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鸿宣
- 作品数:69 被引量:293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一种稻类长粒相关基因及其应用
- 本发明涉及一种稻类长粒相关基因及其应用。具体地,本发明人通过对大量的稻类数量性状位点的研究,首次揭示了一种水稻长粒相关基因GL3,所述基因编码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长/大粒亲本中的GL3蛋白与小粒亲本的GL3蛋白相比,存...
- 林鸿宣祁澎宋献军高继平单军祥朱美珍施敏
- 文献传递
- 水稻热敏感突变体sat1的基因定位克隆与功能研究
-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已成为近年来植物科学研究的重要模式作物。水稻对环境的适应性决定了其种植范围及相关产量。目前对于水稻生长发育的研究方兴未艾,而对于水稻热适应能力却鲜见报道。我们实验室通过对水稻品种特青进...
- 陈可郭韬厉新民杨怡冰叶汪薇单军祥林鸿宣
- 关键词:水稻热适应细胞分裂
- 文献传递
- 水稻OsHal3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 Hal3是 Alejandro ferrando 等人于1995年在酵母中最先克隆到的,由于该基因是在耐盐筛选的过程中分离的,所以又叫抗逆相关基因(HAL,or halotolerance,genes)。Hal3的过量表...
- 孙世勇晁代印林鸿宣
- 关键词:功能分析拟南芥
- 文献传递
- 植物响应盐碱胁迫的分子机制被引量:24
- 2020年
-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土壤盐碱化的问题严重制约着作物的产量及种植范围,成为阻碍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植物的盐碱胁迫主要是指土壤中的中性盐以及碱性盐离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产生不利影响的一种非生物胁迫。盐碱胁迫与碱胁迫都会改变植物体内外的渗透平衡,引起离子毒害与氧化毒害等,pH所形成的碱胁迫危害往往大于中性盐所造成的危害,碱胁迫会改变植物体内的pH,并降低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特别是可溶性铁。本文总结了盐碱胁迫对植物的危害,植物对盐碱胁迫的感知,通过活性氧(ROS),SOS途径,多种植物激素,表观修饰等一系列方式来响应并适应环境的盐碱胁迫,最终降低盐碱胁迫对植物的危害以及植物响应盐胁迫与碱胁迫过程中存在的共同分子机制。
- 赵怀玉林鸿宣
- 关键词:盐胁迫碱胁迫分子机制
- 水稻抗逆相关基因-海藻糖-6-磷酸磷酸化酶基因及其应用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的植物基因-水稻海藻糖-6-磷酸磷酸化酶基因及其编码蛋白。本发明还公开了这种海藻糖-6-磷酸磷酸化酶基因的用途,尤其是在植物品种改良和杂交育种中用于改变植物的耐盐性和抗旱性。
- 林鸿宣晁代印施敏葛良法朱美珍
- 文献传递
- 水稻粒重QTL的定位与克隆及其功能研究
- 农作物的许多重要农艺性状如产量、抗逆等往往是由多个数量性状基因(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i)控制的。克隆以及功能分析自然变异的 QTL 对揭示重要性状的遗传机理和品种改良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粒重...
- 林鸿宣
- 关键词:QTL
- 文献传递
- 水稻粒型突变体eg1的基因定位克隆与功能研究
-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且已经发展成植物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模式作物.水稻的粒型大小是决定水稻产量的三个主要因素之一.水稻粒型QTL和突变体的研究使人们对粒型大小调控的分子机理有了深层次的认识.GW2是控制水稻粒...
- 郭韬单军祥叶汪薇林鸿宣
- 关键词:水稻粒型细胞分裂BR
- 水稻耐盐、抗旱新基因SDL的遗传调控机理研究
- 林鸿宣
- 该项目几年来对水稻耐盐抗旱等抗逆性的遗传调控机理开展了深入研究,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课题组集中开展了水稻抗旱、耐盐新基因DST(原来命名为SDL,后来改为DST)的定位克隆与功能分析,研究结果证明DST是一个具有转录激活...
- 关键词:
- 关键词:水稻基因表达
- 新的水稻杂种劣势基因及其应用
- 本发明提供了新的稻杂种劣势基因及其应用。具体地,本发明提供了来源于水稻的新基因(25L1、25L2)以及新的突变基因(AD2)。本发明人发现,当需要培育的母本植株同时存在上述三种基因时,所培育的子代水稻会产生杂种劣势现象...
- 林鸿宣陈沈陈豪高继平单军祥施敏
- 文献传递
- 植物激素领域最新力作——《植物激素作用的分子机理》被引量:3
- 2013年
- 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自身合成并作为信号分子在极低浓度下发挥作用的化学物质。它们的化学结构虽然比较简单,但却具有十分复杂的生理效应,在代谢、生长、形态建成等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方面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植物激素作用的研究已进入一个新阶段。由于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激素代谢分析技术在植物激素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如激素突变体和营养缺陷型的遗传分析、转基因植物的研究、反义RNA技术和液相色谱一质谱联用(LC—MS)技术的应用等使人们对各类激素的生物合成途径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在激素受体、激素信号转导、激素对基因调控等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 林鸿宣
- 关键词:植物激素分子机理反义RNA技术植物生长发育生物合成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