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心华

作品数:50 被引量:19H指数:2
供职机构:鲁东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5篇政治法律
  • 23篇哲学宗教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5篇主义
  • 24篇社会主义
  • 12篇政治
  • 11篇列宁
  • 7篇阶级
  • 6篇无产阶级
  • 4篇政治革命
  • 4篇政治文明
  • 3篇邓小平
  • 3篇意识形态
  • 3篇如何看待
  • 3篇社会革命
  • 3篇社会主义革命
  • 3篇社会主义社会
  • 3篇生产力
  • 3篇斯大林
  • 3篇专政
  • 3篇文明
  • 3篇无产阶级专政
  • 3篇列宁思想

机构

  • 31篇鲁东大学
  • 18篇烟台师范学院
  • 3篇烟台职业学院
  • 3篇威海市委党校
  • 2篇山东工商学院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作者

  • 49篇李心华
  • 6篇王冠华
  • 4篇江淑丽
  • 3篇孙巧丽
  • 3篇孙巧丽
  • 2篇赵东苹
  • 2篇赖淑春
  • 2篇林元旦
  • 2篇王淑波
  • 2篇赵康生
  • 1篇曹希岭
  • 1篇丁银高
  • 1篇迟志敏
  • 1篇李继敏
  • 1篇王金磊
  • 1篇宋立娥
  • 1篇赵康生

传媒

  • 10篇鲁东大学学报...
  • 6篇烟台师范学院...
  • 6篇聊城大学学报...
  • 5篇社会主义研究
  • 3篇理论学刊
  • 3篇东岳论丛
  • 2篇理论探讨
  • 2篇科学社会主义
  • 1篇理论导刊
  • 1篇教学与研究
  • 1篇中国成人教育
  • 1篇学术界
  • 1篇学术月刊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实事求是
  • 1篇探索
  • 1篇发展论坛
  • 1篇莱阳农学院学...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安徽电力职工...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8
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政治体制改革的号角与指南——纪念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发表30周年被引量:1
2010年
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揭示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中存在的各种弊端,分析了产生这些弊端的原因,提出了克服这些弊端、建立民主制度的目的、方针和具体措施,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吹响了号角,指明了方向。30年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民主政治的发展有了长足进步。但是,我国的政治体制中至今仍然存在一些缺陷。我们应该痛下决心,加大力度,稳妥而又积极地推进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尤其是干部制度改革,以适应其他各方面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王冠华李心华
关键词:邓小平政治体制干部制度
论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的关系——兼论毛泽东的社会主义革命观
2012年
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政治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必要政治条件,只有完成政治革命,才能实行社会革命;而只有完成社会革命,才能最终消化和巩固政治革命的成果。社会革命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因此,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要进行政治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就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迟志敏李心华
关键词: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毛泽东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再反思被引量:1
201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立即剥夺官僚资本,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适时的;而1956年在生产力水平相当低下、民主发展很不充分的情况下,全面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却是匆促的。目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一些消极腐败现象,与社会主义制度缺乏经济前提和政治前提不无关系;而中国产党领导人民正在推进的"第三件大事"——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正是为了充实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以保证我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林元旦李心华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社会变革
马恩列斯是如何看待社会主义胜利问题的被引量:1
2003年
社会主义“一国胜利”理论 ,经历了一个由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再到斯大林的发展和演变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提出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必须“同时胜利”的同时 ,认为一国可以首先取得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胜利 ,即一国无产阶级可以首先夺取政权 ,并开始社会主义变革 ;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 ,明确提出了“一国胜利”论 ,并进而形成了“一国建成”思想 ,即一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变革 ,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的思想 ,但同时认为一国不能取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 ;斯大林在同反对派的论战中 ,曲解了列宁的思想 ,提出了“一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论 ,继而又提出了“一国建成共产主义”论 ,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胜利的理论推向了极端。
王基舟李心华
关键词:斯大林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社会革命
列宁主张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吗?——与王金柱同志商榷
2017年
列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并未改变列宁对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的认识。不能用我国现实去剪裁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根据新的历史条件,提出符合本国国情的理论和路线,是完全正当的;大可不必将新形势下产生的新理论,都溯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具体论述,对其进行牵强附会的"解读"。
江淑丽李心华
关键词:列宁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非公有制经济
我国政治上层建筑的特征与政治体制改革
2001年
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特征,从政治性质上看,是无产阶级专政;从政治形式上看,是民主共和政体。因此,在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前提下,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 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丁银高李心华
关键词:中国政治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无产阶级专政政治体制改革
从社会主义的前提看我国三大文明建设
2006年
社会主义的前提包括经济前提即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政治前提即建立在民主制度基础上的无产阶级政权,文化前提即高度发达的文化。因此,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于巩固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决定意义。
王淑波李心华
关键词:经济前提政治前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列宁是如何看待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的
2009年
"一战"期间,列宁提出了无产阶级政治革命"一国胜利"论,并在俄国二月革命胜利后产生了比较落后国家首先开始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认为一国可以首先开始社会革命,但是一国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经济变革;国内战争结束后,列宁形成了俄国一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的思想,但是他仍然坚持一国不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只能是世界性的胜利。
赖淑春李心华
关键词:列宁社会主义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一国胜利”理论的历史演变被引量:1
2008年
社会主义"一国胜利"理论,经历了一个由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再到斯大林的发展和演变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提出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必须"同时胜利"的同时,认为一国可以首先取得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胜利,即一国无产阶级可以首先夺取政权,并开始社会主义变革;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明确提出了"一国胜利"论,进而形成了"一国建成"思想,即一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变革,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的思想,但同时认为一国不能取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斯大林在同反对派的论战中,曲解了列宁的思想,提出了"一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论,继而又提出了"一国建成共产主义"论,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胜利的理论推向了极端。
赖淑春李心华
列宁在世时,俄国还没有社会主义革命吗?——质疑俞良早教授的“新观点”被引量:2
2011年
二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明确提出了俄国由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十月革命是真正的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苏维埃俄国开展了宏伟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俞良早教授关于十月革命以前列宁未提出俄国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列宁在世时苏维埃俄国还没有开展社会主义革命的观点,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产生这种观点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他混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社会"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李心华
关键词:列宁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社会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