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奕荣

作品数:28 被引量:56H指数:4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温州市科技局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膀胱
  • 7篇肿瘤
  • 6篇细胞
  • 4篇抑制剂
  • 4篇制剂
  • 4篇前列腺
  • 4篇磷酸
  • 4篇磷酸二酯酶
  • 4篇磷酸二酯酶抑...
  • 4篇酶抑制剂
  • 4篇膀胱肿瘤
  • 3篇预后
  • 3篇输尿管
  • 3篇尿管
  • 3篇芸香
  • 3篇西地那非
  • 3篇膀胱癌
  • 3篇膀胱癌EJ细...
  • 2篇症状
  • 2篇输尿管肿瘤

机构

  • 24篇温州医学院附...
  • 4篇温州医科大学

作者

  • 28篇张奕荣
  • 11篇李叶平
  • 9篇翁志梁
  • 9篇蔡冰
  • 9篇李澄棣
  • 5篇林礼彰
  • 5篇叶雪挺
  • 5篇陈洪德
  • 2篇李湘斌
  • 2篇武志刚
  • 2篇余志贤
  • 2篇陈洪德
  • 2篇蔡健
  • 2篇邓哲宪
  • 1篇谢辉
  • 1篇张方毅
  • 1篇李卫真
  • 1篇吴伟
  • 1篇练鑫
  • 1篇翁志良

