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宗友

作品数:38 被引量:249H指数:8
供职机构: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经济管理
  • 16篇社会学
  • 7篇政治法律
  • 5篇历史地理
  • 4篇文化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艺术

主题

  • 8篇文化
  • 6篇社会
  • 3篇乡村
  • 3篇徽州古村落
  • 3篇古村落
  • 3篇村落
  • 2篇疫情
  • 2篇政府
  • 2篇人类学
  • 2篇社会转型
  • 2篇社会资本
  • 2篇特质
  • 2篇区隔
  • 2篇重大公共卫生...
  • 2篇资本
  • 2篇嬗变
  • 2篇卫生事件
  • 2篇文化旅游
  • 2篇文化特质
  • 2篇文化嬗变

机构

  • 36篇安徽大学
  • 2篇安徽省社会科...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云南民族大学
  • 1篇淮北师范大学

作者

  • 36篇吴宗友
  • 4篇张军
  • 2篇王邦虎
  • 1篇曹荣
  • 1篇夏为菊
  • 1篇赵捷
  • 1篇夏松
  • 1篇贺飞
  • 1篇翟玉龙
  • 1篇计永超
  • 1篇鲁刚
  • 1篇孙中锋
  • 1篇王琳
  • 1篇王进文
  • 1篇杨杭
  • 1篇徐刚
  • 1篇蔡华玲

传媒

  • 5篇学术界
  • 3篇江淮论坛
  • 3篇安徽大学学报...
  • 3篇合肥学院学报...
  • 2篇中国人口·资...
  • 2篇中州学刊
  • 2篇云南社会科学
  • 2篇云南民族大学...
  • 2篇安徽农业大学...
  • 2篇合肥师范学院...
  • 1篇中国青年研究
  • 1篇马克思主义与...
  • 1篇人文杂志
  • 1篇经济问题探索
  • 1篇中国边疆史地...
  • 1篇民族艺术研究
  • 1篇中国民政
  • 1篇湖北行政学院...
  • 1篇苏区研究
  • 1篇社会发展研究

