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殿国

作品数:31 被引量:109H指数:7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3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肛门
  • 7篇直肠
  • 6篇失禁
  • 6篇手术
  • 6篇术后
  • 6篇儿童
  • 5篇肛门直肠
  • 5篇便失禁
  • 5篇大便失禁
  • 4篇结肠
  • 4篇括约肌
  • 4篇畸形
  • 3篇直肠畸形
  • 3篇生物反馈
  • 3篇手术治疗
  • 3篇盆底
  • 3篇盆底肌
  • 3篇小儿
  • 3篇巨结肠
  • 3篇患儿

机构

  • 31篇山东大学第二...
  • 2篇山东大学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山西省儿童医...
  • 1篇青岛市第八人...
  • 1篇威海市立医院

作者

  • 31篇李殿国
  • 18篇李金良
  • 17篇孙小兵
  • 14篇陈维秀
  • 13篇孙小刚
  • 11篇王若义
  • 9篇徐加龙
  • 9篇陈雨历
  • 8篇刘倩
  • 8篇张丽
  • 6篇孙大庆
  • 5篇韩克
  • 3篇吕其刚
  • 3篇李艳华
  • 3篇张勇
  • 2篇葛南
  • 2篇王军锋
  • 2篇李雅南
  • 1篇张文同
  • 1篇吴东进

