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婧琳
- 作品数:27 被引量:248H指数:9
- 供职机构:贵州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高层次人才科研条件特助经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社会学更多>>
- 人工湿地生态工程中基质的筛选及应用研究被引量:9
- 2008年
- 文章采用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研究了人工湿地基质对磷的吸附能力和基质在人工湿地中的使用寿命,结果显示不同基质对磷的吸附能力差异比较大,其中赤泥对磷的吸附能力最大,铝矿土次之,陶粒和砂子比较低,而以陶粒对磷的吸附能力最低。不同的基质在人工湿地中的使用寿命不同,赤泥可以使用大约3010个月,而陶粒则<6个月。人工湿地基质大致可分为工业副产品、土壤和沙石三类,其中以工业副产品对磷的吸附能力比较高,土壤其次,而沙石则相对较低。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可比较不同基质的吸附能力大小并估算其使用寿命,因此,可将它作为一种快速筛选人工湿地基质的方法。
- 廖婧琳苏跃徐德福冯泽蔚李航韩峰陈海燕
- 关键词:LANGMUIR方程基质人工湿地
- 喀斯特洞穴文化体系构建及旅游开发价值评价 ——以贵州为例
- 喀斯特洞穴是一种旅游价值很高的资源,也是喀斯特地区一种遍在性资源,是贵州喀斯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其在开发前科学调查与研究不足,缺乏整体规划与开发设计,洞内景点规划混乱,不能突出洞穴特点;开发中景点随意命名,缺乏文...
- 廖婧琳
- 贵州马铃薯种薯体系构建与发展思考被引量:9
- 2018年
- 马铃薯是贵州主要作物,自2011年种植面积超过66.7万hm^2,到2015年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70.92万hm^2、鲜薯产量1 188.1万t,稳居全国前三甲。作为全国马铃薯优势产区,全省各地都有种植,可分为春薯一熟区和不同区域的春秋薯两熟区,具有周年生产马铃薯的独特优势。为改变马铃薯单产较低情况,多年来贵州省加大马铃薯种薯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合格种薯。到2015年种薯普及率达61.2%,马铃薯平均产量也从2011年929.6 kg/667 m 2增加到2015年1 116.9 kg/667 m 2,提高了20.1%,脱毒种薯增产效果显著。因此,种薯体系建设对于促进马铃薯生产,确保粮食安全,促进畜牧业、加工业等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进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1 贵州省马铃薯种薯体系构建1.1 马铃薯种薯生产技术体系的构建贵州马铃薯种薯生产开始于1998年,最初种薯生产技术体系参照国家的五级体系,即原原种、一级原种、二级原种和一、二级种。由于贵州气候和地理条件因素,一级原种、二级原种和一、二级种薯的繁种有很多不利因素,种薯质量把控困难。因此,2009年后又把种薯生产分为原原种、原种和一、二级种薯等4级。2013年左右,部分企业采用屈冬玉等三代种薯繁育体系,即从原原种(微型薯)生产(一代种薯)开始,将原原种生产得到的二代种薯再种植一年,得到三代种薯,将三代种薯用于商品马铃薯生产。目前,贵州省主要采用原原种、原种和一、二级种薯的4级种薯体系。
- 廖婧琳
- 关键词:马铃薯种薯马铃薯生产种植面积鲜薯产量周年生产种薯生产
- 贵州油菜花旅游开发特点与启示——以金海雪山景区和安顺油菜花节为例被引量:1
- 2017年
- 该文以贵州2个以油菜花观赏的景点为例,分析了两地油菜花节成功的原因并提出建议,以期对其他地方有一定借鉴意义。
- 廖婧琳苏跃
- 关键词:油菜花旅游
- 喀斯特山区不同复种指数条件下的土壤质量变化——以普定县猫洞小流域为例被引量:8
- 2009年
- 选择贵州中部喀斯特山区普定县猫洞小流域地区,通过长期受不同生产行为影响的区域(低复种旱作区、高复种旱作区、高复种复合农作区)的土壤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喀斯特山区小流域土壤在长期不同生产行为影响下,从低复种指数旱作区、高复种指数旱作区到高复种指数复合农作区,土壤容重、粘粒含量减小,而土壤有机质、腐殖酸含量、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土壤呼吸强度、脲酶、磷酸酶、蛋白酶活性含量依次增大,土壤全钾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却依次减小。聚类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高复种复合农作区土壤保肥、保水、供肥等状况最好;而低复种旱作区土壤质量和供肥、保肥、保水等性状最差。上述结果说明,农户的不同生产行为对土壤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 廖婧琳苏跃李航刘方冯泽蔚
- 关键词:小流域土壤质量农户生产行为
- 贵州喀斯特洞穴文化特征及旅游开发建议
- 2008年
- 喀斯特洞穴是一种旅游价值很高的资源,也是喀斯特地区一种遍在性资源,是贵州喀斯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其在开发前科学调查与研究不足,缺乏整体规划与开发设计,缺乏文化内涵,缺乏科学性与艺术性,所以大部分在开放不久后很快便进入衰落阶段,使得洞穴旅游资源的资源优势始终无法向经济优势转换,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本文在对贵州洞穴实际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喀斯特洞穴文化的特征,并对其旅游开发提出建议。
- 廖婧琳
- 关键词:文化特征旅游开发
-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研究被引量:42
- 2006年
- 随着生态旅游的兴起,旅游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国内外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丰富和完善,但其单维和静态研究成为其研究发展方向上的一块难以逾越的障碍,本文正是在关注旅游生态系统和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化和变化的基础上,提出运用预警理论和方法来多维分析由于旅游活动导致和产生的旅游环境的变化过程,以解决现今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缺乏综合性、系统性、动态性和预警性的现实性问题。同时本文从系统论、控制论、决策论的角度,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的结构、特点、运行机制,基本数学模型进行了初步研究。
- 杨春宇邱晓敏李亚斌高红艳廖婧琳文传浩
- 关键词: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
- 农旅融合下贵州观光油菜种植技术
- 2017年
- 为进一步融合农旅,文章从种植区选择、栽培技术要点等方面进行阐述,为贵州观光油菜种植提供技术参考。
- 廖婧琳
- 关键词:油菜
- 生活方式型移民的日常生活实践与乡村公共空间重构——以成都市明月村为例被引量:4
- 2022年
- 乡村公共空间的萎缩和空心化是乡村衰败的重要原因,重构乡村公共空间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文章以成都市明月村为案例,研究在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下,从城市流入乡村的生活方式型移民的日常生活实践对乡村公共空间的影响。研究发现,明月村的移民通过乡村制度性公共空间的参与、非正式公共空间的重构、节庆事件空间的打造、商业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灵活转换等日常生活实践,重构了旅游乡村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尤其是强化了乡村的社会关系和村民的地方认同。研究为当下实施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发展路径;同时也将以往对生活方式型移民日常生活实践的观察范畴从私人或家庭领域扩展到了社区公共领域,丰富了生活方式型移民对迁入地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
- 黄凯洁刘美新廖婧琳
- 关键词:乡村公共空间
- 贵州省平坝县森林景观异质性研究
- 2006年
- 运用平坝县森林资源分布图,通过透明网格纸人工统计有关数据,分别计算景观要素优势度、景观斑块密度、景观要素斑块密度和森林景观粒级结构,由此对平坝县的森林景观异质性进行了静态分析。研究表明,平坝县森林景观受环境因子、植被自然演替和人类活动的共同控制,总体异质程度较高。控制因子中,人类活动影响最大。
- 廖正武廖婧琳喻理飞
- 关键词:景观异质性景观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