传媒

  • 3篇温州医学院学...
  • 2篇临床泌尿外科...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全国泌尿外科...
  • 1篇中国中医药信...
  • 1篇中华男科学杂...
  • 1篇浙江临床医学
  • 1篇中国初级卫生...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肿瘤学杂志
  • 1篇中国男科学杂...
  • 1篇浙江实用医学
  • 1篇海峡药学
  • 1篇现代实用医学
  • 1篇现代泌尿外科...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2015年浙...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5
  • 3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8
  • 7篇2007
  • 1篇2002
  • 1篇1989
  • 2篇1987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表阿霉素预防浅表性膀胱肿瘤术后复发的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研究表阿霉素预防浅表性膀胱肿瘤术后复发的可能机制。方法通过细胞培养、免疫组织化学研究不同浓度表阿霉素对膀胱肿瘤EJ细胞株的Ki-67的表达的影响,RT-PCR方法检测术前24 h分别接受生理盐水、阿霉素、表阿霉素膀胱灌注患者膀胱肿瘤组织Fas-mRNA的表达。结果0、30、60、90 mg/L表阿霉素各浓度组Ki-67的阳性率分别为79.60±3.50、60.73±3.31、51.57±3.93、45.83±3.75(P<0.01);表阿霉素较生理盐水可以明显促进肿瘤组织中Fas- mRNA的表达(P<0.01)表阿霉素组和阿霉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阿霉素可能通过下调Ki-67抑制膀胱肿瘤细胞增殖,促进Fas-mRNA的表达诱导凋亡达到抗肿瘤作用。
张奕荣李叶平蔡冰
关键词:表阿霉素浅表性膀胱肿瘤KI-67
肾癌351例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的诊治方法,旨在进一步提高其疗效。方法对351例肾癌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诊断以B超、CT为主。行肾癌根治性切除311例,行肾部分切除术37例,行姑息性肾切除术3例。病理结果:透明细胞癌294例(83.76%,其中囊性肾细胞癌2例),颗粒细胞癌27例(7.69%),乳头状肾细胞癌14例(3.98%),肾混合细胞癌6例(1.7%),其它癌10例。263例(74.93%)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12年,3年、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70.45%(124/176)、53.3%(40/75)和23.8%(5/21)。结论B超和CT是目前诊断肾癌的重要手段;根治性肾癌切除术或肾部分切除术仍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林礼彰张奕荣翁志梁武志刚
关键词:肾癌
西地那非对兔膀胱出口部分梗阻模型膀胱顺应性及内皮素1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西地那非对兔膀胱出口部分梗阻动物模型膀胱顺应性及膀胱组织内皮素1(ET.1)含量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24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各6只。A组为假手术空白组:行假手术后每日生理盐水灌胃;B组为假手术治疗组:行假手术后每日西地那非(10mg/kg)灌胃;C组为膀胱出13部分梗阻治疗组:行膀胱出口部分梗阻手术后每口西地那非(10mg/kg)灌胃;D组为膀胱出口部分梗阻空白组:行膀胱出口部分梗阻手术后每日生理盐水灌胃。16周后4组分别行膀胱尿动力学检查,并取膀胱标本称重,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其ET-1含量。结果A—D组膀胱排尿压力阈值分别为(10.6±2.0)、(11.6±2.7)、(14.0±4.2)、(20.4±6.1)cmH2O(1cmH,0=0.098kPa),D组明显高于A、B、C组(均P〈0.01);4组膀胱顺应性分别为(2.75±0.51)、(2.78±0.46)、(4.98±2.15)、(1.22±0.25)ml/cmH20,D组明显低于A、B、c组(均P〈0.01),C组高于A、B组(均P〈0.01),A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膀胱标本质量分别为(5.0±0.4)、(4.6±0.4)、(8.2±1.3)、(17.9±2.3)g,C、D组高于A、B组(均P〈0.01),D组高于C组(P〈0.01);4组膀胱组织中ET-1含量分别为(72±19)、(69±18)、(76±21)、(106±29)pg,/g,D组高于A、B、C组(均P〈0.05)。结论每日西地那非能有效缓解兔膀胱出口部分梗阻对膀胱顺应性的损害,保护膀胱功能,并且此作用可能与降低梗阻后膀胱组织中ET-1浓度有关。
陈洪德叶雪挺张奕荣翁志梁李澄棣
关键词:膀胱颈梗阻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内皮素
5α-还原酶抑制剂在前列腺癌间歇性内分泌治疗间歇期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5α-还原酶抑制剂在前列腺癌间歇性内分泌治疗间歇期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5例晚期前列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27例)为单纯使用间歇性内分泌治疗组,治疗组(18例)在间歇性内分泌治疗间歇期中加用5-还原酶抑制剂,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周期、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中位疾病进展时间。结果治疗组间歇期较对照组有所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两组在中位随访时间、平均治疗周期、平均治疗周期时间及治疗期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对照组中位进展时间为(34.0±3.3)个月,治疗组为(35.1±4.4)个月,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对照组发生骨质疏松2例,潮热5例,乳房胀痛3例;治疗组发生骨质疏松2例,潮热4例,乳房胀痛2例。结论晚期前列腺癌患者间歇内分泌治疗的间歇期应用5-还原酶抑制剂,可以延长患者间歇期。
