 将四手操作应用在口腔正畸间接粘结技术中,比较其与传统护理在正畸间接粘结技术中的应用差异,评价四手操作对于间接粘结的影响,从而建立一套适合口腔正畸间接粘结技术的四手操作模式。方法 选择2013年6~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接受正畸治疗的患者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四手操作配合间接粘结技术粘结上半口托槽,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护理配合间接粘结技术粘结上半口托槽。比较两组粘结托槽的临床操作时间及首次复诊的托槽脱落率。结果 观察组临床操作时间[(16.6±3.8) min]少于对照组[(20.7±5.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观察组首次复诊托槽脱落率(4.17%)与对照组(5.8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四手操作配合间接粘结技术在保证托槽粘结质量的同时能有效减少临床操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曾岚王云霁郑雷蕾
关键词:牙科印模材料四手操作
成人腭部微种植体植入区域骨皮质密度的锥形束CT测量分析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腭部骨皮质密度,分析腭部骨皮质密度的分布规律.方法:选取107例20 ~ 40岁成人(男51例、女56例)的CBCT影像数据...
王云霁
三维摄影技术评估上颌扩弓后面部软组织变化的初步研究
2024年
目的:通过三维立体摄影测量术对上颌扩弓患者面部软组织进行分析。方法:对11例需要进行上颌扩弓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拍摄患者三维面部照片,对面中部及嘴唇的宽度,脸颊、八字纹处及嘴唇的面积和体积进行测量,分析正畸患者上颌扩弓后面部软组织变化情况。结果:面中部曲线宽度在正畸治疗前为(269.24±49.60) mm,在上颌扩弓治疗后为(322.54±28.94) mm,对比术前明显增大(P=0.005),脸颊面积及体积无明显变化(P>0.05)。面下部软组织在上颌扩弓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不同部位的左右面部测量对比显示上颌扩弓对于左右面部软组织的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扩弓会造成面中部宽度增大,而对脸颊面积和体积、面下部软组织无显著改变,左右面部软组织的变化不具差异性。
王勤花张宇欣刘洋王云霁
关键词:上颌扩弓
替牙期活动扩弓对恒牙牙根发育及牙根吸收的研究
2024年
目的:使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成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和Exam Vision研究替牙期活动扩弓对恒牙牙根发育及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选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替牙期活动扩弓矫治病例17例作为试验组(平均年龄为10岁),功能矫治但未进行活动扩弓病例20例作为对照组(平均年龄为10岁)。所有患者矫治前后均拍摄CBCT。使用Exam Vision分别测量试验组和对照组矫治前后上颌中切牙和上颌第一磨牙根尖孔宽度和牙根长度,利用SPSS 26.0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2组矫治前后的差异。结果:根尖孔宽度:右上颌中切牙牙根试验组(0.52±0.35)mm,对照组(0.98±0.78)mm;左上颌中切牙牙根试验组(0.47±0.39)mm,对照组(1.09±0.93)mm;右上颌第一磨牙腭根试验组(0.43±0.28)mm,对照组(0.61±0.34)mm;左上颌第一磨牙腭根试验组(0.59±0.24)mm,对照组(0.59±0.40)mm;试验组根尖孔闭合程度较对照组低。牙根长度:右上颌中切牙牙根试验组(0.48±0.77)mm,对照组(0.83±1.35)mm;左上颌中切牙牙根试验组(0.31±0.84)mm,对照组(0.78±1.16)mm;右上颌第一磨牙近中根试验组(0.37±0.72)mm,对照组(0.42±0.79)mm;右上颌第一磨牙远中根试验组(0.10±0.92)mm,对照组(0.70±1.09)mm;右上颌第一磨牙腭根试验组(0.43±0.96)mm,对照组(0.70±1.12)mm;左右上颌中切牙和右上颌第一磨牙牙根长度增长量对照组大于试验组。左上颌第一磨牙近中根试验组(0.59±0.79)mm,对照组(0.28±0.68)mm;左上颌第一磨牙远中根试验组(0.43±0.70)mm,对照组(0.40±1.06)mm;左上颌第一磨牙腭根试验组(0.62±0.84),对照组(0.61±0.97)mm;左上颌第一磨牙的牙根长度增长量试验组大于对照组。以根尖孔闭合情况分组的牙根长度:右上颌第一磨牙腭根闭合组(0.40±0.97)mm,未闭合组(-0.06±0.72)mm,牙根长度增长量闭合组大于未闭合组。左上颌第一磨牙腭根闭合组(0.20±0.59)mm,未闭合组(0.78±0.91)mm,牙根长度增长