年份

  • 3篇2024
  • 2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3
  • 4篇2011
  • 2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徽州软体文化旅游资源的元价值与生存困境被引量:5
2005年
首先界定了软体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念:即以“非物化”的形式承载并惠及子孙,具有潜在的巨大经济含量,以适当的方式可以开发成旅游产品的文化存在。接着,探讨了软体文化旅游资源在徽州文化旅游开发中的元价值地位,指出软体文化资源是徽州文化旅游产品的灵魂,因而也是其生命周期之长短的决定性因素。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文章基于徽州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论述了徽州当前原生性软体文化资源存续的四大困境:生存环境逼仄、文化认同危机、研究与发掘滞后、制度制定不足等问题;最后,提出软体文化资源开发的有关对策:梯度开发、建章立制、去商业化、培养社区情感等。
吴宗友王邦虎
关键词:文化旅游
中国大陆当代流行歌曲发展的社会人类学分析被引量:9
2005年
中国大陆当代流行音乐经港台音乐输入而复苏,通过多方位尝试,形成新民歌、摇滚乐、通俗歌曲三足鼎立的局面。流行音乐的当代勃兴,是社会转型所引发的生活方式变迁之表现,也是转型社会应对社会压力的心理调节渠道之一,形成了新的都市民俗文化,也对精英文化产生了冲击。为克服价值误导等负面效应,音乐界应注意与传统文化对接,立足本土,提高创作水平与鉴赏水平。
吴宗友
关键词:流行歌曲社会转型都市民俗精英文化
略论昆明古城的历史沿革、文化特色及其底蕴被引量:6
2004年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change of Kunming ancient city, whose name was changed from Zhuanghong ancient city before Qin Dynasty, Guchang city in Han and Jin Dynasties, Kunchuan city in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uodong city in Nanzhao, Shanchan city in Dali, Yachi city in Yan Dynasty to Kunming ancient city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t makes a deepgoing study on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Kunming ancient city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word "Kungming".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discusses the rich inner secret of the multinationality cultures, such the culture of ancient Yunan, Xicuan Culture, Nanzhao-Dali Culture etc.
鲁刚吴宗友
关键词:历史文化历史地理行政区划
文化断裂中的中国社会转型被引量:6
2017年
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或曰"现代化",是在与强势的西方现代文明相冲突、格义的过程中,向占有绝对优势的西方文明被迫跟进的过程和结果。面对"救亡"的历史主旋律,具有社会转型之根本意义的"新文化运动"转向了为谋求民族解放和独立的革命文化实践,并在建国后的现代化进程中偏激地发展至"文化大革命"。虽然改革开放促使中国在物质层面的现代化上迅速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但文化传统百年间的持续断裂导致中国社会转型缺失了应有的文化基础,出现价值迷失并衍生了一系列严峻的社会问题。重建中国社会转型的人文基础,既需要自上而下的整体设计和国家力量的恰当介入,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同心戮力,自下而上地培育合乎现代文明发展需要的现代性,营造现代性得以顺利生长的社会与文化环境。
吴宗友
关键词:社会转型文化断裂人文精神
论城市社区组织的形态培育和角色定位被引量:3
2003年
2000年1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将城市社区界定为"一般是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以此为标志,中国的社区建设驶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本文拟就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组织形态之培育和角色定位作理论探讨.
吴宗友翟玉龙
关键词:社区非营利组织政府角色定位社团组织
美好数字生活的出场表征、异化困境和共鸣理路
2024年
空间是承载人类生活的基本载体。美好数字生活是以数字空间的公平正义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社会生活。现实中,受互联网集团代表的市场资本和技术精英代表的技术权力的共同支配影响,数字生活日益变为具有隐蔽规训性、区隔性、剥削性,内卷性、娱乐性以及商品性的生活。为促进美好数字生活的实现,应秉承数字空间正义的基本原则,重塑和优化数字空间运行秩序、完善数字空间法律法规体系、抑制数字资本无序扩张、加强数字空间精神文明建设等。
欧阳杰吴宗友
关键词:数字社会
安徽农村社会事业建设主体定位及运行机制被引量:4
2009年
安徽省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极为不足。乡镇等地方政府实际上成为农村有限的社会事业建设之唯一主体,农村社会事业的建设缺失社会力量的介入。因此,必须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主体的多元化,并明晰其定位,进而科学地构建各建设主体间的运行机制。
吴宗友姚明会
关键词:社会事业
皖江流域文化特质的族群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在特定的政治、历史背景及区域环境下,姓氏分布对区域文化之特质有着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通过杰出人物(包括地方社会精英)独特的历史作用而实现的。皖江流域上、中、下游经由了历史上不同姓氏族群的文化创造,形成了彼此相异的文化特质,可见区域文化底蕴往往是历史上人口迁移及其基础上的姓氏族群分布使然。而从文化发展的规律来看,惟有不同族群间多元文化的有机交融和有序互动,文化才能保持永久活力。
吴宗友
关键词:皖江文化族群姓氏文化特质
论节日的文化功能被引量:45
2004年
节日是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植于文化土壤之中,以特定的仪式纵向传承并横向传播文化,对文化系统的运行起着不可替代的效用。从民俗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节日是对既有文化系统诸要素之间关系的民俗式的记录与解读,又是历史的抽象化的现实影像;节日是对既有文明的认定与维护,是文化传播与传承的媒介与工具,又是对民众施以文化濡化的重要途径。面对中国社会转型期节日发展的新趋势,理论结合实际进行探讨,能更好地发挥节日的文化功能。
吴宗友曹荣
关键词:节日文化功能民俗学文化人类学文化传播原始宗教
在下沉中突围:“引才大战”中青年博士反向择业的空间意涵——以W市“紫云英”引才活动为例被引量:1
2024年
当前全国多地正在兴起“引才大战”,相较于大城市人才集聚带来的内卷化,许多青年博士开始选择下沉中小城市“反向择业”。通过对W市“紫云英”引才活动的深入考察,基于“空间图景-空间行动-生活空间”的理论分析框架发现,由于中小城市区位条件改善与就业环境的营造、青年博士对职业发展与自身能力的权衡、将社会不确定性风险转化为对未来的确定性预期等因素,共同构成其反向择业的空间动力机制。综合来看,青年博士反向择业并非受“躺平”心态的消极影响,而是一种“在下沉中突围”的理性选择,能够促进区域间高学历人才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优化博士生培养与教育路径的空间分流、凸显青年博士探寻自主成长空间的先锋姿态。
吴宗友丁京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