刘斌军陈伟张奕荣蔡冰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5Α-还原酶抑制剂
特发性精子减少症的治疗:中药龟鹿四子合剂、氯芪粉、强的松三种疗法的效果比较
李澄棣翁志梁张奕荣
关键词:精子活率精子密度精子减少克罗米芬
男性盆腔神经丛及神经血管束的应用解剖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认识盆丛、神经血管束(NVB)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方法对10例成人男性盆腔器官标本作盆丛、NVB大体解剖,1例43岁成人新鲜盆腔脏器作连续切片,观察盆丛、NVB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结果盆丛位于腹膜后、直肠的侧壁,呈网络状,精囊腺的后外侧,由盆丛发出的阴茎海绵体神经在前列腺后外侧走行,这些神经与前列腺被膜血管组成NVB。NVB的密度沿前列腺下行时逐渐变稀,在膜部尿道的外侧和后外侧分布于尿道旁的横纹肌中。结论明确盆丛、NVB位置以及与盆腔器官的毗邻关系,有助于术中有效鉴别和保护盆丛和NVB,达到保留性神经的盆腔、会阴部手术的目的。
林礼彰张奕荣徐忠华
关键词:盆丛神经血管束解剖学
芸香对人膀胱癌EJ细胞体外作用的研究
2007年
目的:探讨芸香对人膀胱癌EJ细胞的作用。方法:MTT法检测EJ细胞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改变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Ki-67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芸香浓度为30、60、90μmol/ml时,EJ细胞的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且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EJ细胞经不同浓度的芸香作用24h后G0/G1期细胞比率明显下降,而G2/M期比率明显上升。EJ细胞Ki-67的阳性率随芸香浓度的增高而下降(P<0.05)。结论:芸香能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增殖。其机制可能通过诱导癌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下调Ki-67表达有关。
张奕荣李叶平
关键词:芸香EJ细胞细胞周期KI-67
间质性膀胱炎膀胱平滑肌组织RhoA/Rho激酶的表达及意义
2013年
目的探讨RhoA/Rho激酶在间质性膀胱炎患者膀胱平滑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间质性膀胱炎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取16例临床确诊的间质性膀胱炎患者膀胱平滑肌组织(实验组)及8例正常膀胱平滑肌组织(对照组),观察预收缩后Rho激酶特异性抑制剂Y-27632对两组膀胱平滑肌的舒张作用。结果实验组膀胱平滑肌对Y-27632的敏感性较对照组明显增加,最大舒张率明显增大[(69.5±3.2)%比(43.8±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间质性膀胱炎患者膀胱平滑肌组织中RhoA/Rho激酶的表达显著增加,从而推断RhoA/Rho激酶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间质性膀胱炎的发生与发展。
叶雪挺陈洪德张奕荣
关键词:RHOARHO激酶间质性膀胱炎
钾离子增加大鼠膀胱逼尿肌敏感性与Rho激酶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 探讨钾离子反复刺激大鼠膀胱组织增加大鼠膀胱逼尿肌收缩敏感性与RhoA/Rho激酶途径的相关性.方法 雌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刺激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刺激组:膀胱内灌注硫酸鱼精蛋白(10 g/L)及氯化钾溶液(500 mmol/L),每3d灌注1次,共20次,为期2个月.对照组:同样方法灌注生理盐水.2个月后两组分别行膀胱尿动力学检查.取两组大鼠膀胱逼尿肌组织,用于观察预收缩后Y-27632对大鼠膀胱逼尿肌的舒张作用.结果 刺激组膀胱排尿间隔时间及膀胱容量均小于对照组[(256±51)s比(566 ±54)s;(226±60)μl比(394±37)μl,P<0.01]、储尿期膀胱收缩次数、膀胱排尿压力阈值均大于对照组[(2.32±0.45)次/分比(0.86±0.27)次/分;(9.39±1.22) mm Hg(1 mm Hg=0.133 kPa)比(6.03 ±0.81) mmHg,P<0.01].刺激组膀胱逼尿肌对Y-27632的敏感性较对照组明显增加,最大舒张率明显增大[(71.5±2.8)%比(45.1±3.1)%,P<0.01].结论 钾离子反复刺激大鼠膀胱组织可增加大鼠膀胱逼尿肌收缩敏感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RhoA/Rho激酶途径有关,从而推断间质性膀胱炎发病可能与钾离子通过RhoA/Rho激酶途径增加膀胱逼尿肌收缩敏感性有关.
陈洪德叶雪挺张奕荣翁志梁李澄棣
关键词:RHO激酶膀胱逼尿肌
bcl—xL在浅表性膀胱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2010年
目的探讨bcl-xL在浅表性膀胱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bcl-xL在80例浅表性膀胱肿瘤患者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并且比较bcl-xL表达异常和正常患者的无瘤生存时间。结果随访5~48个月,bcl-xL表达异常者的复发率为71.4%(30/42),高于表达正常者的50.0%(19,38)(P〈0.05);且无瘤生存时间[(16.0±1.2)个月]短于表达正常者[(36.0±4.5)个月](P〈0.05)。结论浅表性膀胱肿瘤bcl-xL表达异常者其术后复发时间早,无瘤生存时间短,bel-xL可能成为判断膀胱肿瘤患者预后的指标。
蔡冰吴伟李叶平张奕荣
关键词:膀胱肿瘤预后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