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庆友
- 作品数:5 被引量:18H指数:2
- 供职机构:惠州市中心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 住院癌症患者知情直系陪护亲属的心理情绪及其生活质量状况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探讨住院癌症患者知情直系陪护亲属的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状况。方法:选取2003-06/2004-06惠州市中心医院肿瘤科住院癌症患者的知情直系陪护亲属158例为观察组,男76例,女82例,年龄18~52岁,平均(22.4±11.2)岁,受教育年限3~15年,平均6年;从社区健康人群(其家庭成员及本人均无严重躯体疾病)随机选取146例为对照组,男72例,女74例,年龄18~49岁,平均(31.6±12.8)岁,受教育年限2~16年,平均8年。经t检验和χ2检验,两组年龄、受教育年限等基本相似(P>0.05)。①于患者住院的第2周末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共90项,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5级评分制。无:0分;很轻:1分;中等:2分;偏重:3分;严重:4分。阳性项目指评分为1~4分的项目)对两组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②于患者住院的第2周末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和物质生活条件4个维度16个因子64个条目,每个因子包含客观状态指标与主观满意度指标,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对两组进行综合生活质量状况调查。结果:共收集158例住院癌症患者直系陪护亲属的完整问卷及146例随机抽取的健康人完整问卷。①症状自评量表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观察组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犤(206.86±48.27),(140.16±30.62)分,t=7.56,P<0.01犦,其中以焦虑、抑郁、躯体化最明显犤(2.22±0.76),(1.40±0.46)分,t=8.04,P<0.01;(2.25±0.73),(1.53±0.51)分,t=7.66,P<0.01;(2.20±0.88),(1.40±0.50)分,t=6.02,P<0.01犦。②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调查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在睡眠与精力、运动与感觉、精神紧张、正性情感、负性情感、认知功能、业余娱乐方面差异明显(t=2.057,P<0.05;t=2.188,P<0.05;t=2.082,P<0.05;t=1.697,P<0.05;t=1.818,P<0.05;t=1.884,P<0.05;t=2.244,P<0.05);在躯体不适感、人际交往能力、工作与学�
- 邬德纯刘永忠徐娟吕庆友
- 关键词:睡眠障碍精神卫生
- 小儿特重度烧伤休克期的护理被引量:4
- 2006年
- 目的探讨小儿特重度烧伤并休克的护理特点与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特重度烧伤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总结经验,找出护理的临床特点,采取科学的护理措施,使患儿均安全度过休克期,为远期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结论深入了解此类病人的病情特点,密切观察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尿量、尿色及神志的变化,根据各种参数灵活调节补液速度,合理安排补液顺序,是确保患儿安全度过休克期,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
- 吕庆友
- 关键词:小儿特重度烧伤休克护理
- 严重创伤患者的个性与应激障碍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的个性与应激障碍的关系,为创伤患者的整体护理提供有效的科学护理依据。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179例创伤患者进行个性测定,并分析患者个性与应激障碍发病情况和应激障碍症状消失时间的关系。结果外向情绪不稳定型个性的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最高,占75.40%,内向情绪不稳定型应激障碍症状消失的时间最长,为36.0±13.1 d。结论根据患者个性特征采取相适应的心理干预,可减少创伤患者的应激障碍及促进病程的转归。
- 杨淑芬吕庆友李凤香邬德纯
- 关键词:创伤应激障碍心理干预
- 创伤后应激障碍病人亲属的心理护理被引量:10
- 2007年
- 目的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病人亲属的心理状态及心理护理效果。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18名病人陪护亲属在干预前、干预4周后进行测试,采用WJZ心理测验与统计软件分析。结果干预前,218名病人亲属的SCL-90的阳性症状均分和躯体化、抑郁、焦虑3项因子高于常模(P<0.01);干预前后SCL-90测试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创伤应激障碍病人的亲属大部分存在心理问题,心理干预可以纠正其负性心理。
- 杨淑芬吕庆友李凤香
-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病人家属SCL-90心理干预
- 烧伤患儿情绪障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 2005年
- 目的探讨影响烧伤患儿的情绪障碍的原因,并提出相对应的对策。方法采用焦虑状态和恐惧状态的诊断标准对74例烧伤患儿情绪状态进行调查。结果 100.0%的患儿对环境和治疗产生恐惧和焦虑心理,出现入睡困难及睡不安稳的现象;16.2%患儿出现幻觉、错觉和乱语的现象。结论烧伤患儿情绪障碍与烧伤的程度,环境与操作方面和家庭及性格等因素有关;做好心理护理,转移刺激法和安抚法可以减轻烧伤患儿情绪障碍。
- 吕庆友李凤香杨淑芬方静文
- 关键词:烧伤患儿情绪障碍护理对策