传媒

  • 9篇中华小儿外科...
  • 6篇中国现代普通...
  • 2篇中华胃肠外科...
  • 2篇山东医药
  • 2篇山东大学学报...
  • 2篇临床小儿外科...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华泌尿外科...
  • 1篇中华实用儿科...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2
  • 2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7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单孔腹腔镜疝气针与常规两孔法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比较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比较并探讨单孔腹腔镜疝气针与常规两孔法腹腔镜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525例儿童腹股沟斜疝,分为单孔组(250例)和两孔组(275例);其中,单孔组采用单孔腹腔镜疝气针治疗,两孔组采用常规两孔法腹腔镜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方法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和平均住院费用。结果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日、术后并发症和平均住院费用等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于腹股沟斜疝的单侧和双侧患者分别比较后发现,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常规两孔法相比,单孔腹腔镜疝气针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不仅安全、有效,而且具有切口隐蔽、更为美观的优点。
吕其刚孙小刚李金良徐加龙王军锋李殿国
关键词:单孔法两孔法儿童腹股沟斜疝
改良股薄肌转移代外括约肌行肛门重建治疗肛门闭锁术后大便失禁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评估改良股薄肌转移代肛门外括约肌重建术治疗肛门闭锁术后大便失禁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8月至2012年8月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31名行改良股薄肌代肛门外括约肌治疗大便失禁患儿的病例资料,围绕术前及术后大便临床表现进行病历分析。并依据术前倒立位腹部平片显示的闭锁程度将入选病例分为三组。所有入选病例的手术前、后临床表现均采用克利夫兰大便失禁程度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并分级。按照其资料的分布及性质,手术前后的比较依据正态性分布情况选用配对t检验或者非参数检验,组间的比较采用依据正态性分布情况和方差齐性选用成组设计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方法。结果入选病例术后随访6~87个月,平均33.9个月,22例患儿获得大便排放的自主性控制,大便失禁评分明显降低,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肛门直肠测压结果显示肛管最大收缩压及肛管静息压明显增加,手术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直肠静息压手术前后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股薄肌转移代肛门外扩约肌通过提高肛管收缩压及肛管静息压以维持肛管的严密闭合达到大便排放的自主控制,是治疗肛门闭锁术后大便失禁的有效方法。
王若义秦虹徐加龙刘倩孙小刚李殿国陈维秀陈雨历李金良
关键词:大便失禁肛门闭锁
小儿前列腺囊的临床病理表现和诊疗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前列腺囊是苗勒管退化不全的残留,多无临床症状,我们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28例前列腺囊患儿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孙小刚李殿国徐加龙吕其刚李金良孙小兵葛南
关键词:前列腺囊临床病理表现小儿临床症状苗勒管
直肠肛门测压对直肠肛门畸形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的评价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直肠肛门测压对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状态的评价。方法:采用连续、匀速牵拉的直肠肛门测压方法研究正常组及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术后优良组与术后不良组儿童的测压结果及其与临床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无肛术后患儿直肠肛管静息压(21.3±3.4)mmHg低于正常组(66.7±24.0)mmHg;肛门最大收缩压力患儿组(22.4±3.3)mmHg低于正常组(129.0±18.8)mmHg;高压带长度患儿组(12.3±4.6)mm短于正常儿组(23.6±4.6)mm;直肠肛门抑制反射(rectal and inhib-itory reflex,RAIR)不良组出现的比例与正常组和优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直肠感知阈值和最大容量阈值患儿组与正常儿组无明显区别。结论:应用直肠肛门测压法能客观评价无肛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
薄通文王若义张丽李殿国孙小兵李金良
关键词:消化系统畸形直肠肛门测压法
先天性巨结肠Soave术后大便失禁的评价和治疗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对先天性巨结肠Soave术后大便失禁进行评价和治疗。方法先天性巨结肠Soave术后大便失禁患儿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6~13岁,肛门功能临床评价为良19例,差5例。全部患儿行肛门直肠测压,并与18例肛门功能正常的Soave术后儿童比较。所有患儿在医院接受生物反馈训练2周后自行在家中行盆底肌收缩训练。结果肛管静息压、收缩压、直肠初感觉分别为(18.9±6.2)mmHg、(179.9±17.8)mmHg、(45.4±9.4)ml,与18例对照组儿童相比[分别为(44.5±11.1)mmHg、(177.7±15.9)mmHg、(50.0±10.1)ml],静息压明显下降,收缩压、直肠感觉无明显变化。3例不配合治疗,21例1年后除5例未能坚持外,其余16例获得良好的肛门控制,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直肠初感觉分别为(35.4±8.7)mmHg、(195.3±15.0)mmHg、(45.9±8.4)ml。肛管静息压和收缩压均升高。结论内括约肌损伤可能是先天性巨结肠Soave术后大便失禁的原因之一,对此盆底肌训练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孙小兵李殿国张丽李艳华王若义刘倩陈维秀李金良陈雨历