吴婧琪王云霁
关键词:替牙期牙根发育牙根吸收
骨性Ⅱ类错颌下前牙区牙槽骨厚度的测量分析
2014年
目的采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与计算机辅助测量技术相结合,测量分析不同前牙不齐指数(little’s irregularity index,LII)骨性Ⅱ类错颌畸形下颌前牙区牙槽骨的厚度。方法选取66例骨性Ⅱ类错颌畸形患者的CBCT影像学资料,男性32例,女性34例。采用LII指数对下颌前牙进行轻、中、重度的不同拥挤度分类。使用Mimics 9.0测量分析软件测量下前牙牙根部位冠方、根中的唇舌侧的皮质骨厚度,松质骨厚度及骨总厚度;根尖处唇舌侧的皮质骨厚度、松质骨厚度和骨总厚度及根尖处总骨厚度、总松质骨厚度。结果在根尖处总松质骨厚度和根尖处舌侧松质骨厚度男性>女性(P<0.05);重度拥挤的冠方唇侧骨总厚度、冠方唇侧皮质骨厚度>中度、轻度拥挤者(P<0.05);重度拥挤的冠方唇侧松质骨厚度>中度拥挤者(P<0.05)。男性、女性的支持骨量和拥挤度间具有一定相关性(|r|>0.3)。结论下颌前牙区牙槽厚度与下前牙的拥挤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除了根尖处总松质骨厚度和根尖处舌侧松质骨厚度外,下颌前牙的支持骨测量无性别差异。
那毕王云霁李建霞潘姗邹兰熠刘恒朗范小平
关键词:锥形束CT
锥形束CT检测成人腭部微种植体植入的安全区域
2014年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腭部骨厚度,分析腭部微种植体植入的安全区域。方法选取我院2011-2013年收治的103例20-40岁成人(男性49例,女性54例)CBCT影像数据,导入Invivo 5.0软件重建,测量腭部28个点位的骨厚度值。使用SPSS 20.0软件对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绘制腭部骨厚度分布图。结果各测量点位中腭部骨厚度最大值为(11.90±2.73)mm,最小值为(1.53±0.98)mm,其中21个测量点位的腭部骨厚度男女间差异显著(P〈0.05,P〈0.01)。除腭中缝区外,腭部骨厚度有向后方递减的趋势。腭部微种植体植入安全区域位于腭中缝区及腭旁侧区前部。结论腭中缝区及腭旁侧区前部适合作为成人腭部微种植体支抗植入部位。
刘恒朗王云霁李建霞潘姗那毕邹兰熠范小平
关键词:微种植体锥形束CT
低强度脉冲超声通过TWIST1-SDF1信号通路促进牙周膜细胞迁移的实验研究
<正>目的:研究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是否通过TWIST1-SDF1信号通路促进牙周膜细胞(PDLCs)迁移,从而参与牙周组织再生。方法:选取11-13岁需拔除健康正畸牙患者的前磨牙样本,培养牙周膜细胞,并采用多向...
王云霁李杰胡波宋锦璘
关键词:低强度脉冲超声牙周膜细胞细胞迁移信号通路
文献传递
不同正颌术式对骨性Ⅲ类错患者上气道影响的meta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系统比较上颌骨LefortⅠ型截骨前移结合下颌骨后退术与单纯下颌后退术对骨性Ⅲ类错患者上气道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 Med、CNKI、万方等中外文数据库中所有比较单纯下颌骨后退术与上颌骨LefortⅠ型截骨前移结合下颌骨后退术对骨性Ⅲ类错患者上气道影响的文献,包括随机对照试验和非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日期止于2016年2月29日。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6篇病例对照试验文献,共20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2种术式对气道横截面积(CSA)的影响方面,鼻咽平面(后鼻棘平面)、会厌平面气道CSA改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腭平面气道CSA改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2种术式对气道容积的影响方面,鼻咽气道容积和上气道总容积改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咽气道和喉咽气道容积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单纯下颌骨后退术比较,上颌骨LefortⅠ型截骨前移术结合下颌骨后退术对骨性Ⅲ类错患者鼻咽、喉咽平面的横截面积及鼻咽气道、上气道总容积的影响更小;对于骨性Ⅲ类错患者,尤其有潜在呼吸问题的患者,上颌骨LefortⅠ型截骨前移结合下颌骨后退术的治疗更佳。
何金龙王云霁胡鸿涛廖仟张维奕范小平
关键词:上气道META分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