关键词:巨结肠先天性SOAVE手术大便失禁盆底肌
脊膜膨出术后尿失禁17年
2008年
病例摘要患儿,男,18岁,因脊膜膨出术后尿失禁17年入院。患儿出生后不久,家长发现其骶尾部一肿物,高起皮肤,为紫红色,周围皮肤色素沉着,出生后6个月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脊膜膨出",行脊膜膨出修补术。术后出现尿失禁,小便呈滴沥状,湿裤,尤以活动后为著,夜间尿床,无成泡尿。大便基本可控制,偶有污粪。
李殿国陈维秀孙小兵李金良张勇
关键词:术后尿失禁脊膜膨出皮肤色素沉着膨出修补术病例摘要骶尾部
脐部小切口辅助完成Soave手术治疗婴儿长段型巨结肠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脐部小切口在婴儿长段型巨结肠根治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脐部小切口辅助Soave手术治疗患儿长段型巨结肠11例。结果:切除结肠长度30~50cm,平均37.6cm;术中失血5~20mL,平均8mL;手术时间90~140min,平均110.5min。术后3例出现肛周轻度糜烂,无直肠回缩、吻合口瘘,脐部切口无感染、裂开,肠蠕动恢复时间16~24h,平均18.7h,术后7~14d出院。全部病例随访3.5~12个月,每日排便3~7次,其中轻度污粪1例,小肠结肠炎1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无肛门狭窄及粘连性肠梗阻。结论:婴儿长段型巨结肠根治术单纯性肛门拖出结肠困难,可辅加脐部小切口协助完成手术,具有损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美容效果好、费用少等优点。
张勇李殿国王亚平陈维秀孙小兵王峰
关键词:HIRSCHSPRUNG病腹部小切口婴儿
脐部小切口辅助完成Soave手术治疗婴儿长段型巨结肠
目的:探讨脐部小切口在婴儿长段型巨结肠根治术中的应用。方法: 2005年1月~2007年12月脐部小切口辅助Soave手术治疗婴儿长段型巨结肠11例,其中男9例,女2例,平均年龄2.3个月,病变位置6例位于乙状结肠, 5...
张勇李殿国陈维秀孙小兵韩克王峰
关键词:长段型巨结肠SOAVE小切口手术治疗
神经性膀胱输尿管反流治疗对策的探讨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探讨神经性膀胱患儿输尿管反流的治疗措施。方法脊膜修补术后神经性膀胱并输尿管反流患儿45例,男29例,女16例,年龄4~14岁。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VCUG)示膀胱输尿管反流左侧19例,右侧11例.双侧15例,其中Ⅰ°-Ⅲ°12例(15条),Ⅲ°-Ⅴ°33例(45条)。Ⅰ°-Ⅱ°中,5例(7条)仅行清洁间歇导尿,7例(8条)行保留膀胱黏膜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Ⅲ°-Ⅴ°中,9例(12条)仅行间歇导尿。24例(33条)行保留膀胱黏膜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其中19例(28条)同时行Lich-Gregoir手术,术后配合间歇导尿。结果6个月后随访,Ⅰ°-Ⅱ°15条中,7条行清洁间歇导尿,3条反流消失(42.9%),8条行保留膀胱黏膜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者,6条反流减轻或消失(75.0%);Ⅲ°-Ⅴ°45条中,12条行间歇导尿者,10条反流程度进一步加重,5条单纯行膀胱扩大术者,2条反流减轻或消失(40.0%),28条同时行Lich-Gregoir手术者,23条反流减轻或消失(82.1%)。结论神经性膀胱输尿管反流的治疗方法取决于输尿管反流的程度。Ⅰ°-Ⅱ°单纯行膀胱扩大术,也可考虑只行清洁间歇导尿;Ⅲ°-Ⅴ°反流须在行膀胱扩大术的同时行输尿管抗反流术,术后配合间歇导尿。
孙小兵李金良孙大庆陈雨历陈维秀王若义李殿国
关键词:膀胱输尿管反流
胸腔镜下传统和改良间断吻合治疗Ⅲb型食管闭锁的术后效果比较
2025年
目的比较胸腔镜下传统和改良间断吻合治疗Ⅲb型食管闭锁的术后食管狭窄发生比例,评价两种吻合方法的术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2年3月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接受胸腔镜手术治疗的38例Ⅲb型食管闭锁患儿病例资料,根据术中间断吻合方法将患儿分为传统组(20例)和改良组(18例)。传统组患儿出生体重为(2614±530)g,出生胎龄为(37.25±2.15)周;改良组患儿出生体重为(2583±522)g,出生胎龄为(37.78±1.77)周。记录所有患儿手术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患儿食管远近端距离、术中吻合时间、术后食管漏发生比例、术后食管狭窄发生比例及食管狭窄平均扩张次数。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卡方检验。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儿食管远近端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7±0.30)cm比(1.65±0.44)cm,P=0.858]。改良组食管吻合时间为(58.33±14.25)min,短于传统组的(74.50±20.9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改良组术后3例患儿发生食管狭窄,传统组术后8例发生食管狭窄,两组食管狭窄发生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8比8/20,P=0.025)。改良组与传统组术后均有7例发生食管漏,两组食管漏发生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8比7/20,P=0.804)。改良组3例食管狭窄共行内镜下球囊扩张8次,平均每例扩张2.7次;传统组8例食管狭窄共行食管扩张25次,平均每例扩张3.1次,两组平均扩张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9)。结论胸腔镜下改良间断食管吻合方法的缝针分布均匀,与传统间断吻合方法相比,术中吻合的时间减少,术后发生食管狭窄的概率降低,可以尝试应用于更多Ⅲb型食管闭锁患儿的治疗。
李雅南徐加龙李殿国王若义陈维秀孙小刚
关键词:食管闭锁胸腔镜检查食管狭窄新生儿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